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生关系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班级中的师生关系对每个学生和教师的情绪、学习、工作及生活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健康和谐的班风、有利于完成教育教学目标。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设计者、教育过程的主调控者和教育成败的主责任者。所以,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工作作风和人格品质。本文主要从班集体的特征入手,探讨教师,特别是辅导员如何从自身方面着手,努力完善班级中的师生关系,建设和谐班级。
【关键词】班集体 辅导员 师生关系 和谐班集体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7-0-01
班级也称为班集体,是按照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要求和规则设置的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合体。它是学校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学生们成长的重要人文环境,也可也说是学生心中的大家庭。班级成员中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人生观及价值观,与其它的社会群体一样,班级中的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很复杂的人际关系。教育专家皮连生称:班级中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学与教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以情感为基本特征的相互关系。所以,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平等、健康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深化教师的职业情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独立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形成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并将为学生崇尚平等竞争和相互合作的人际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1 班集体的特征
1.1 作为一种正式组织,班级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行政强制性
我国现行的班级授课制是按照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并基本保持固定不变。学生们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获得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学生们也可以获得德、智、体全面发展。由于班级人数较多,需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所有学生的行为并且强制执行以维持纪律。
1.2 作为一种学生组织,班级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
就大学生心理、生理的变化而言,他们已不再是孩童了,他们不会再用中学时代的方式去接触世界或处理事情。另外,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想知道自己到底行不行。于是,一方面要挣脱旧有的束缚,学做大人、学做自己;另一方面,理性仍尚未成熟,遇事鲁莽、浮躁、任性。近年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常常不够融洽,成为学校和教师们的困扰,特别是当辅导员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学生们常处于敌对的立场,这不易于疏通成功。不容乐观的现状表明,班级中师生关系有待改善。学生们是发展中的个体,班级就也是发展中的集体。班级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个人一样,具有发展性与可塑性。
基于以上特征,建设一支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2 如何完善师生关系,建设和谐班级
2.1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当学生的朋友
我国素有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传统上,师生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学生们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老师的安排。这种文化根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较为紧张的师生关系,不利于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一般处于主导地位。
而现代社会要求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尤其体现在现代大学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二者间在人格上和行为上应具有可塑性。平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人际交往作为人们之间的心理沟通,是主动的、相互的、有来有往的。人都有友爱和受人尊敬的需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平等对待。所以,改善师生关系,辅导员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自己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把学生置于师生交往中的主体地位。
2.2 建立和谐的班级环境
人和环境相互互动,环境改变,人际关系也会产生改变,因此人际关系的状况会受环境的影响。师生关系也是如此。班级环境取决于辅导员的领导方式。李皮特(R.Lippit)和怀特(R.K.White)对教师领导方式进行研究分类,分成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他们认为,民主型领导方式较优。以民主型领导方式为指导的辅导员常常与班集体共同制定计划和作出决定,在不损害集体的情况下,很乐意给个别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尽可能鼓励集体活动,给予客观的表扬与批评。
2.3 培养良好的沟通技能
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沟通的过程,要用言语来传达各种抽象的情感、见解与观念。良好的沟通指的就是一种双向的沟通过程。增进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首要条件。要达到顺利的沟通,辅导员首先要善于移情,即,站在学生的立场设想,将心比心,并且用温暖、尊重、了解的方式去沟通。其次,辅导员要有与人沟通的意愿,以一颗开放的心灵倾听,千万不要立即下结论。再次,辅导员要懂得如何保留不同的意见,通常应不急于表明自己的态度或发表意见,谨慎的沉默就是精明的回避。
对辅导员而言,沟通不仅意味着具有充分的词汇、合乎逻辑与清楚明确的表达方式,而且意味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在各种情境下用学生最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和观点。
2.4 养成良好的职业良心和人格特质
教师的职业良心,是对“树人”的社会责任自觉接受以后,升华为甘作“人师”、“人友”、“人范”、“人梯”的崇高义务感。“人师”,乐于为师,爱岗敬业;“人友”,乐于当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倾心交流;“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人梯”,勇于奉献,甘为人梯。
在人格特质上,每一位辅导员要宽容,要善解人意,要有自信心。要善于宽容学生在成长中难以避免地出现的无知和莽撞;要善于体验学生体验到的情感,理解他们成长的烦恼;而有自信心是最重要的。一个有自信心、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的人本身就更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取别人的信任,产生使人乐于与你交往的魅力。
2.5 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水平
充分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有关教育和学生心理方面的书籍,不断给自己的专业知识充电;同时掌握各类时事、新闻,培养与学生在交流中,能迎合学生的各类话题,拉近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3 结束语
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自己表演的舞台。任课教师的舞台是学校,辅导员班主任的舞台主要是班级。班级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师生沟通的主要基地,是评定教师和辅导员知识和能力的材料发源地。教书育人,不仅仅指任课老师的教学,还包括辅导员的育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在每堂课的教学时间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固然是对学生的智能哺乳。但是,辅导员对班级的管理方法、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等更是对学生施加的做人、处事技巧方面的影响。
建设和谐班级,不仅要通过正式的规章制度来维持,也要通过各种非正式的方式和手段来维护,需要更多的工作热心与爱心。
参考文献
[1] 傅维利《教育问题案例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李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心理学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3]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363-395).
[4] 曾钊新《教育哲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5] 薛天祥《高等教育学》,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关键词】班集体 辅导员 师生关系 和谐班集体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7-0-01
班级也称为班集体,是按照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要求和规则设置的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合体。它是学校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学生们成长的重要人文环境,也可也说是学生心中的大家庭。班级成员中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人生观及价值观,与其它的社会群体一样,班级中的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很复杂的人际关系。教育专家皮连生称:班级中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学与教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以情感为基本特征的相互关系。所以,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平等、健康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深化教师的职业情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独立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形成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并将为学生崇尚平等竞争和相互合作的人际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1 班集体的特征
1.1 作为一种正式组织,班级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行政强制性
我国现行的班级授课制是按照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并基本保持固定不变。学生们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获得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学生们也可以获得德、智、体全面发展。由于班级人数较多,需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所有学生的行为并且强制执行以维持纪律。
1.2 作为一种学生组织,班级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
就大学生心理、生理的变化而言,他们已不再是孩童了,他们不会再用中学时代的方式去接触世界或处理事情。另外,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想知道自己到底行不行。于是,一方面要挣脱旧有的束缚,学做大人、学做自己;另一方面,理性仍尚未成熟,遇事鲁莽、浮躁、任性。近年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常常不够融洽,成为学校和教师们的困扰,特别是当辅导员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学生们常处于敌对的立场,这不易于疏通成功。不容乐观的现状表明,班级中师生关系有待改善。学生们是发展中的个体,班级就也是发展中的集体。班级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个人一样,具有发展性与可塑性。
基于以上特征,建设一支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2 如何完善师生关系,建设和谐班级
2.1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当学生的朋友
我国素有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传统上,师生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学生们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老师的安排。这种文化根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较为紧张的师生关系,不利于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一般处于主导地位。
而现代社会要求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尤其体现在现代大学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二者间在人格上和行为上应具有可塑性。平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人际交往作为人们之间的心理沟通,是主动的、相互的、有来有往的。人都有友爱和受人尊敬的需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平等对待。所以,改善师生关系,辅导员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自己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把学生置于师生交往中的主体地位。
2.2 建立和谐的班级环境
人和环境相互互动,环境改变,人际关系也会产生改变,因此人际关系的状况会受环境的影响。师生关系也是如此。班级环境取决于辅导员的领导方式。李皮特(R.Lippit)和怀特(R.K.White)对教师领导方式进行研究分类,分成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他们认为,民主型领导方式较优。以民主型领导方式为指导的辅导员常常与班集体共同制定计划和作出决定,在不损害集体的情况下,很乐意给个别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尽可能鼓励集体活动,给予客观的表扬与批评。
2.3 培养良好的沟通技能
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沟通的过程,要用言语来传达各种抽象的情感、见解与观念。良好的沟通指的就是一种双向的沟通过程。增进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首要条件。要达到顺利的沟通,辅导员首先要善于移情,即,站在学生的立场设想,将心比心,并且用温暖、尊重、了解的方式去沟通。其次,辅导员要有与人沟通的意愿,以一颗开放的心灵倾听,千万不要立即下结论。再次,辅导员要懂得如何保留不同的意见,通常应不急于表明自己的态度或发表意见,谨慎的沉默就是精明的回避。
对辅导员而言,沟通不仅意味着具有充分的词汇、合乎逻辑与清楚明确的表达方式,而且意味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在各种情境下用学生最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和观点。
2.4 养成良好的职业良心和人格特质
教师的职业良心,是对“树人”的社会责任自觉接受以后,升华为甘作“人师”、“人友”、“人范”、“人梯”的崇高义务感。“人师”,乐于为师,爱岗敬业;“人友”,乐于当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倾心交流;“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人梯”,勇于奉献,甘为人梯。
在人格特质上,每一位辅导员要宽容,要善解人意,要有自信心。要善于宽容学生在成长中难以避免地出现的无知和莽撞;要善于体验学生体验到的情感,理解他们成长的烦恼;而有自信心是最重要的。一个有自信心、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的人本身就更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取别人的信任,产生使人乐于与你交往的魅力。
2.5 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水平
充分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有关教育和学生心理方面的书籍,不断给自己的专业知识充电;同时掌握各类时事、新闻,培养与学生在交流中,能迎合学生的各类话题,拉近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3 结束语
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自己表演的舞台。任课教师的舞台是学校,辅导员班主任的舞台主要是班级。班级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师生沟通的主要基地,是评定教师和辅导员知识和能力的材料发源地。教书育人,不仅仅指任课老师的教学,还包括辅导员的育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在每堂课的教学时间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固然是对学生的智能哺乳。但是,辅导员对班级的管理方法、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等更是对学生施加的做人、处事技巧方面的影响。
建设和谐班级,不仅要通过正式的规章制度来维持,也要通过各种非正式的方式和手段来维护,需要更多的工作热心与爱心。
参考文献
[1] 傅维利《教育问题案例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李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心理学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3]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363-395).
[4] 曾钊新《教育哲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5] 薛天祥《高等教育学》,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