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阐释的现代追求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2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识陈建华君的时候,他还是位翩翩年少的学者,因为武汉大学戏曲学家郑传寅教授的推荐,来到香港城市大学,参加我主持的青年学人计划。印象中,他是个好学深思的读书种子,性格相当开朗,认真探讨学问,时有犀利的见解,提出不同流俗的评论,却又保留了一种当今少有的谦逊古风。三四年前我到武汉大学去讲学,他和一众学友请我多次聚会,发现他已接近中年之际,谈吐之间已有不惑之风,斯文有继,令人欣慰。
  近来收到建华的书稿《此心安处是吾乡》,嘱我写篇序文。读了书稿之后,觉得此书不但文笔优美,而且旁征博引,读书时出新意。最有趣的是,他展示的新意,不是传统学院派的新意,而是紧贴当今地气的议论,同时还频频翻用传统典故,穿插一些“潮语”,制造了一些古今对比的文字张力。收在这本书里的文章,反映了中国近代散文发展最有生气的契机,就是在思维脉络与文字运用两方面,出现了传统文化与近代思维的纠葛及冲突,同时又以文言诗词意象与白话叙述的交叠,企图诠释、解构、融汇中西文化传统,展示了现代中国读书人努力承袭文学传统,又能超越因循传统的藩篱,试图突围而出,开创文化的新生。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学的发展,经过了一百年,已经从早期“文学革命”简单粗糙的“打倒”“推翻”,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的深刻反思,逐渐把承传历史文化与诗词歌赋的“典故”,融入了日常话语的文学探索。
《能改斋漫录》(全二册)〔宋〕吴 曾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

  书稿以“此心安处是吾乡”为书名,当然是取自苏东坡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谁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首词是苏东坡在元祐元年(1086)写的,在他经历了贬谪黄州之后,被召回朝廷,青云直上之时,与受他牵连遭贬也平反了的王定国相聚,在王家听了歌儿柔奴(即寓娘),有感而作。东坡问柔奴,当年跟随王定国遭贬到岭南宾州,在那样放逐的日子,生活得还好吗?柔奴的回答是,“此心安处是吾乡”,让东坡大有感悟。
  吴曾《能改斋漫录》指出,这句话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白居易的诗句,而且是经常使用的话语,反映白居易随处而安的心态,如《吾土》:“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出城留别》:“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重题》:“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独可在长安?”《种桃杏》:“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且不管柔奴回应东坡的时候,是否知道白居易的诗句,也不管东坡填词之际,是否自觉使用白居易的诗句典故,他们反映的心境却是一致的,都经历了颠沛流离,都在困苦的环境中放下了愁苦愤懑,在生活中学会了心境的宁谧。然而,命运拨弄人世的变幻,实在是难以预料的。俗语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东坡写下“此心安处是吾乡”之后八年,他又遭到贬谪,而且是贬到岭南的惠州,之后甚至流放到海南,让他以为一定是埋骨海外了。好在他心胸豁达宽广,而且早已体悟此心安处的深意—如何在困境中寻求心理的超越,如何生活在险恶的世局之中,还能保持心灵的宁静,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
  建华是大学中文系的教师,或许是因为常年浸润中外文学名著,落筆为文,会有意无意,流露出内化了的文学典故,感叹年轻人的浮躁无文,让他感到讲课得不到共鸣,如同自说自话的修行:“讲课也是一种修行,每一间教室都可以成为道场,每一个老师也可以成为方丈。大家抱怨如今的校园没有了沈从文、朱自清、梁实秋、余光中伶仃的身影,汽笛声声驱散了中文系芦荻萧萧的蛙鸣,大漠孤烟远去了,悠然南山也遁走他乡,青年们的精神流浪在通俗歌曲与影视的在水一方。他们的心灵难以响起诗词的跫然足音,一代人的情感日见粗糙。女孩子不在林黛玉的潇湘馆外,却在麦当娜的石榴裙旁,伤春悲秋的一瓣花香快要凋零断绝了,我们满可以指责传统文化的沦落与不继,黄昏深院再也看不到旧时明月与归来春燕。”
  典故使用得好,融入作者深沉的内心感喟,反映师生两代对文学认识的差距与隔阂,读来有点智者的寂寞感,是独立人文寒秋的落寞。有时作者引用典故过多,恐怕也是书读多了,难免要獭祭一番,如这一段讲情多累人:“生怕情多累美人,还是‘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杜牧,‘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的耆卿,‘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小晏实在,是浪子又如何?承认飞红翠袖,情深缘浅,又如何? 有着女人般长相的徐志摩感情细腻到了极点,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道:‘但一个人要写他最心爱的对象,不论是人是地,是多么使他为难的一个工作? 你怕,你怕描坏了它,你怕说过分了恼了它,你怕说太谨慎了辜负了它……’算是郁达夫‘也曾醉酒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的另一种表述吧。”钱锺书《宋诗选注》注苏东坡《百步洪》第一首写水波冲泻的一段:“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对使用博喻的巧妙,做了极其简约精准的评论:“四句七种形象,错综利落,衬得《诗经》和韩愈的例子,都呆板滞钝了。”连《诗经》与韩愈都有使用博喻导致板滞的情况,或许这是读书人学殖富赡的通病吧。
《宋诗选注》
钱锺书注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02 年版

  本书弥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可以感受到生于当今的建华,认为身为现代知识人,还是得担负起中国文化传统先忧后乐的抱负。作者不断提醒我们,关心社会,重视民瘼,相信教育应当提升文明的进阶,这是传统儒家精神进取的一面,也是现代化过程中,尽管众声喧哗,前人的道德智慧与审美品位,依然有其百世不替的价值,是人们不可或忘的信念。他批评现代学者读书求知,只是探索自然客观知识,与自身的文化修养分途,是现代知识人的精神人格分裂:“五四以来,读书人最大的问题,在于读书与修身分为两途。知识成为外在的装饰,它不再是读书人内心自觉与道德反思,读书人的精神人格分裂即由此而起。”由此可见,本书描绘春花秋月是如何赏心悦目的画面背后,有着浓厚的己立立人的儒家精神。不管人类是否能够登陆火星或太阳系以外的任何星球,生命的意义还在自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现代及未来追求人类和平与幸福的基本纲领。
  作者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世间的一切学问,大至宇宙,小至无间,莫不是为了解决身心性命的问题。现在,以数字与科学为外包装的伪学问却大行其道,巧妙地愚弄世人,结果便舍本逐末,背内合外,愈趋愈远,愈走愈歧,愈钻愈晦。”这样的议论,强调的是安身立命,乍听起来有点像新儒家的论调,甚至像是马一浮论道的言语。然而,书中也时常征引西方名哲关于生命意义的论点,反映了作者对个人主体的肯定,在注重儒家人我关系(也就是传统说的“人伦大常”)之际,绝对不可忽略个人存在的意义。他引用了伍尔夫在《普通读者》里的一句话:“读书是为了自己高兴,而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还在另一处引用卢梭的论断:“人生来是自由的,却无处不身戴枷锁,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伍尔夫与卢梭的观念,斩钉截铁,展示的是现代个人主义精神,与传统儒家人伦观念似乎是格格不入的,却在作者这本书中,通过文学思维的感悟与联想,结合成一种新的思维意识,或许正反映了一些现代中国读书人融合古今中外思想的现象,在众说纷纭的思想纠葛之中,摸索或明或晦的脉络,不知不觉也发生了儒家精神的现代转化。这个现象不是构筑哲学系统的企图,而是生活意识的潜在流露。
  作者是学术圈中人,对当今人文教育的发展相当忧心,中国人文学术,唯西方马首是瞻,唯理工科的标准化是瞻,把人文精神变成规范化的机械数据,让本来应当自由翱翔的人文想象,变成生产车间合乎市场规范的产品。他的批评十分严厉:“简单问题复杂化,本土语言欧美化,这是学术体制驱使下的必然。放眼全球,资本傲立潮头,视人为无物,力推资料与量化……透过冗繁的表格、申报、评审,将大学改造成论文生产车间,将教师的才情抱负消磨于无穷无尽的标准规范与堆积如山的故纸资料之中,教授与博士沦为不折不扣的表格填写员与泡沫制造机。”
  或许作者使用“此心安处是吾乡”作为书名,是感到生活在今天纷乱的世界中,机械与大数据讲求标准规格,大行其道,定于一尊,只好学学柔奴与苏东坡,力求心境的澄明,寻求一片心灵的净土。
  《此心安处是吾乡》,陈建华著,即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其他文献
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是在技术哲学领域影响最大的在世哲学家之一,近年来在中国也颇有影响。他本人经常来中国举办讲座、开设课程。他于二○一六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课程的讲义最近刚刚结集出版(《南京课程:在人类纪时代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张福公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而他早年的成名作《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在被翻译引进多年之后,终于也出了新的版本。  
期刊
在《演员自我修养》序言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申明了自己对一些术语的用法。他说:“不要寻找这些术语的科学来源,那将白费功夫,因为戏剧词汇是专属于戏剧行业的……虽然我们确实也使用‘下意识’‘直觉’等科学词语,但不是在哲学意义上使用它们,而是在最简单的通用意义上使用。”(《演员自我修养》,陈筱慕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年)  显然,“下意识”“直觉”来自心理学,它们大概是当时的流行词。斯氏的意思是说,
期刊
在爱尔兰国家美术馆的二楼,有一幅戈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1746-1828)的画作,名为《梦》(El Sue?o)。睡梦中的女孩飘浮在画面上,四周的背景很暗,扎在发尾和腰间的金色丝带格外耀眼。女孩的脸转向侧面,洒在她胸前的光线和褪去一半的薄薄外衣,戈雅用明暗笔触营造出一起一伏的呼吸。驻足观看,很难不被吸引,观者似乎是在偷窥她的梦境和睡姿。屏气凝神
期刊
日本广岛大学教授陈翀近日推出新著《日宋汉籍交流史的诸相—〈文选〉〈史记〉与〈白氏文集〉》,作者长年研治日本古文书与汉籍,向以发现日藏新文献而为国内学人关注,本书同样保持了这一特色,约而言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利用古文书档案展示《文选》东渐之后,日本学人接受与研读各类注本的信息。在《文选》被唐人确定为习文教材后,《文选》学成为唐朝显学,差不多就在同时,日本学人即将此风移植到东瀛。从八世
期刊
《图书馆建筑的历史》[ 英 ] 詹姆斯·W. P. 坎贝尔[ 英 ] 威尔·普赖斯著万木春 张 俊译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 年版  假如哲学家的语言不足以解释(奥秘),那么包罗万象的图书馆里应该找得出所需的一种闻所未闻的语言,以及那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博尔赫斯《巴别图书馆》  存在于我们大脑图景中的图书馆形象,多是有着严肃的建筑外立面、独立且庞大的体量,内部林立的书架往往高不可及。而与之相
期刊
《天龙八部》第十五回“杏子林中 商略平生义”,讲到丐帮内部生变,而帮主乔峰处事公道,没有轻信姑苏慕容杀害江湖好汉的传闻,并讲了自己见到的事:慕容复手下的风波恶与乡下挑粪人在过窄桥时两不相让,为争一口气,竟在桥上对峙了一夜;但就算被乡下人泼粪,风波恶亦未借武功报复。王培军先生以为,此系金庸据曾国藩所言《挺经》第一条改写的(《〈天龙八部〉中的故典来历》,《南方都市报》2016年11月7日)。  王君行
期刊
| 1 | 譬如倪瓒,他画的太湖只三两株杂树,伫立在瑟瑟寒风里,于凛冽的湖边,无所依靠的样子。他所要表述的是空寂感吗?尔今人们对山水画停留在误解里。有一次,与巫鸿在紫竹院的一个水边,他说:“中国文人是不会直接描绘悲剧的,往往以荒林枯木叙述,更不会去直接描绘杀戮。”历史上最难以想象的残忍和屈辱,再现于一片静谧的无所事事,逍遥般的,顾盼自怜的,隐晦的,偶尔莅临的空灵,均是自我欺骗的想象的牺牲品。倪瓒晚
期刊
引 言  晚明学者型官员倪元璐,为人们熟知的是他那颇有风骨的书法。散文家董桥说:台静农先生文章好,书法也好,沈尹默之后只数他了。董桥对台先生的倪元璐体书法推崇备至,在多篇文章中津津乐道。他认为,几百年来,只有台静农写得出地道的倪元璐书法,因为他的胸襟深得晚明名士的神髓,烈酒似的孤愤造就了笔下深山老林之气。“倪元璐的书法哪一个字不是一念的执着的看破?甚至家仇国恨的不甘也许夹杂着那份浑金璞玉的难舍。”
期刊
现在,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我们都能够看到各种华丽的、秩序井然的城市图景,这些图景暗示着,城市是美好的,是一种秩序的体现。然而,当我们以这样的视角观看城市的时候,我们是被隔绝在城市之外的。而一旦置身在这个场景的内部,我们就无法感受到这样的景象。  人终究是生活在现实当中,城市毕竟是由具体的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互作用而培养出来的。我们肉身所根植的这个现实世界不可能存在于人类的思考、想象与欲望当中,而是
期刊
空間、时间之于我,前者是创作的外在场域,后者则是内在能量的载体。我试图让自己的作品永远处于未完成的状态,能够与我一直保持密切的关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