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的减法人生

来源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lph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位画家,擅长做减法。他是毕加索。
   毕加索一生酷爱画牛。年轻时,他画的牛就已经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曾有一次,毕加索在田间画牛,一头黄牛也正在田头吃草。牛瞥见画中之牛,瞪大眼睛,盯了片刻之后,竟然落荒而逃。从此,毕加索被人称之为“牛人”。后来,毕加索画的牛越来越简练,筋骨凸显、笔笔精湛。到了老年时,毕加索画的牛只有寥寥数笔,把皮毛血肉全都减去了,只剩一副骨架。
   正是这些只有骨架的牛,成了毕加索的巅峰之作。毕加索说,他的成功来自于减法。
   有一位企业家,也擅长做减法。他是乔布斯。
   1997年,乔布斯在阔别12年后重返苹果公司之时,苹果公司正陷入严重危机。乔布斯召集高管开会,问道:“跟我说说这个地方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还没等人回答,他突然嚷道:“问题就出在产品上,苹果的产品太多了。”他认为,是苹果的产品线太长,精力过于分散,才导致做不出一款精品。于是,乔布斯毅然砍掉了苹果公司的大部分项目,包括成就了苹果公司上一个辉煌的牛顿掌上电脑。减去了这些项目之后,苹果公司专注于做手机,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对手,塑造了今天的行业领袖地位。
   正是专注于一个领域,成就了苹果公司的今天。乔布斯也说,他的成功来自于减法。
   有一位总统,同样擅长做减法。他是里根。
   里根上任之初,美国正是经济危机之时,生产停滞、物价上涨、财政收入锐减,可谓内外交困。没有人想到,里根出的第一招竟然是降税,第二招是减少政府审批项目,第三招是削减政府职能。在一个看似需要用加法来加强管理的时候,里根却用减法激发了市场活力,从此,美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腾飞。
   正是少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才使美国走出了危机。同样,里根的成功来自于减法。
   (摘自《意林文汇》)
  【素材解读】
   如果人生是加法,匆匆的脚步就会难以停歇,到头来只能让身体劳顿疲惫,心灵背上沉重负担。如果人生是减法,减缓脚步,松弛神经,将牵绊自己的东西移开,将压力放下,将心中的忧虑倾出,成功就在蓦然回首处。所以,成功人士多用减法。
  【适用话题】
   减法人生;成功;辩证思维……
其他文献
雀儿山的冰峰直插云霄,残雪与冰川延伸到玉龙拉措,构成秀丽的湖光山色。这里海拔4040米。湖畔,雪域天路国道317线划过一道弧线,奔向雪岭深处。   在这条天路上,无论风雨,每天总有几辆墨绿色的邮车穿梭其间。多数时候,康巴汉子、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其美多吉就会驾驶其中的一辆,翻山越岭,为高原送来邮件,把农牧民的包裹运送出去。他已經在这条虽然壮美却也惊险异常的路上奔走了31年,成为川藏线上的一段传奇。 
期刊
感慨归感慨,而回忆总是那么迷人。甚至过去那些倒霉事,原来惹得我十分恼恨的,在回忆中也会变得不那么可恨,反倒成为一段动人的经历。  ——陀思妥耶夫斯基   父母一生勤劳俭朴,对物品格外珍惜。正因如此,我撿回了许多丢失的记忆。   去年我添了二孩后,正值初夏,蚊子格外多。孩子夜里哭闹,买的摇篮也不顶用。父母来帮忙照顾,搬来了一个木摇篮。那个摇篮样子有点笨拙,却非常结实耐用。“这是你小时候睡过的,我
期刊
王立平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1976年,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的王立平接到一个任务,为一部反映潜海女工生活的纪录片编曲。   这是一部充满新气象的纪录片,能为这样的作品作曲,让苦等创作机会的王立平感到十分兴奋。反复观看揣摩片子后,王立平决定用电吉他来表现潜海女工的形象。可是,在当时弹电吉他是一种极大的冒险,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电吉他属于靡靡之音,甚至给人的感觉是不正经的人干的事。   王立平并没有考虑那么多
期刊
绕过竹林,穿过小溪,驶上那条熟悉的小径。幸福,就在这尽头,在那座老屋升起的袅袅炊烟里。   未进家门,先闻其香。哦!那是熟悉的水蒸蛋的味道!   小时候,我每每趴在灶边,看着奶奶熟练地打蛋,倒水,加盐,再打匀,都不禁惊叹于那熟练的手法,更期待着蒸一下后的绝妙成品。放在锅里一蒸,模样便出来了。嫩黄光滑的表面,碧绿的葱花点缀,用筷子轻轻一触,陷下去的地方立刻反弹,像极了果冻。舀一勺酱油,慢慢地、均匀地
期刊
伴随快递的兴起,邮件数量连年增加。其美多吉很自豪:“在高原,老百姓特别信任我们邮局。”雪域高原,没有任何一家快递企业能够像邮政公司一样提供不计成本的普遍服务。他仍然清晰地记得,在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见到邮车,就会围住他:“你一来,绝对有好的消息、好的政策。你们送的不仅仅是家信,更多的是传递党的声音和社会的新鲜事物。”老百姓盼邮车来,这是其美多吉工作的原动力。   在运来邮件的同时,其美多吉和同事们
期刊
看到视频中这个年纪不大的男孩,对学校老师进行惟妙惟肖的模仿,你是否会击节称赞,又是否会忍俊不禁?不用怀疑,成千上万的网友都对此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根本不需要过多介绍,你很可能早就知道了这个网名为“钟美美”的鹤岗男孩。“钟美美”身上“演什么像什么”的表演天赋,让他成了近段时间热度最高的视频网红。但与此同时,社会大众的关注也把这个热爱表演的孩子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对“钟美美”而言,他对老师—
期刊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席 勒   最近我学了一个颇有意思的技艺:手工制面。那几天,在西城一隅,我独自负责一间十几平米的手工制面作坊,作坊里陈放着和面机及压面机。   每天,我先将密封好的牛皮纸袋拆开,把雪白的面粉计量好倒进和面机里,加入一些滑腻的淀粉。而后,按照一定比例,备好苏打粉、食用盐、鸡蛋,用水搅匀。接通和面机电源,按下运行键,缓慢地把容器中的水倒入。 
期刊
“老师”一词现在已经泛滥,记者、作家、广告商……各行各业的人都能被叫作老师,倒真是应了韩愈的那句话——“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但在大多数时候,只有那些在课堂上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才是传统认知里的老师。   人这一生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十几年书读下来,会遇到很多的老师,但能当得起“先生”二字的却不多。它是对老师的尊称,无形中自带分量。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被叫作先生,就像不是所
期刊
越来越多的人启用了朋友圈“三天可见”功能。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3.9%的受访者朋友圈设置了“三天可见”,62.8%的受访者觉得使用此功能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烦,51.5%的受访者觉得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微信有关部门在2019年称,朋友圈“三天可见”功能使用数已经破亿。   朋友圈是网络社交的空间,但同时也是个人的隐私空间。朋友圈里记录着每个人的吃喝拉撒、喜
期刊
“2岁半50斤”“3岁已经超过60斤”“70斤千金刚买的衣服又小了”……最近,年仅3岁的“小网红”佩琪因其与年龄极不匹配的超额体重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小女孩佩琪的母亲在短视频平台上注册了账号,专门发布关于佩琪吃饭的视频短片,短片中的佩琪食量惊人,而女孩也随着视频发布数量的增多,变得越来越胖。因此,有不少人质疑其父母让孩子当“吃播”赚钱。目前,平台已经删除其所有视频,而父母也作出回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