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消费浪潮兴起,Onecup“玩转”热饮市场

来源 :数字商业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repair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传统的家用饮品机制饮流程复杂,耗时耗力,不适合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年轻人,这从最近热议的“瑞幸咖啡”和曾经红极一时的“喜茶”就可以看出,“新青年”式的消费方式正在成为主流。
  而另一方面,店点饮品不方便,排队、交通等时间成本高、外卖营养安全难保障以及等待时间漫长、口味打折成为了当前热饮市场亟需解决的痛点。
  “热饮的口感与时间成正比,”九阳董事长王旭宁在2018年5月23日的Onecup新品发布会上表示,热饮市场需要满足消费者新需求的产品出现,来弥补市场的空缺。
  资本注入,促进消费升级
  传统机器自制饮品虽广受中国家庭喜爱,但是食材准备、制作包括清洁工作耗时周期太长,这对于年轻用户来说“孰不可忍”,他们不愿意把宝贵的时间耗费在漫长、琐碎的烹饪当中。
  QQ空间联合企鹅智库发布的《“95后”新生代社交网络喜好报告》显示,95后爱玩不爱烹饪,只有13%的95后群体对烹饪感兴趣。为了将消费者从自制饮品的繁琐中解放出来,Onecup应运而生。
  “简单、高效、便捷是Onecup的代言词,”OnecupCEO王旖含表示,Onecup不仅能帮助消费者从固有的自制饮品方式解脱,还尽可能的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的饮品需求。
  在她看来,中国消费者对饮品的态度与欧美独爱咖啡不同,中国食客对饮品的兴趣相当多元化:豆浆、咖啡、奶茶、茶水等,这也决定了热饮在中国将会有巨大的市场空間。
  数据显示,豆浆仍是中国最受欢迎的热饮,市场规模达到5000亿以上。咖啡则相对小众,虽然与欧洲和美国每年人均消费咖啡数量400-700多杯相比,中国人每年人均消费咖啡的4~6杯相对“寒酸”,但是中国咖啡的增速25%是远远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的,另外,中国奶茶店也保持了60%的增长。
  可以想象的是,Onecup即将面对的是千亿级的热饮市场,而Onecup的异军突起也吸引了资本市场的目光。曾经投出京东、美团、赶集网以及大众点评等互联网巨头或者独角兽的今日资本为何会青睐于Onecup,投资热饮市场?
  “首先是品牌的力量,其次是相信基业常青的力量,”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坦诚,世界已经变了,消费趋势也在不断升级、变迁,80后90后成了消费主力,用户的时间价值大幅提升,注意力越来越短,市场需要便利、简洁的解决方案去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80、90后市场成为主阵地
  得80后、90后、95后者得天下,这并不夸张,因为他们代表着未来十年中国消费的主力人群。
  尼尔森的数据显示,中国80后消费人群达2.1亿。而咨询公司埃森哲发布的《全球95后消费者调研中国洞察》则显示,中国95后群体规模接近2.5亿,这一庞大的新青年消费群体,则意味着更多地个性化消费、品牌的内在情感和价值。
  如果说,快捷、方便对于50后到70后还是锦上添花的优选项,对于80后、90后、95后就是不可或缺的必选项。高压力高节奏的生活之下,他们更愿意把空闲时间花在娱乐方面,用户越年轻。美团点评大数据显示,80后90后覆盖的娱乐休闲产业中,90后是玩乐主力军,贡献七成娱乐休闲, 80后的贡献也达到三成。
  “Onecup瞄准的就是这一庞大的新青年消费群体,”王旖含表示,覆盖了豆浆、奶茶、咖啡、花草茶等多种饮品的万能制饮功能的Onecup,可以轻松适应家庭、办公室两大热饮刚需场景,这让本来就很“挑剔”的年轻用户更没有拒绝的理由。
  更为重要的是,Onecup倡导“标签的纯洁化”和“更简单的配料表”,拒绝添加植脂末、防腐剂、色素、甜味剂等人工制剂也将更为其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也为在全民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时代,提供了最难能可贵的健康保障。
  写在最后
  当年九阳豆浆机的出现,带动了中国人制作豆浆的风潮,如今,王旭宁带着他的新产品Onecup主攻中国的热饮市场,是否也会带动中国热饮市场的变革,掀起自制热饮的新潮流?
  对此,王旭宁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前Onecup的团队目标重点依然是打磨产品,而不是着急做大规模扩大销量。接下来将会继续加大对Onecup的技术投入,把产品做好,让它慢慢成长。
其他文献
在开始看整篇文章之前,我希望大家能暂时忘掉那些“机器人偷走了我们的工作”之类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纵观古今,早在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时,人们巧妙地利用工具和不断创新创造更好的生活的愿景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正经历着一场“数据革命”,在颠覆过去的同时,全新的工作、全新的业务模式和全新的行业也油然而生。  “机器学习”将成为2018年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在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
期刊
很多人讲,共享经济对于实体经济帮助不大。有一位工业领域“互联网+”的创始人甚至说:所有基于2C市场的APP创新,都是面向资本,都是耍流氓。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不能否认,共享经济阶段的商业模式表现方式的确以满足个人用户的生活为主,但是,还有一点儿需要看到:正是由于共享经济通过第三产业的切入,开始蓬勃发展,进而不仅覆盖了三大产业;而且在这一阶段包括移动支付、数字商业等在内的步步变革,开始对传统商业模
期刊
今天的企业级用户,虽然面对更多的IT新兴技术,但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实际还是一样的:如何让IT技术与企业业务彼此正向的激励,而不是互不相关,甚至互相拖累。  一方面,随着应用型技术的不断出现,企业业务本身的变化处在一个加速迭代的过程,因此企业所采用的IT架构需要足够灵活,以应对业务的改变;另一方面,企业用户面对的是一个变化更为剧烈的IT环境,原本的秩序已经被打破,新的秩序正在形成——企业需要凭借自
期刊
如今,数据浩如烟海、不断累积,对此我们都有耳闻目睹。的确,海量的数据每天都在产生,而这些数据都需要存储、保护和整理。比数据量更值得关注的是数据价值,后者来自数据分析及其中所蕴含的洞察。数据中可能蕴藏着未来的重要商机、推动社会进步以及科学发现的动力。  整个行业都在采用包括基础设施创新、多种工具与手段、以及最佳实践等方法来推动数据分析和挖掘,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与此同时,这种方式的局限性也正日渐显
期刊
到了2011年,IT技术对于商业和经济的影响开始进入了下一个阶段。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2C的应用开始呈现出一种极速扩张发展的态势。这一阶段,IT技术依然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但是关键词却是“共享”。  回想一下:在移动互联网开始兴起之时,你使用的第一款应用软件是什么?事实上,每一个“现象”级别App的出现,除了在摧毁和重构我们固有的生活方式,更多地,是对单个行业商业模式的一种全新验证,也是对一种以
期刊
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融合时代,云计算、大数据的出现,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推向了新阶段。显然,数字化转型已然不再是概念的定义,它正在成为企业的生存基本,是企业发展到下一阶段的必经之路。  “数字化转型可以转变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高的效率,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同时也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阿尔卡特朗讯企业通信(ALE)中国董事长施晓明表示,数字化转型已经不再是企业的选
期刊
一边是奔向海外资本市场的独角兽加速回归,一边是独角兽的新秀们的崛起,共同构成了中国新经济的未来。近日,易捷行云(EasyStack)宣布完成由多家人民币基金投资的3亿元C+轮融资,宣告向IPO又迈进一大步。  “C+轮融资不仅意味着易捷行云将年内完成拆除VIE架构,也意味着开源云计算在中国市场的飞速发展以及行业企业用户的广泛认可。”易捷行云的创始人兼CEO陈喜伦表示,资金将主要应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
期刊
从看新闻到订外卖,从社交到游戏,移动互联网在悄悄渗透到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同时,实际上也构建了一个生意场。  2018年4月底,AppsFlyer联合Facebook发布了一份行业报告《用户生命周期价值:应用营销的基石》。报告的统计数字显示:整个移动应用市场自2016年以来增长了80%。“整个APP移动应用市场一直在增长:例如GooglePlay去年在这个时间有250万个App,今年大概有350万。
期刊
当前,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层出不穷,每个技术从概念到实践都是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为经济发展带来全新机遇。其中,人工智能这一新兴技术发展尤为迅猛。  众所周知,AI最主要的构建模块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神经网路,而这些构建模块本身的核心具有大量参数的分析模型,所以AI的本质在于分析。  “不管是传统的数据分析,还是用AI推动,AI都是促进了人们对于分析应用的需求。”SAS大中华区
期刊
在政府的主导下,银行又一次埋单。  为了商品房去库存,地方政府通过取消限购等手段千方百计来扩大房产市场的需求方;为减少保障房的空置率尽快回笼资金,地方政府又在尽力降低保障房的准入门槛,这确实是“一场难度极大的双手互搏游戏”。  一方面,取消限购确实可以扩大楼市潜在需求力量,但在投资者买涨不买跌的心态下,潜在需求有多少能够转化为真实需求,没人能够知道;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棚改和保障房建设,则会增加楼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