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的四个根本问题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xctq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其原因正是由于我们正确解决了四个根本问题,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坚定不移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不移地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进一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建设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等教育。
  关键词:高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党的领导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5.031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5-0142-06
  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从恢复发展到全面改革,从进入大众化到迈向高水平,走过了40年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回顾总结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和实践经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方向,增强信心,不断开创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1977年恢复高考,拉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大幕;20世纪80年代的体制改革,开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驶入快车道;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描绘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蓝图。在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四个根本问题上认识不断明晰、思路不断拓展,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一个又有一个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进一步解决好这四个根本问题,开启新时代全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切实解决好中国高等教育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办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四十年的基本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进军号角,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到以“改革、开放、发展”为主题的新时期。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上不断扩大。截至2016年,我国高等学校共有2880所,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增加2282所,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3699万人,位居全球第一,比1978年增加3613.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78年的2%,提高到2017年的43.4%,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在质量上不断提升。高校在学术创新、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全球高校各类评比中成绩显著提高。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能够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明确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回答了“中国高等教育向何处去”这一问题,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原则问题。1977年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是我国高等教育拨乱反正的开端,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的起点;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总纲领,提出了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总要求;[1]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八条主要原则,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行动指南”;[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鞋子是否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国的高等教育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只有本国人民最有发言权。中国高等教育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被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所验证的正确道路,符合高校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我国改革的实践要求、符合世界历史的潮流趋势,是新时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临新的发展问题。为了更好地回应新问题、迎接新挑战,为了早日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必须进一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第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基本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一是从我国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原因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壮大的,同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给我国高等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保障。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高等学校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充分彰显了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属性。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也是我国高校最鲜亮的底色和最大的优势。二是从我国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具体举措分析。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求高校始终致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致力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促进校园的和谐稳定,致力于培育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同时,不斷完善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术评价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学术标准,打造中国特色人才培养体系,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第二,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办出世界一流大学。西方知名高校的发展无不受到其国家独特文化的深刻影响,并以此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高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同样要体现自身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深入挖掘自身所独有的历史与文化,立足于自身的特殊国情,并以此作为涵养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厚土壤。为此,一要立足于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华民族向来具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孕育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教育思想、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教育思想等。我国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成为滋养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源泉。二要立足于自身的特殊国情。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重大政治论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破解主要矛盾的关键。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抓住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提供优质高效、公平共享的高等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和高质量教育的诉求。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充分立足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与国情,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要充分体现党和人民的需要,充分体现国家制度文化建设的需要,充分体现国家改革发展的需要,以体现其巨大价值和发展前景。   第三,以“四个自信”提升高等教育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要有坚定的信心,这份信心源自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自觉和自信。习近平指出:“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3]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之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升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握了社会发展规律,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巨大政治优势,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彰显了中华文化独特价值,为高等教育发展孕育了丰厚的智慧滋养。
  二、堅定不移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定不移地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首要任务,切实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始终坚持的目标定位,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四十年的基本经验。纵观中外高等教育的历史,大学虽然承载着多项职能,但培养人才始终处于首位,这是由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确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又是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始终坚持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一方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这个“重大任务”。[4]邓小平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提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江泽民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强调“培养同时代潮流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大批人才,是关系我国的发展前景和国际地位的百年大计”。胡锦涛对大学生培养提出殷切期望,指出高校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还要使当代大学生扎实地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本领,将来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实现人民幸福生活而奋斗。另一方面,党和国家实施多项战略举措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992年中央提出“要面向21世纪,重点办好一批(100所)高等院校”,推出了“211工程”;1998年国家决定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推出了“985工程”;2011年国家启动“2011协同创新计划”;2016年开始部署高等教育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建设)。这些战略举措以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建设为着力点,进而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水平。高等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培育堪当大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成就的关键就在于紧紧扭住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仍然要紧紧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方法。因为,“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5]
  第一,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必须完成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一要明确立德树人的内涵。立德就是立大德,树人就是树新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育人的“大德”就是社会主义道德,具体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培育“新人”就是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具体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方式。立德树人就要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做到以科学的理论说服人、真切的情感打动人、深厚的文化滋养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播种在当代大学生的心中,提高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分辨是非能力,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要明确立德树人的任务。实现立德树人要把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围绕这一根本任务,着力运用比较与分析、历史与现实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发展局势与中国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干事创业的决心。
  第二,牢牢抓住多措并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6]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也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也是高校做好其他工作的关键。新时代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将党的教育方针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是加强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积极实施校园文化创新工程,打造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推进“校园文化场”的建设。三是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这一核心问题来设计和谋划学校的各项工作,以此为导向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形成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模式,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第三,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7]的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主动适应新情况新变化,打破陈规陋习,站在教育发展的时代潮头,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习近平提出和倡导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教育理念是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经验的历史总结,是对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的科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事、时、势”指的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必须深入研判、准确把握; “化、进、新”是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实践要求,必须精准领会、扎实贯彻。“事、时、势”与“化、进、新”是一个有机体的两面,具有对立统一的特性,反映了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的自身规律与内在动力。贯彻“三因”理念是深化教育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解决好为谁教、教给谁、教什么、怎么教的突出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四十年的基本经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一切活动的中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载体。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教学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彰显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一是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兴起阶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大学可以对教学计划、专业方向进行适当调整,很多高校据此确立了“以服务经济建设为目标”的教学安排,[8]开启了高校教学改革向学生中心地位的复归。二是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索阶段。199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提出了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具体措施,明确指出要加強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到突出地位,要求学校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07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要求。三是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化阶段。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新趋势,高校教学明确了注重学生个性化需求,倡导采取信息化、数字化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大批具有推广和示范价值的教学改革成果,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学作为高校育人的根本途径,在高等教育中居于中心地位。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9]的方向,树立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筑牢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切实解决好为谁教、教给谁、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在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第一,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解决“谁来教”的问题,只有锻造一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10]才能在教学改革中“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11]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关键在教师。高校教师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既要做传道解惑的学术专家,又要做行为世范的道德楷模,还要成为宣传党的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骨干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向学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学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2]以高尚的师德涵养丰厚的学识,以为党为国为民之心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第二,以“实效创新”的理念改革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解决“教什么”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要既具有实效性,又具备创新性。一是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因此,高等教育实现育人目标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高校要积极营造“教学第一”、“课比天大”的氛围,在政策上确保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把课堂教学放在首要位置,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认真准备好每一节课,精心讲授每一堂课。二是及时更新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手段。注重丰富教学手段,防止课堂教学表面化、形式化。注重教材的使用,关注教材体系建设,创新教材编写和教材使用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教材体系向课程体系的转化,构建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学术话语体系等。三是重视“第二课堂”建设。“第二课堂”既包括实践课堂也包括课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建设好“第二课堂”对于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社会体验、营造良好育人环境,都具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三,按照“八有”标准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既要实现理念的变革,也要实现工作的创新,标准就是确保课堂教学做到“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13]一是做到“有虚有实”、“虚实结合”。“虚”特指理论,“实”特指实际,虚实结合就是要在教学中既要讲好基础理论做到以理服人,又要讲出社会实际做到实践育人,在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中深悟科学原理。二是做到“有棱有角”、“棱角分明”。“棱”和“角”特指教学过程中的鲜明观点和严正立场,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专业基础课,都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在传授知识、培育人才的问题上旗帜鲜明讲政治。三是做到“有情有义”、“情义交融”。“情”特指情感,“义”特指正义,情义统一就是要在教学中既热爱学生充满感情,又品德高尚充满正义,把情感教化与行为示范结合起来,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四是做到“有滋有味”、“滋香味美”。“滋”和“味”是对课堂教学实际效果的形象化比喻,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和讲授像烹饪美食大餐一样,体现出精神大餐的滋香味美、特色独具,学生乐于品尝、主动接受,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和价值。[14]
  四、坚定不移地加强党对高等学校的全面领导
  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高等学校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切实解决好高等学校谁来领导、怎么领导的问题,是我国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根本保证,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四十年的基本经验。高等学校“谁来领导”、“怎么领导”,是关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原则问题,是关系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前提。改革开放40年来,党对高校的领导认识不断提升、体制不断完善、工作不断加强,在坚持和完善中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后的探索调整期。1978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提出,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二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稳定发展期。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发生后,总结经验教训,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的认识不断增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贯彻这一领导体制,中组部于2010年颁布《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及其运行机制。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加强改进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高校的领导进一步完善,2014年发布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2017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规定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担负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高校党委实现了对各项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   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表明,党的领导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制度,是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既要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并担负主体责任的制度和机制,又要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加强高校党的建设。
  第一,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党的十九大关于“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5]重要论述,明确回答了我国高等教育“由谁来领导”这一原则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史经验表明,凡是党牢牢掌握高校工作领导权的时期,高校就能够保持平稳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得到充分实现;相反,高校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动荡和波折,人才培养目标就难以实现。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社会思潮泛滥凸显、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坚持党的领导,使高校成为党领导的坚强阵地。
  第二,实现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明确和解决了党对高校“怎么领导”的问题,即实行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党对高校工作的主体责任。全面领导和主体责任提出了党对高校领导的新要求,规范了高校党委的基本职责。一方面,高校党委要定期专题研究部署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党风廉政工作以及学校其他重点工作,不断提高对学校工作把关定向、统筹谋划的能力,做到勤于思考问题、敢于决策执行、狠抓落实监督;另一方面,高校党委落实对学校工作的主体责任,从根本上保持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坚持高校政治方向不动摇,发展战略有方向,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每一个角落,把落实主体责任作为高校党委尽职履责的逻辑起点和归宿。
  第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落实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必须从全面从严治党做起。一是把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挺在前头,自觉维护習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使高校师生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把高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到基础地位,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发展学校事业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三是扎扎实实地建设高校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探索高校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四是完善健全高校党组织建设的规章制度,强化高校党建监督问责制度,提升高校各级党组织领导事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8]中国教育年鉴(1982-1984)[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1,7.
  [2]郝克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宏伟纲领——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5.
  [3][11][1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1).
  [4][6][7][9][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377,377,377,379.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1).
  [13]陈宝生调研辽宁教育综合改革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要提高群众满意度扩大受益面[N].中国教育报,2017-04-29(1).
  [14]房广顺等.以大学生获得感为核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J].思想理论教育,2018(2):56-61.
  [1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
  [责任编辑:庞达]
其他文献
健康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正常状态,是生活质量的反映,是成就事业和生活幸福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族兴旺的保证,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为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响应“健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作为一名地理教学工作者,我发现比较法,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比较经典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相比,传统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综合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16万一年费用的北交大附中的名师,居然被学生家里的监控拍下了不堪入目的一幕。这一年中女儿多次向父母表示想换家教,父母都无动于衷,最后直到安了监控才知道背后的隐情。  17岁的大孩子在父母眼皮子底下都受到了如此的摧残,同样为人父母,心里的滋味除了难过还有忧虑。犯罪分子的可恶让人感觉教师这项伟大神圣的职业被蒙羞,17岁依然不敢告诉父母自己所遭遇的种种,父母对孩子身心的变化和欲言又止的表现居然毫无察觉,
期刊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前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5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为患者实施前路手术治疗,依
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对待自然灾害,首先要以预防为主,教育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开展灾害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在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与工作中,能够采取有效的行动,解决所遇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清读易大旨 五卷首一卷  (清 )孙奇逢撰 四库 大易类聚易酌 十四卷  (清 )刁包撰 道光 2 3年 (1 843)重刻 ,顺积楼藏板易酌 十四卷首一卷  (清 )刁包撰 四库周易内
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水平得以提高。基于一定程度上,公共卫生传染病病死率得到有效控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染病呈现出不同的发
通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我国27个省份2004年到2011年医药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从总偏离份额分量、结构偏离份额分量和竞争力偏离份额分量三方面对我国医药产业区域经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