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放式教学的特征
l、主体性。开放性教学主张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阅读、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强调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2、民主性。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在传统课堂上,老师惟我独尊,完全以权威者的身份自居;对小学生来说,老师是他们崇拜的对象,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如果我们不想法改变这种状况,学生的主体作用怎么能充分发挥出来呢?所以,开放式教学的前提就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是传道者、引路人,也可以是意见倾听者、参与者、学习者;可以是长辈、导师,也可以是兄长(大姐姐)、朋友。
3、动态性。在开放式教学中,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是适时变化的,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需求应成为调整教学活动进程的基本依据。开放式教学在课堂上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除了教材内容外,往往会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加以调整,教师事先拟就的教学计划被打乱、教学进度或者加快或者减慢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教师只有深钻大纲,吃透教材,在备课上下功夫,对学生的问题或突发情况才能有备而来,才能控制课堂、适时调整。
4、创造性。创造性教育研究表明,创造需要继承,更需要革新。革新更多的是在否定中发展的,因此,敢不敢怀疑他人的已有成果,敢不敢突破传统观念的定式,尤其是敢不敢向权威挑战,也就是有没有创新的勇气和胆魄,会直接影响创造性成果的孕育和产生。可见,加强学生创新的勇气和胆魄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对已有的结论提出质疑甚至不同见解。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还学习研究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托兰斯提出的助长创造性思维的六条教学原则,即:尊重儿童任何幼稚甚至荒诞无稽的问题;尊重儿童具有想象性和创造性的观念;夸奖儿童提出的观念是有价值的;避免对儿童的行为作完全肯定的评判;对儿童的见解有所批评时一定要说明理由;鼓励学生自发地学习。对于这些教学原则,我们在教学中要自觉地进行运用和验证。
5、合作性。开放式教学的优越性还在于它的合作性。在课堂上,小组内交流重点、质疑解疑,我问你答,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小组间质疑更体现了课堂的合作性,一个小组有难,其他小组帮助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点拨、引导,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合作性。这样做,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合作,以求共同提高。
二、实施开放式教学的策略
多年来,我不断探索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质疑、解疑的教学策略,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明显效果。
l、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没有深度甚至没有价值怎么办——树立信心,教给方法。
在树立自信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去深挖教材、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如“多问几个为什么”、“把新知与旧知进行联系、比较”等。
2、学生提的问题过少或未触及教学重难点怎么办——突出重难点,增补质疑。
学生的质疑,最能反映学生对哪些问题比较关心、哪些问题最不容易理解,而这些也往往正是教学的重难点,是最应该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学生提出的12个问题中,多数都是关于单位“l”的问题,这正说明学生首次认识单位“l”,最想知道单位“l”的含义。同时单位“l”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3、学生提的问题过多怎么办——高度开放,鼓励提问。
对于不同难度的教材,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往往也不一样。有时对较难理解的教材,在解疑的过程中还有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如果学生的问题实在当堂解决不完,不妨放到下一节课接着进行,也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做,不仅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高度开放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参与的积极性,很愿意去质疑、解疑,那么他们的收获要远比教师讲十遍百遍大得多。
4、学生提的问题意思不明怎么办——广开言路,相互补充。
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爱问为什么,这是儿童的天性。课堂高度开放,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指不及防的情况,有些问题,教师根本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例如,有学生在回答“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什么关系”时这样说:“真分数和假分数是类种关系。”这时教师可引导其说得再明确一些,或者请其他同学来说说这个同学的意思,因为同龄人之间最容易沟通,说不定其他同学能听懂他的意思并能叙述得明白一些。
5、学生提的问题老师也解决不了怎么办——实事求是,课外引申。
有些问题教师意料不到,却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结果,是值得高兴的。只是教师要特别注意:一要宽容,不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都不要随意否定,更不要认为是学生在有意刁难老师。二要民主,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他已经有了答案,只不过想找机会验证一下,有的可能是他对某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这时教师要“广开言路”,不搞“一言堂”。三要谦虚,学生的问题,有时教师也讲不清楚或一时答不上来,不妨明确表态,课后再寻找答案。
总之,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观上,不仅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质疑解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师生观上,实现了师生角色的彻底转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课堂活动的操作者、观察者、讨论者、交流者和猜测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导演”,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它既主张在主动学习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在教学中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开放,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l、主体性。开放性教学主张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阅读、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强调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2、民主性。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在传统课堂上,老师惟我独尊,完全以权威者的身份自居;对小学生来说,老师是他们崇拜的对象,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如果我们不想法改变这种状况,学生的主体作用怎么能充分发挥出来呢?所以,开放式教学的前提就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是传道者、引路人,也可以是意见倾听者、参与者、学习者;可以是长辈、导师,也可以是兄长(大姐姐)、朋友。
3、动态性。在开放式教学中,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是适时变化的,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需求应成为调整教学活动进程的基本依据。开放式教学在课堂上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除了教材内容外,往往会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加以调整,教师事先拟就的教学计划被打乱、教学进度或者加快或者减慢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教师只有深钻大纲,吃透教材,在备课上下功夫,对学生的问题或突发情况才能有备而来,才能控制课堂、适时调整。
4、创造性。创造性教育研究表明,创造需要继承,更需要革新。革新更多的是在否定中发展的,因此,敢不敢怀疑他人的已有成果,敢不敢突破传统观念的定式,尤其是敢不敢向权威挑战,也就是有没有创新的勇气和胆魄,会直接影响创造性成果的孕育和产生。可见,加强学生创新的勇气和胆魄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对已有的结论提出质疑甚至不同见解。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还学习研究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托兰斯提出的助长创造性思维的六条教学原则,即:尊重儿童任何幼稚甚至荒诞无稽的问题;尊重儿童具有想象性和创造性的观念;夸奖儿童提出的观念是有价值的;避免对儿童的行为作完全肯定的评判;对儿童的见解有所批评时一定要说明理由;鼓励学生自发地学习。对于这些教学原则,我们在教学中要自觉地进行运用和验证。
5、合作性。开放式教学的优越性还在于它的合作性。在课堂上,小组内交流重点、质疑解疑,我问你答,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小组间质疑更体现了课堂的合作性,一个小组有难,其他小组帮助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点拨、引导,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合作性。这样做,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合作,以求共同提高。
二、实施开放式教学的策略
多年来,我不断探索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质疑、解疑的教学策略,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明显效果。
l、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没有深度甚至没有价值怎么办——树立信心,教给方法。
在树立自信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去深挖教材、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如“多问几个为什么”、“把新知与旧知进行联系、比较”等。
2、学生提的问题过少或未触及教学重难点怎么办——突出重难点,增补质疑。
学生的质疑,最能反映学生对哪些问题比较关心、哪些问题最不容易理解,而这些也往往正是教学的重难点,是最应该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学生提出的12个问题中,多数都是关于单位“l”的问题,这正说明学生首次认识单位“l”,最想知道单位“l”的含义。同时单位“l”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3、学生提的问题过多怎么办——高度开放,鼓励提问。
对于不同难度的教材,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往往也不一样。有时对较难理解的教材,在解疑的过程中还有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如果学生的问题实在当堂解决不完,不妨放到下一节课接着进行,也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做,不仅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高度开放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参与的积极性,很愿意去质疑、解疑,那么他们的收获要远比教师讲十遍百遍大得多。
4、学生提的问题意思不明怎么办——广开言路,相互补充。
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爱问为什么,这是儿童的天性。课堂高度开放,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指不及防的情况,有些问题,教师根本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例如,有学生在回答“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什么关系”时这样说:“真分数和假分数是类种关系。”这时教师可引导其说得再明确一些,或者请其他同学来说说这个同学的意思,因为同龄人之间最容易沟通,说不定其他同学能听懂他的意思并能叙述得明白一些。
5、学生提的问题老师也解决不了怎么办——实事求是,课外引申。
有些问题教师意料不到,却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结果,是值得高兴的。只是教师要特别注意:一要宽容,不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都不要随意否定,更不要认为是学生在有意刁难老师。二要民主,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他已经有了答案,只不过想找机会验证一下,有的可能是他对某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这时教师要“广开言路”,不搞“一言堂”。三要谦虚,学生的问题,有时教师也讲不清楚或一时答不上来,不妨明确表态,课后再寻找答案。
总之,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观上,不仅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质疑解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师生观上,实现了师生角色的彻底转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课堂活动的操作者、观察者、讨论者、交流者和猜测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导演”,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它既主张在主动学习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在教学中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开放,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