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的生存美学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图在当前人自身生存状态的生存美学成为文艺界热议这一背景下,着重从福柯的生存美学、生存论、审美的主体间性三个方面对《边城》进行解析,在一定层面上思考了当代生存美学的学理性和现实性。
  
  关键词:生存美学;福柯;沈从文;主体间性
  
  一、解构时代福柯的生存美学的提出
  
  启蒙之后理性取代了神学和宗教对大众意识的统治地位,在20世纪美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叛和对经验实证方法张扬的同时,对理性主义的反叛和对人的非理性的张扬则体现了对生存状态的反思,传统生存美学在当下寻求新的转型。海德格尔在探索人的生存及其与真理的关系时强调,唯有通过艺术,通过人的“此在”才能诗性地审美地生存。海德格尔对关怀其自身的“在世存在”的生存可能性的存在论的提出,是福柯提出以“关怀自身”为核心的生存美学的先声。
  现代性日趋实利和理性,使得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其重要的文学性在淡化,创作倾向趋于写实求真。文化的革新基点不在意识形态范畴内,而在作为物质力量的社会生产范畴。丹尼尔·贝尔认为:“文化本身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1];“文化领域是意义的领域,它通过艺术与仪式,以想象的表现方法诠释世界的意义……”[2]反之,现代社会人作为主体性的死亡,同时作为个体的自我与社会秩序、理性和社会规范的冲突日益剧烈。作为人性真正主体的本能和欲望在科学的深度解析下显露出来的同时,也因其失去自有的空间呈现反科学倾向。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中进一步倡导但未发展到终结的现代性相反,福柯对知识、权力、主体作出了解构,这一解构也正是建立在个体生存的基点上的。
  福柯的生存美学是以“关怀自身”为核心的,不只属于认识论范畴的精神态度问题,而是变成了存在论范畴的关于生存的艺术。它是以古希腊罗马哲学家审美地为人处世和艺术地待人接物的实践智慧为基础,结合自身实际生活经验总结和创造出来的当代诗性生存的理论典范。其重要意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人类生存的真正本质,就在于它的审美性。人世间,唯有审美活动,才使日复一日的平庸生存过程和有限的语词符号,变成富有诗性魅力和充满创造性的奇幻艺术力量。”[3]
  
  二、《边城》中 “关注自身”的生存论
  
  从《边城》中人物看生存,人物身上洋溢的生命力更接近于一种原生的生命力。尽管有诸多学者讨论沈从文作品中的生命诗学,分析其作品是其生命本体观和生命价值观矛盾作用的结果,“认为生命意志是一种非理性的、无意识的、盲目的生命冲动,这种盲目的生命冲动是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源”[4],有叔本华的悲观论倾向。也与柏格森生命哲学有联系,“生命的特性永远处在实现之中,决不会完全实现”[5]。而笔者從《边城》中看到的是美好的人性、湘西世界的生存美,并不是非理性的生命冲动,而是自始至终怀有生命的神性的人性。无论是翠翠,还是傩送和天保兄弟身上体现的不仅仅是原初的人性,更是一种关怀他人的道德的生存美,这是符合福柯理论“关怀自身”的伦理学的,“关怀自身与他人的关系……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是作为关怀自身的艺术而呈现在实际生活之中”[6]。
  再从《边城》中人物活动时空看生存。作者着力描述了特有的乡风民俗中的审美生存,没有戏剧化的情节,没有复杂的语言结构和叙事圈套,有的只是沈从文独特的书写气质,人物只是一种自在的存在,关注的只是自身。乡土小说一向被认为是现实主义流派,现实主义流派不同于浪漫主义流派之处在于要白描现实、力求逼真,朱光潜曾经论述浪漫主义流派三种显著特征,其一是最本质的特征即其主观性,其二是“回到中世纪民间文学”的口号,其三是“回到自然”的口号。沈从文是乡土浪漫派的代表,在浪漫与现实之间,流露出乡恋情感和怀乡情绪,所流露出来的是生命的力和真,让人走向自然。在《边城》中,作者以隐含的叙述者身份来叙说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天人合一的和谐,叙述语言采用的是口语化言说模式、质朴原始的湘西少数民族的原始主义色彩,简单的情节线索、没有复杂的情节,却能让读者在缓慢的字符流淌中读下去,进入与乡土写实主义小说不同的理想世界,人性真、风俗美,生命焕发出勃勃生机。
  正如福柯所说:“所谓生存的艺术,就是一整套反身的和自愿的实践方式,人们不仅由此确定一定的行为规则,而且还设法改变他们自身、形塑他们自身的独特生存方式,并使他们的生活,改变成为具有特定美学价值、又符合特定风格标准的艺术作品。”福柯的“自身”是对现代人对文化定义的颠覆,《边城》中人物之外,乡风民俗是生存之美的大语境,没有“读书人”的道德观来压抑人性,并不是说它是没有道德观念的、呈现一种原始野蛮的生活形态,而是它有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那就是关注自身和他人。如顺顺的经历,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和老船公之间的纠葛,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反映出来,并没有生成仇恨。“乡风民俗就是最为普泛而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民俗文化无疑也是为人类的生命过程提供以民间理性为观照点的解释系统。而乡土小说以民俗文化为重要表现内容,通过表现民俗文化中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地方性的民俗事象和民俗心理,来关注民众的生存境遇、行为方式、心理愿望、宗教信仰、伦理观念、道德范型及社会组织,为人类的生命过程提供最充分的形象化的解释。”[7]
  
  三、《边城》中的生存美源于审美
  的充分主体间性
  
  “主体性理论是把存在看做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强调主体认识、征服客体;主体间性理论是把存在当做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把世界当做与之交往、对话的对象,除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之外,强调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关系。”[8]主体间性人与世界的这种本质关系只能在超越的领域(审美)中存在。在《边城》中,“茶峒”小山城、老船夫、翠翠等人的生存状态充分体现了主体间性的生存模态。
  一是在内容方面,《边城》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理想模式的探寻。在《边城》中,“济世救民”不是沈从文的题旨,他的关注目标已不是现有的世界,而是自然、世界中的人性。对茶峒自然地理的叙述和白河边世俗生活的描写只是为了说明在这一环境中人的生存状态。在戍守官兵和乡人的关系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和谐,更是一种生存美。沈从文曾说其亲戚大多列身军籍,在童年时期也是经常目睹杀人的场面,三省交界的茶峒更是兵多民乱之地,以当地苗苗的性情,历来治乱是非常多的。《边城》是作者的乡土“乌托邦”的寄托,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理想模式的探寻。“我以为这就形成了沈从文(包括废名)小说‘乡土味’更浓的重要原因,‘风俗画面’的大量描写冲淡了主题内涵,但这正合作家的创作主导意念,沈从文本身并不是要力求表现一种济国救民意识,而是注重表现一种人生的生存方式和生命意识的过程,虽然这种幻影是缥缈的,但作者绝对具有一种虔诚的宗教式的情感。”[9]
  二是在美学方面,《边城》是远离现代性的边城,充分体现了审美的特殊处理。在文学的审美、认识、教化三功能中其审美功能最为突出。而生存美学也是如此,“它打破了以本质主义定义的传统文学美学观,借鉴结构主义方法,提出了文学文本的原型层面、现实层面、审美层面三层结构,因此具有原型意义、现实意义、审美意义三种意义。生存美学也认为,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审美的这种本质是由审美的充分主体间性决定的”[10]。钱中文在论审美特性与意识形态特性的结合时曾说:“如果以一般意识形态观点的理解来涵盖文学,有如某些理论著述所做的那样,常会导致实用主义,淡化文学特征。重要的在于文学不是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而是审美意识形态……在文学中,有相当部分的作品,描写自然景物,寄情山水之间,有的固然明显地寓有作者的情愫,有的则不甚分明,也不易看清楚。更重要的是它们只以优美的状物写景的审美特性一面,吸引着各时代的读者。……同时由于审美的特殊处理,而具有极大的普适性,和更为广泛的社会性以至全人类意义。”[11]《边城》的审美特性便体现在苗乡的民风民俗中。总而言之,《边城》之中的“理想家园”图式,具有少有的美学价值。华兹华斯在论浪漫主义与田园生活题材时说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心中主要的热情找着了更好的土壤,能够达到成熟境地,少受一些拘束,并且说出一种更纯朴和有力的语言……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有学者认为《边城》是一种悲剧,笔者认为并非悲剧,而是表现在审美的一种超越,《边城》的哀而不伤给读者不一样的审美体验。翠翠母亲的死亡、老船夫的死亡、老大天保的死亡、老二傩送的远走,对这些悲剧的叙述沈从文从自己全知叙事者的角度缓缓地讲述出来,生命的终结好像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作者没有批判,不会让读者悲恸动容,不会对造成悲剧的原因产生强烈的憎感。
  三是《边城》中揭示了人与自然、社会共生共存的关系,其生态美已被学界所公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滋养着人们。作者并没有花太多的笔墨去渲染美的自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机勃勃地活着的一切生物,都精神抖擞地活着。作者在反现代性中通过湘西生命形式与都市生命形式的对照及其意义给当时及现在的都市生存状态一次精神的回归和解放。显而易见,沈从文与“乡土写实小说流派”所不同的是,在描写风俗画时,前者并不首先考虑世界观的表现,后者则首先是要考虑风俗背后的题旨的,正如茅盾曾批评沈从文作品没有反映人類对命运的挣扎。笔者认为,沈从文自称是“乡下人”,他作为一个在城里生存的乡下人,在这种角色转换中肯定会对生存作出一些思考。而在《边城》中,他的表现意图不在此,而是在探寻生存的理想状态。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与自然切割,人类在征服改造自然和自身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而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却屡屡遭遇瓶颈,物质和精神并未同一性发展,反而更二元化。生命本体与自然合一是人类最终的归宿。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文学主题也遭遇瓶颈。民族文学的“异域色彩”和其作为另一种声音正在中心消解的时代站出来,丰富文学世界的命题,给迷茫的生命体以借鉴的作用。《边城》中质朴的生命观却是个人的生存意识,是其在个人都市生存体验之后的选择和追问。
  
  四、结语
  
  萨特认为,由于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客观、主观等方面的原因,人丧失了自己“是其所是”的存在,而变为“是其所不是”和“不是其所是”的存在,正是这种存在与本质的分裂,才能使人意识到“本来的自己”,同时也使人意识到世界已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12],从而使人遇到生存的困境。《边城》审美化生存创作的时代背景是近代,当时作者已经体验到现代文明。由于虚构的地理位置的偏僻性,这一空间为作者表现人物理想生存模态提供了可能。《边城》类似于古希腊生存美学最初的模态,古希腊的生存美学是一种实践智慧,就是美好的生活本身。《边城》中反现代性的审美化生存只能在精神的状态上寻求一种超越,并不能在实体上得到超越。这也正是“生存美学”在学理上难以自足的原因。生存是人的生命存续中发生的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的总和,其研究范畴并不能只局限于精神的范畴,福柯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对现有的权力体系解构基础之上的,生存与生活、生产、实践等物质范畴是无法厘清关系的,单纯的审美超越脱离和对物质根基的考量也只是暂时的审美体验。
  
  注释:
  [1][2] [美]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4页、第31页。
  [3][6] 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第419页。
  [4] 吴投文:《沈从文的生命诗学》,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页。
  [5] [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王珍丽、余习广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7][9] 丁帆等:《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4页、第93页。
  [8][10] 许家竹:《生存美学的理论发展》,《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1] 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136页。
  [12] 高伟光:《“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125页。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男人本性]为什么他不是婚姻里的主角?    有首老歌是《不做大哥好多年》,很多男人听了都有共鸣。几乎所有在婚姻里的男人都有一种心得——太太永远是对的,在这个“情感”比“道理”更有说服力的地方,男人渐渐学乖了,缴械投降或者主动让贤,把太太推到最高的宝座上,自己甘当配角。  男人本是权力动物的,为什么当今的大丈夫们似乎都认命并且习惯在婚姻里当“配角”?是什么力量让男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都豁达了聪明了进
期刊
1    这是一个苍老的故事,它离我已有13年之远。苍老的不是时间,而是时间里的人。  最近,我时常想起雅山,总是梦见她又回来了,光着脚丫踩在地板上,披着披上班穿的浅蓝色衬衫,解了三粒纽扣,不穿内衣。那衬衫长得可以盖过她的膝,她总把它当裙子穿。  那时,我们都年轻,都很穷,住在北京郊区的地下室里,吃七毛钱一包的三丰方便面。天天吃,我吃吐了,雅山吃哭了。她说等将来有了钱,一定要把生产方便面的公司买下
期刊
1    我叫阿惠。父亲说我有病,所以他不让我出门。有时候不小心走出去,便有小孩子跟在我后面叫,傻婆子,傻婆子。  真是奇怪,我怎么就是傻婆子呢?父亲告诉我,我只是智商比平常入低一点点,但是没关系,我照样是个漂亮姑娘,皮肤白白亮亮的,喜欢穿五彩斑斓的裙子,头发很黑很长,几乎到了腰际。这样很美不是么?虽然洗的时候麻烦了一点,虽然我自己洗不好,总要靠父亲帮忙。  父亲要剪去我的长发时,我哭得倒像个真的
期刊
这是个证书泛滥的年代。驾驶证、许可证、代码证、会计证、营运证……每年都年审,到期不审的话,轻则罚款。重则作废。只有爱情。即使步入婚姻的殿堂之后,结婚证也是一旦领取,终生有效,除非选择离婚。  所以在婚姻里,很多人都是一劳永逸,或者出了问题再解决,可是那时候或许我们的爱情已经千疮百孔。如今审计风暴愈刮愈烈,我们的爱情同样需要一场年审,让我们在一年之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爱情,回味一年里的投资与付出,
期刊
胖胖腿要革命    做女人,就是要像妖精!  不是教你学坏,是让你像妖精一样美丽、性感、颠倒众生。  妖是妖娆的妖,精是精彩的精。妖精是怎样炼成的?嘘,九九告诉你……    [妖女拯救]胖胖腿要革命    每个女人都有缺陷,可聪明的妖女们从来都会巧妙地拯救自己。  经过一个冬天的摄入和囤积,是不是发现穿上牛仔裤的双腿略显粗壮了?每个人都希望有一双纤细修长的腿,偏偏它就是很容易变粗。在告诉你如何让腿
期刊
摘要:作为胡兰成的女弟子,作家朱天文16岁时就在台湾文坛崭露头角。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她,家国梦想、乡土之思、人世沧桑是其创作的源泉。早期作品中,成长是她一以贯之的主题,以主人公面对新环境经受考验并最终通过这种考验为成长仪式的基本模式。此外,她的作品中还刻画了一系列逃离家庭(父亲)而后又重回家庭(父亲)的成长形象,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有关青春成长的记忆。    关键词:青春;成长;家;逃离;回归    年
期刊
摘要:严歌苓的小说以女性的视角关注女性的人生经历,小说的覆盖面非常广,从善良而轻信的乡村女性到聪慧而勇敢的城市女性,从文革时期被扭曲摧毁的女性到新时期追求新生活的女留学生和新移民女性,几乎无所不包。然而这些形象鲜活的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却始终像困在网中的鱼儿,或顺从命运成为悲剧,或抗争命运暂时维持生存,很少能挣破命运的巨网,游向自由而欢乐的生命彼岸。    关键词:严歌苓;女性形象;悲剧;抗争    
期刊
摘要:电影《理发师陶德》延续了蒂姆·伯顿的哥特式风格,以阴暗、诡异、血腥等特征加之音乐剧的表现形式,再度书写了一种华丽的哥特式残酷影像。    关键词:哥特式;音乐剧;《理发师陶德》    《理发师陶德》是约翰尼·德普和蒂姆·伯顿除了两部配音电影以外合作的第五部电影。作为好莱坞的黄金组合,蒂姆·伯顿和约翰尼·德普不仅是高质量哥特式电影的代名词,更是票房的保证。此部电影延续了蒂姆·伯顿一贯的风格——
期刊
摘要:作为2002年以来香港警匪片的里程碑之作,《无间道》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地位。影片在剧情、导演技巧、演员表演等方面都彰显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地狱;《无间道》;身份    黑帮片或警匪片一直是香港电影的主流,“在香港,往往以动作取胜,香港电影的动作场面火暴、刺激,这给香港电影带来了有目共睹的国际声誉”[1]。但近几年来佳作匮乏,很难推陈出新。因此,观众对这类电影反应平平,使得警
期刊
摘要:苏格兰国王死后无嗣,英格兰国王就宣布苏格兰王位归他所有。为结束两国人长时间的相互杀戮、残害无辜,英雄人物华莱士出现了。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苏格兰人民捍卫自由的决心和不屈精神。电影的内容、主题、英雄形象塑造以及电影配乐4个方面都体现出《勇敢的心》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自由;爱情;英雄主义精神;苏格兰民族音乐    《勇敢的心》上映于1995年,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对于电影技术快速更新的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