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改水型农田整治对土壤碳排放的短期影响

来源 :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j1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灌溉农业可提升粮食生产潜力,已成为全球农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此类土地利用转换势必影响旱作农田土壤的稳定性,尤其是碳循环。然而,旱改水整治过程中土壤碳通量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互馈机制尚不清楚。为此,采用大田模拟实验,连续7 d监测土壤碳通量变化,评估旱改水整治对土壤碳库组成及环境驱动的短期效应。结果表明:(1)旱地、水田的土壤碳通量和温度均呈昼高夜低的单峰型曲线,且碳通量与温度峰值出现于每日13:00前后,但水田土壤碳通量稍高于旱地。(2)旱改水后短期内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
其他文献
【摘 要】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发展已经不是大的方向,生态文明的建设才是时代发展的主流,我们要在顺应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按照生态文明理念来实现低碳生活的改变。生态文明理念下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型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所谓的低碳生活,简单来说就是实现能源的低消耗和排放,所以低碳生活的主要理念就是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社会的存在是因为有人这个社会单位的存在,所谓生活就是人类的日常活动。通过推广低碳生活方式、
期刊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信息技术也在逐步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生物信息来对生物以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而生物信息本身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经济发展、军事活动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都需要运用到生物信息。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信息的数量剧增,生物信息的的流通和保存已经开始对国家安全有所影响。因此世界各国都是跟重视生物信息的安全,本文就将从国家安全与生物信息之间的关系展
期刊
为探究水土保持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可溶性碳氮含量变化及其有机组成特性,揭示水保林土壤固存可溶性有机质的效应及机制。选取了黄土丘陵区恢复12—45a的人工柠条、刺槐林以及撂荒地,分析了土壤可溶性碳氮含量及其三维荧光光谱特征与特性参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恢复年限的增加,3种植被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有机氮(DON)、无机氮(DIN)的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并且相同恢复年限下DOC、DON、DIN含量
跨海铁路大桥由于建设环境复杂及自身结构特点,其建造难度远超内河桥梁,尤其是平潭海峡公铁大桥的建造,开启了我国跨海铁路大桥建设新篇章。在建的和拟建的几座大型跨海铁路大桥,创新了多项跨海铁路大桥建造技术:大桥基础方面,钻孔桩直径从4.9 m发展到6.3 m,不断刷新工程建设纪录;大型设置式沉井基础在跨海铁路桥也得到探索实践;海洋环境大风下高塔建造技术的成功应用保障了塔柱施工安全质量;钢梁大节段制造、安装,提高了海上施工工效、降低了安全风险。大跨度斜拉悬吊协作体系公铁两用大桥,2根主缆采用空间不平行缆索体系科技
国家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循环过程的研究对于提升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变化科学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行动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话语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改进生态系统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已经在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国家清查、生态系统模型模拟、大气反演等手段。然而,由于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估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尚未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