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1: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于是老人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
第二天,孩子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就操纵了孩子的行为。
案例2: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把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在不同的实验室里解答一组智力题。
实验组的学生每做完一道题可得1美元报酬,而控制组的学生没有任何奖励。观察发现,在休息的时间里,控制组继续解题的人数明显多于实验组,时间越长,反差就越明显。
德西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孩子对活动充满兴趣时,给他提供外部奖励,反而会减少活动本身的吸引力。
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在家庭教育中也时有显现。许多父母都会感叹,孩子好像不是为他自己学习,更像是为父母学习。造成这种情形的根源就在于父母的许多做法使孩子的学习动机变了味。比如,孩子得了高分就用物质奖励,成绩不好时则打骂惩罚。孩子感觉不到乐趣,最终学习动机似乎就只为了得到父母的夸奖和物质奖励。
那么,该怎样避免德西效应呢?
建议一:不要许诺奖励以激励孩子
“要是你能考95分以上,就奖励你吃一次肯德基!”父母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恰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一点点地消减,变成为了得到奖励才学习。动机变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变了。
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本身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如果孩子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才会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
建议二:不要过度用物质补偿孩子的情感需要
许多父母因为工作忙,把孩子寄托给老人或保姆,从而产生愧疚心理,不断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以补偿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失职。
正是这种补偿心理,使许多父母教育的理性在刹那间化为乌有。事实上,失职与否并不取决于是不是经常跟孩子在一起,而是取决于怎样去教育孩子。尽管父母很少在孩子身边,还是有许多途径可以教育孩子。比如写信、打电话、为孩子购买优秀的图书、回家后的谈心、亲子游戏等等。真正应该“补偿”给孩子的是情感,而不是物质。
建议三: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去获得成功
一个孩子怎样才能获得成功?是依靠外部的奖励还是内在的动力?结论当然是后者。只有孩子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出来时,他才会主动积极地向着一个目标去做。在引导孩子的过程当中,我们要避免总是用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教育孩子,这样做会使孩子感受不到在实现理想过程中的成功体验。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的责任感和学习目标,这样,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产生乐趣,不计较父母是否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于是老人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
第二天,孩子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就操纵了孩子的行为。
案例2: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把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在不同的实验室里解答一组智力题。
实验组的学生每做完一道题可得1美元报酬,而控制组的学生没有任何奖励。观察发现,在休息的时间里,控制组继续解题的人数明显多于实验组,时间越长,反差就越明显。
德西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孩子对活动充满兴趣时,给他提供外部奖励,反而会减少活动本身的吸引力。
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在家庭教育中也时有显现。许多父母都会感叹,孩子好像不是为他自己学习,更像是为父母学习。造成这种情形的根源就在于父母的许多做法使孩子的学习动机变了味。比如,孩子得了高分就用物质奖励,成绩不好时则打骂惩罚。孩子感觉不到乐趣,最终学习动机似乎就只为了得到父母的夸奖和物质奖励。
那么,该怎样避免德西效应呢?
建议一:不要许诺奖励以激励孩子
“要是你能考95分以上,就奖励你吃一次肯德基!”父母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恰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一点点地消减,变成为了得到奖励才学习。动机变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变了。
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本身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如果孩子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才会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
建议二:不要过度用物质补偿孩子的情感需要
许多父母因为工作忙,把孩子寄托给老人或保姆,从而产生愧疚心理,不断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以补偿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失职。
正是这种补偿心理,使许多父母教育的理性在刹那间化为乌有。事实上,失职与否并不取决于是不是经常跟孩子在一起,而是取决于怎样去教育孩子。尽管父母很少在孩子身边,还是有许多途径可以教育孩子。比如写信、打电话、为孩子购买优秀的图书、回家后的谈心、亲子游戏等等。真正应该“补偿”给孩子的是情感,而不是物质。
建议三: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去获得成功
一个孩子怎样才能获得成功?是依靠外部的奖励还是内在的动力?结论当然是后者。只有孩子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出来时,他才会主动积极地向着一个目标去做。在引导孩子的过程当中,我们要避免总是用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教育孩子,这样做会使孩子感受不到在实现理想过程中的成功体验。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的责任感和学习目标,这样,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产生乐趣,不计较父母是否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