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研究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z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带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峻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迫使产业集群寻找一条新的生态化转型升级道路。将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嵌入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对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存在地理位置集中、循环链网和外部性方面的耦合共生性,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可以建立基于核心企业生态化扩散的产业集群内的生态化模式以及基于产业链条延伸的产业集群间的生态化模式,并从政府引导、合法机制建设、生态化平台构建三个方面给予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政策配套与保障。
  [关键词]产业集群;循环经济;生态化模式;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4-0021-04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增强区域竞争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产业集群虽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我国的产业集群在发展时很少考虑当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它们大多采用“资源-产品-废物”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为经济带来的高产出是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代价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集群的发展和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另外,传统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共生理念较差,竞争效益往往大于协同效益,再加上产业链比较单一,因而集群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产业集群的动态演进和可持续发展[1]。因此,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产业集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态化道路,以保证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的耦合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生态经济,是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原因在于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耦合共生[2]。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两者都有地理位置上集中的趋势。相对来说,单个企业实施循环经济会花费巨大的成本,而多个企业联合实施的费用将会大大低于企业单独实施的总费用。因此,通过设施共享、资源共用的形式能够有效降低单个企业的投资,但是这需要共享资源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具有地理位置上集中的特点,所以两者结合,可有效降低副产品或废弃物的运输成本,进而降低交易费用,提高集群企业间的协同效应。
  二是两者都需要形成产业链网。循环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基于产业链的扩散效应和传导机制,当产业链上的某个企业率先掌握清洁生产或替代技术后,新技术便会通过产业链诱发上下游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再层层传导至整个产业链。因为循环经济发展对物质能量具有梯级利用要求,而产业集群中不同链级上的企业对于物质能量的需求有所不同,其链式效应也正好满足了循环经济对物质能量的要求,所以两者结合,能够很好地解决生产中的副产品或废弃物问题,从而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三是两者都具有外部经济性。循环经济要求利用更少的资源和更低的环境代价来生产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它将经营目标从单一产品过渡到社会服务,即既谋求产品的整体功能,又谋求资源环境的和谐度以及社会公众的满意度,实现了外部经济。同样的,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增强了谈判、议价能力,节约了运输成本,加大了资源信息共享,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提高了集群整体竞争力,提升了区域形象,具有显著的外部经济性。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网络能够为循环经济中物质能量的梯级利用提供良好的渠道,同时能够提升资源共享程度,降低交易费用;而循环经济在产业集群中的实施能够降低环境污染,优化资源配置[3]。两者结合对彼此优势的发挥具有促进作用,这对于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
  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推动产业集群的生态化,除了要强化二者有机融合的理念之外,还要探讨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本文提出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是以产业集群为载体,以循环经济为手段,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通过源于核心企业的生态化拉动关联产业乃至整个集群实现生态化[4]。
  (一)产业集群内部的生态化模式
  产业集群内部的生态化模式有三个层级:一是核心企业层面的生态化,二是主导产业层面的生态化,三是网络支撑层面的生态化[5](见图1)。
  核心企业在市场机制和政策法规的驱动下,会率先利用循环经济在企业内部推进生态化生产,具体行为包括产品绿色设计、能源梯级利用、不合格产品的再加工、副产品及废弃物的再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等。随着核心企业生态化进程的加快,周边企业势必会受到影响。在纵向上,与核心企业处于同一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会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分销等环节实行生态化生产,如生产环保节能原料、使用简易包装等;在横向上,竞争企业会以核心企业为标杆,进行绿色设计,研发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生态化生产。这就形成了产业集群生态化中的核心企业层。
  由于产业集群网络中企业的密切相关性,随着集群企业自身生态化的逐步深入,其影响会逐渐蔓延到关联企业。首先,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会优先选择环保节能的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生态化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企业为了自身生态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在选择供应商或经销商时,势必会设定生态准入规定,使供应商、核心企业、分销商之间形成生态企业联盟,从而生成产业集群生态化循环中的主导产业层;再次,由于集群中企业的相对集中,加上自身消化副产物或废弃物的能力有限,在进行生态化发展时,核心企业层和主导产业层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堆积,从而带动了产业集群中废弃物专业处理企业的崛起,这些企业不仅承担了产业集群中废弃物无害化、再资源化处理的责任,还为部分企业废旧产品再加工利用提供了原料;最后,循环经济在产业集群中的开展,离不开技术以及人才的支持,高校或科研机构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们源源不断地为集群生态化建设输入技术及人才。这些共同构成了产业集群生态化中的网络支撑层。   在产业集群生态化的三类层面中,核心企业层及主导产业层的生态化对集群生态化的影响是最大的。这些不同层次中的企业相互内嵌、耦合,使不同产业集群从不同的角度开展循环经济,进而突破主导产业的限制,推动集群内外部的生态化发展。
  (二)产业集群间的生态化模式
  由于其扩散效应,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必然会使三大产业中的企业发生紧密的联系,这样,就会形成以生态化产业集群为核心,三大产业经济实体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生态化局面。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种植业作为基础农业,规模大多不大,种类划分相对集中。为了节约成本,农户会主动采取周围可有效利用的原料来发展农业,形成循环,以实现交易的内部化,这种最基本的生态化模式有效解决了集群中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业产业集群是实行生态化、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它对新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的要求最高,生态化在工业产业集群中的应用能有效地减少资源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产业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主要包括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信息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生态化的发展有利于其副产物的相互交换以及废旧产品的再次回收利用。
  产业集群生态化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跨越集群边界,在多个产业集群中产生影响。图2是以农业产业集群生态化延伸出的三产业集群联动的简单示意图。
  在图2中,主导产业集群是农业产业集群,在该产业集群中,有细分的种植业、养殖业。种植业包括花卉产业、蔬菜产业、农作物产业;养殖业包括畜禽养殖业及渔业。种植业产生的秸秆可以作为养殖业的养料,养殖业产生的动物粪便等既可以用作种植业的肥料,也可以用作沼气池生产沼气的原料,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以当作生产生活的能源。这种物质循环构成了整个农业产业集群的生态化。由于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扩散,种植业及养殖业中的粮、菜、畜、禽等可以用作食品进一步深加工,加工产生的下脚料可以作为工业产业集群产生的废料输入农业产业集群的沼气池。这样农业产业集群及工业产业集群便通过循环联系了起来。农业产业集群中的花卉产业及蔬菜产业通过适当建设可以发展成为服务业中的生态观光产业集群,这样农业产业集群与服务业产业集群又联系了起来。这种上农下渔、工农服务业复合的生态化模式对于副产物的综合利用、集群整体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形成无废、高效的循环经济联合体,致使一二三产业在产业集群中联动发展,这就达到了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最终目的。
  三、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实施的保障政策
  在实践中,产业集群生态化既要结合地区特点采取适合集群发展的生态化模式,又要制定有利于推进产业集群生态化顺利进行的配套政策。本文从政府引导、合法机制建设、生态化平台构建三个方面阐述推进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实施的配套政策的制订。
  (一)基于集群发展阶段的政府引导
  目前,我国多数产业集群处于“粗放型”生产阶段,“集而不群”的现象较为明显,生态化建设较难展开。因此,政府要进行适时的“补位”和“归位”。在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开始阶段,要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核心企业进行生态化建设,并对产业集群中的生态化项目,尤其是企业生态化项目进行资金扶持、技术引进、人员培训等,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机制[6]。在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成长阶段,要注意将重点从核心企业逐步过渡到主导产业,进而对已存在的传统产业集群进行“补链”,引进相关企业入驻,以促进集群副产物的吸收,不断降低产业集群生态化风险,引导其合理发展。在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成熟阶段,政府要不断完善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物资采集,垃圾处理等。同时要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参与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开发循环经济技术,共同打造一个集技术、人才、信息共存的生态集聚体,推动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有效发展,并在集群生态化建设步入正轨后逐渐退出,由市场来自动调节其发展。
  (二)建立合法化机制
  合法机制会迫使组织采纳外部环境中具有合法性的行为方式,其最终结果是通过模仿或学习,使环境中的组织采取了相似或一致的做法。产业集群生态化合法机制的制定可以使生态化成为一种发展理念或模式,进而使产业集群中的主体形成自发的生态化发展模式。为此,一方面要完善环保法规,设立行业标准,制定系统的企业绿色评价体系,采用绿色GDP对企业的生产情况进行评价,以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环境[7]。另一方面,要设立环保税,按照废弃物排放量的范围划定不同税率,对污染严重的企业采取高税率,征得的环保费用于对环保企业的奖励或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这样,不仅消除了环保的负外部性,也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合法机制能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外界的压力下,主动采取生态化发展方式,促进产业集群生态化的顺利进行[8]。
  (三)构建生态化平台
  要使生态化在产业集群中顺利进行,还要建立保障生态化持续进行的生态化平台。首先,要建立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以了解集群企业副产物的种类和数量,使集群生态化中的“补链”得到切实应用,节省交易费用,减少浪费;其次,要完善网络支撑层面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平台,改善废弃物的分类拆解以及再资源化的处理体系,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后,要建立循环技术交流平台,促进集群内部关于清洁能源生产、高效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等生态经济核心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四、结论
  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发展在最近几年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循环经济的介入为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构建的基于核心企业生态化扩散的产业集群内的生态化模式和基于产业链条延伸的产业集群间的生态化模式为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特点不同,其生态化的具体问题也会千差万别,今后的研究应该以具体的产业集群类型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具体要素,这样才能使研究成果更具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王帆.循环经济理念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2.
  林则夫,刘一博.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 北方经贸,2013(9):12- 13.
  赵云君.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产业集群生态化转型研究[J].经济纵横,2012(2):58-61.
  吴荻.区域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模式研究[J].学习和实践,2012(10):28-33.
  翁智刚.产业集群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张秀林.哈尔滨市产业生态化与政府治理[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胡孝全.产业生态与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策略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1(1):28-32,
  陆辉,赵敏.产业生态观视域下产业集群生态化对策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3(7):189-194.
  [责任编辑 王艳芳]
其他文献
我在中国大陆又讲到一道学生历史考试题:甲午战争是西元哪一年爆发?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完全是死记硬背题目)我来到日本大阪,才知道他们考这道题目不是
廊坊市明珠集团是一个以从事商品零售为主的综合性企业集团,目前,集团公司除总部外,已有超市及分店11家。曾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等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也实现了实质性的飞跃,在国家政府提出"信息促进工业"这一发展策略后,社会各行各业开始将电子信息应用到工作中来促进自身发
期刊
近年来,国内外银行业因行为操作风险导致重大资金损失的案件很多,严重威胁着银行和客户的资金安全。从风险管理角度看.基本上可以归结为操作风险失控。据巴塞尔银行业委员会估计
河北省灵寿县石材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石材产业集群,当地石材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发家致富意识,引导越来越多的人走石材之路,促进了灵寿县经济的发
追求利润是企业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之一。实现利润的根本途径有两个: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降低成本在技术层面上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多了,本文探讨的是成本管理思想对于企业效益
铁路10kV架空线路(以下简称10kV架空线路)的特点是供电半径长、部分为放射式供电线路。10kV架空线路经过近年来的技术不断提高,抗台风及防雷能力得到增强,但事故仍时有发生。本
21世纪是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时代。众所周知,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欲想顺利发展壮大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目前。不少国有企业包袱沉重.矛盾重重.管理僵化,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如何
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都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由于二者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管理,由不同法律来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似乎应该是“井水不犯河水”。但是,近年来,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