写作训练与写作水平

来源 :抗日战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8308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研究》讨论青年学人的写作水平问题,前面数位老师发表了极为高明宏通的见解.各位老师讨论的主要是历史学界青年学人写作能力不强的现状和解决之道.对于青年学人的写作能力,本人亦有所感受,略有思考,千虑一得,或可供学界参考.
其他文献
本文对西周早期至春秋中期出土饰棺鱼形饰的墓葬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了饰棺鱼形饰在形制与地域等方面的特点,并讨论了饰棺串饰在墓中的分布方式与墓葬年代和墓主等级的关系.同时,将包括鱼形饰在内的饰棺串饰的发展分为西周早期偏早至晚期偏早、西周晚期偏晚至春秋中期、春秋中期之后等三个阶段.
关于如何写好史学论文,之前已经谈过一些想法.由于主要是面向新进,优先考虑当务之急,大体限定于文字表述的通畅达意等基础问题.而写好历史学的学术论文,绝非如此简单,主编和刊物希望就此进一步探究一下较为具体深入的层面,例如如何炼字.只是如此一来,首先就要解决什么才是写得好的史学论文的判断标准,否则各说各话,无所适从,无法下笔.
期刊
济南事件爆发后,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对日采取妥协退让政策,这其中既有面对中日军事实力差距巨大的无奈,也有集中完成北伐大业暂避其锋的战略考量,同时也与国际环境不利获取外部援助艰难有关.济南事件背后隐含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与华盛顿会议后远东关系的演变及各国对华政策的调适息息相关.事件发生后,英国对日本的军事侵略行为采取一种表面严守中立,实则同情、容忍与偏袒的态度,并多次拒绝了南京国民政府要其出面调解中日冲突的请求.英国政府的态度,无疑与这一时期其奉行的对华、对日政策密不可分.一战结束后,由于日本在远东的崛起,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中秦国公、王、帝的陵地和陵墓的记载,并从考古研究科学化的角度出发认为“雍城秦公陵园”应称为“秦雍城陵区”;根据考古学标准化、精细化原则建议雍城秦陵考古基础资料应根据类型学方法整理、编号;根据陵园规模、布局和内涵提出Ⅷ、Ⅻ、ⅩⅢ号三座陵园实际上是一座陵园;并对陵园今后的考古勘探工作提出建议.
本文通过对发现于河北、河南和山东地区8~10世纪带有桌椅题材的纪年墓的梳理,探讨了墓葬中桌椅题材的构成与搭配,认为这一时期的桌椅题材受到同时期家具演进的影响而极具时代性的特点.有关桌椅题材的壁画和砖雕的发现,填补了以文献和传世画作研究这一时期桌椅发展的诸多空白,其所构成的发展序列也足以成为判断墓葬年代的标尺之一.
北平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和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共同扶持组建了伪北京大学,通过政治管控、殖民教育和精神训练,对伪北大的师生实施奴化改造.在管理体制方面,伪北大虽然形式上仿效了北京大学,但实质上强化了日伪对大学的干预和管控,延续了日本在其殖民地的大学管理体制.在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高深知识发展方面,日伪非但不重视大学内的学科建设,反而在伪北大的教学、学术研究中,植入大量带有殖民色彩的意识形态.日伪还从道德的灌输、行为的教导、惩罚的实施、活动的控制等多个维度,监管学生学业之外的生活,同时针对学生开展各种“精神训练”活
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出土的周代青铜容器,器形有鼎、簋、鬲、盨、簋、盘、匜、盉等.其年代主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属西周中期偏晚至春秋早期偏早,有五河台子山鼎、太和胡窑组、宿州谢芦村组,器形有鼎、簋、鬲、盨、匜、盘等;第二阶段主体为春秋中期,有利辛管台子组、泗县组,器形有鼎、鬲、盉等;第三阶段主要为春秋晚期偏早阶段,有蒙城小涧组,器形有鼎、簠、盏、匜等.
史学论文的文字问题,不单纯是如何表述的问题.史学研究必须以史料为基础,引用材料必不可少.所以,一定程度上说,史学论文的文字,与如何引证和解读、辨析材料有直接关系.材料和引文多了,文字表述的难度自然增大,提高可读性的要求也就相应提高;反之,史料单薄,资料功夫不到,即使论文看上去逻辑清晰,结构严谨,读起来十分顺畅,也会因流于空疏而受到苛责.可见,处理好文字表述与史料引证之间的复杂关系,并非易事.这里想根据早年的编辑经验和个人写作的感悟,谈几点看法.
期刊
本文主要基于日方史料,对近代日中关系恶化过程中,自认为“和平旗手”的日本基督徒的言行变化加以考察.近代日中两国的基督教都源起于欧美传教士的传播,进入20世纪,两国基督教开始共同面对“独立”的课题,并在“爱”“和平”等信仰之下,逐渐展开多方面的交流.不过,随着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两国基督教的交流变质为日本基督徒对中国的“教化”,现实中日本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统治也被解释为“神的意志”.与此同时,“本土化”的“日本式基督教”日益形成,并强调自身的优越性,使得作为世界性、普遍性宗教的基督教在日本急剧“民
《春秋公羊传》在两汉具有“宪法”一样的重要地位,对塑造汉代政治思想与制度具有重要影响,是汉代人士处理重大政治事件时常引用的儒家经典之一.如借阐释“春王正月”,倡导大一统局面、主张“受命之王必改制”与通三统、存三正;借阴阳灾以言政事,盛行禅让学说;以《春秋》决狱,影响立法;借“君亲毋将”“讥世卿”“王师败绩,不书晋人”等《春秋》之义,提倡尊君抑臣;根据“《春秋》之道,守经行权”,评价矫制行为;援引“内诸夏而外夷狄”“守在四夷”、“许夷狄不一而足”等《春秋》之义,处置与四夷的关系;援引“诛君之子不得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