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口语实验教学模式实践

来源 :实验科学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chao0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英语口语实验教学长期面临实训环境和动机不足、跨文化交际情境缺失、课堂教学与实际运用脱钩、产出技能训练不足等问题,该文结合语言输入假说和输出假说理论,采用“线上输入—线下输出”的精准混合式教学开展口语实训课程实践.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多模态的线上语言输入、真实情境化的线下课堂展开口语实训,提高了学生的口语实训热情,还能够提升口语输出能力.
其他文献
教材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各学科知识发挥功效于教育实践的中介,是人类文化经验结构与学生个体身心结构之间的媒介和桥梁.教材是指根据国家课程方案编写的、供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学校使用的教学用书,以及作为教材内容组成部分的教学材料(主要包括教材配套的音视频、图册和活动手册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数学教材经历了多次的改版与完善.与此同时,教育界不断扩大对数学教材的研究面、加深对数学教材的研究力度.本文从数学教材的基本属性出发,进一步地探讨中小学数学教材的功能,为更好地发挥教材的教书育人载体价值提供理
期刊
该文设计了一套由可视定容器、供油系统、供气系统、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组成的可视化喷雾实验平台.该平台可观察不同喷射背压、喷射压力、喷射脉宽等工作环境下的喷雾实验;还可标定喷油器的流量特性;基于设计软件的灵活性,可以扩展学生对多次喷射等喷油策略下喷雾的探索,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基于LabVIEW图形化编程的能力.
第三代新型半导体材料是支撑5G通信技术、新能源汽车和光电应用等领域发展的核心材料.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设计了双异质结薄膜制备及激光器件特性表征的综合实验.该实验包括利用化学有机气相沉积技术制备双异质结薄膜、泵浦激光器件制作及光电性能表征等,实验内容新颖,涵盖知识点丰富.实践证明,综合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设备操作、数据处理分析和科研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高校危险化学品管理工作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加强地方师范院校危化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该文在调研地方师范院校危化品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梳理出存在的问题与难点;结合危化品管理实践,从制度建设、硬件建设、安全教育培训、危废处置等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以促进地方师范院校补足短板,加强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
通过总结和分析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江南大学等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实际情况,探索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新途径,开发高校实验项目安全分析模块.利用现有的学生线上管理模式,详细介绍了该模块的设计、开发与应用,阐述了该模块的构建思路、核心内容,并展开模拟运用进行效益分析.全流程、可视化、多方监管的实验项目安全分析模块的建立对于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提高师生安全责任意识和防范实验室事故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解高校学生在实验室工作学习中的安全自我防护知信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该论文通过便利抽样方法,对湖南省高校25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高校学生的安全自我防护知识、学习态度及采取行为得分分别为(16.80±3.24)、(61.60±9.87)、(51.04±8.53)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校学生自我安全防护知识、态度及行为受多因素影响(医院实习经验、专业;性别、年龄、专业、医院实习经验;年龄、专业、每学期实验频率、是否独立担任实验负责人、医院实习经验)(P<0.05).多元线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校学生自我安
为了适应新一轮工业变革,需要中国的工程教育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电子科技大学通过“拔尖创新人才特殊培养计划”创立了电动汽车创新创业复合实验班,实施基于项目的个性化因材施教、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培养、领导力和执行力培养等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举措.经过长达三年的实践,对学生的最终培养效果显示:该措施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培养出具有优良工程能力的新工科高层次复合人才.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实验室已成为高校培育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凝练一流学科生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的主阵地和重要载体.实验技术队伍作为高校实验室的基础技术力量,其发展与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各项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通过分析实验技术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充分调研和合理借鉴部分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顶层规划为核心,以岗位规划、培训机制、荣誉激励等方面管理机制为支撑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体系,从而实现高校实验技术队伍长期良性发展.
传统的核磁共振课程多采用课堂理论授课的教学模式,很少涉及实验教学.而仅从理论上教授原理和方法,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开设了为期一学期的以实践为主的核磁共振技能培训课程,采用了分层次开放式教学、理论知识贯穿在实践中学习,注重样品分析实践,强化核磁共振的应用训练,引入研究性教学实验,学生主体、团队协作等改革方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针对传统小车无法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自主运行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可自动躲避障碍物并可沿特定轨迹运行的循迹避障智能小车.该设计以STC89C52单片机为核心,通过两组反射型光电探测器(RPR220)和超声波测距模块(HC-SR04)分别感知黑色轨迹和障碍物信息,并将检测信息传输至单片机,通过单片机其外围电路调节小车电机的转速与方向,从而实现智能小车的循迹和避障功能.实验结果表明,本设计各模块可正常协同工作且能够实现小车的循迹和避障功能,小车的整体运行安全且稳定,应用前景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