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色彩一直拥有着神奇的魅力。中国民族色彩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色彩体系。民族色彩是源自内心深处的生命意象,它的历史往往呈现的是人类的发展历程,它与人类的自然生活息息相关,亦是一个种族在生命长河中得之延续下去的希冀与虔诚祈愿的象征。这样独具特色民族色彩被设计师们大量运用到了平面设计中也就不足为奇了。民族色彩与现代平面设计的结合,迎合了当今追求个性的发展形势。本文就民间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的一些实例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民族色彩 平面设计 应用
我国民族色彩体系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五色观”体系的构成是在继承古人对单色体系崇拜的基础上,与中国人自创的宇宙观互相结合,宇宙观,也就是“阴阳五行说”,进而从季节、五脏、五味、方位以及五气中不断形成发展。“五色”是指黑色、白色、红色、青色和黄色。色彩在设计中起着先声夺人的作用,因此色彩也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不仅仅是平面设计,还有书本封面设计、产品的包装设计、徽章设计、服饰首饰设计等都有应用。
1 民族色彩的主要表现形式
1.1 民族色彩可以从历代的器皿中直观的感受到,有彩陶色、青铜色、漆器色、唐三彩、青花瓷、古彩色。就漆器色来说吧,它的风格色彩鲜明、热烈、庄重,黑、红这两种颜色几乎成了中国漆艺的“标准色”。漆画又有“黑天黑地”、“朱山朱水”、“金花金鸟”之说,色彩观念单纯、强烈。
1.2 民族色彩也常见于具有民间特色的物件中,如剪纸、风筝、刺绣、年画、皮影、彩塑等民族色彩。民间物件色彩单纯、明丽,年画的口诀便是“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
1.3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民族色彩大抵分为两大类,一是水墨色,二是壁画与绢花色。水墨画写意以青绿山水色为主,是抽象画的典范。而最具民族色彩的非壁画莫属了,壁画的性质决定了其画风与色彩效果极为粗犷,有力、色彩效果强。如敦煌的气势恢宏的壁画,受西域佛教艺术的渲染,色彩亮丽而优雅。
2 民族色彩与平面设计的联系
由于民族色彩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民族色彩的设色常常是大胆而又色泽饱满,民族色彩大都以纯色为主,以黄、绿、红、蓝四色为辅。在有些民族服饰色彩设色上,我们也能见到白、黑、灰色彩的穿插运用。他们并不考虑外界因素对物体的影响,只是单纯的以主观的感情来选择色彩,这些色彩直接宣誓情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民族色彩的这些独特之处让世界也之赞叹,现代设计师慧心发现了民族色彩的绝美之处,将色彩应用与设计中,开启了各个领域全新的视野。
3 民族色彩在外观设计中的运用
民族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也早已见怪不怪,为何民族色彩大放异彩?这有赖于民族色彩鲜艳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吸引力。无论是广告还是外部包装想要脱颖而出都是凭借着文字与图案的色彩搭配。所以一件产品的包装成功与否,就在于它是否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趋势。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人们的包容力也随之提升。中国早在二三十年代,就将民族色彩融入到了产品包装中,如上海的美丽牌香烟。前几年智能手机还没有出现时,步步高的一款青花瓷音乐手机,就将水墨画融入手机外观设计中而大受欢迎,在众多手机品牌中异军突起,迅速占领了市场。
4 民族色彩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民族服饰的图案造型丰富多彩、古朴神秘,布局奇特,构图丰满严谨,艺术形象主次分明,色彩装饰对比强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民族服饰色彩体系又是如何建立呢?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逐渐完善创造力与信仰。人类发展初始,便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由此衍生了神灵与鬼怪,皆是人类信仰的载体。《周易》有云,“立象以尽意”,说的就是人们以物象为原型结合神秘虚幻的信念转化为可以感知的存在。民族服饰色彩便是从最原始的意象物化而来。
民族服饰色彩也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经验关系密切,有些民族某些色彩本身就被赋予了不同他人的特别意义。如藏族将红色视为圣洁、庄严的象征另外又将它与猛兽相联系,使得他们对红色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象征着英勇、悲壮、炽热、旺盛等精神状态的代名词。再如黑彝和白彝两个民族不同的色彩偏好,由字面就可知他们分别以“黑”、“白”为尊,这都是有史可鉴的。据唐《蛮书》记载,黑彝“妇人以黑缯为衣,其长曳地”,而白蛮“丈夫妇人,以白缯为衣,下不过膝”。在黑彝看来,黑色是尊贵的大家之色,所以他们的服饰就以黑色为主,黑彝族人都是除黑色之外一概素净。白彝则以白为贵,白彝男女往往服饰以白色为底色,配之红、橙、黄、绿、粉等色,色彩鲜艳夺目,其实表现的则是他们“性喜华彩”之情。
综上所述,民族色彩已经被大量的运用于平面设计中,而民族色彩是一种存在于感觉中的生命浑体,一种意识、一种思维、一种精神和一种高度凝练的情感。随着物质生活的高度发展,传统的民族色彩与文化底蕴正以一种特别的形态潜移默化的围绕在我们身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色彩没有被遗忘,而是融合于平面设计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香港: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辛亦园.《人类的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4]王汀.《广告文字的情感游戏》[J].广州:《包装&设计》杂志社,2005.
【关键词】民族色彩 平面设计 应用
我国民族色彩体系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五色观”体系的构成是在继承古人对单色体系崇拜的基础上,与中国人自创的宇宙观互相结合,宇宙观,也就是“阴阳五行说”,进而从季节、五脏、五味、方位以及五气中不断形成发展。“五色”是指黑色、白色、红色、青色和黄色。色彩在设计中起着先声夺人的作用,因此色彩也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不仅仅是平面设计,还有书本封面设计、产品的包装设计、徽章设计、服饰首饰设计等都有应用。
1 民族色彩的主要表现形式
1.1 民族色彩可以从历代的器皿中直观的感受到,有彩陶色、青铜色、漆器色、唐三彩、青花瓷、古彩色。就漆器色来说吧,它的风格色彩鲜明、热烈、庄重,黑、红这两种颜色几乎成了中国漆艺的“标准色”。漆画又有“黑天黑地”、“朱山朱水”、“金花金鸟”之说,色彩观念单纯、强烈。
1.2 民族色彩也常见于具有民间特色的物件中,如剪纸、风筝、刺绣、年画、皮影、彩塑等民族色彩。民间物件色彩单纯、明丽,年画的口诀便是“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
1.3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民族色彩大抵分为两大类,一是水墨色,二是壁画与绢花色。水墨画写意以青绿山水色为主,是抽象画的典范。而最具民族色彩的非壁画莫属了,壁画的性质决定了其画风与色彩效果极为粗犷,有力、色彩效果强。如敦煌的气势恢宏的壁画,受西域佛教艺术的渲染,色彩亮丽而优雅。
2 民族色彩与平面设计的联系
由于民族色彩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民族色彩的设色常常是大胆而又色泽饱满,民族色彩大都以纯色为主,以黄、绿、红、蓝四色为辅。在有些民族服饰色彩设色上,我们也能见到白、黑、灰色彩的穿插运用。他们并不考虑外界因素对物体的影响,只是单纯的以主观的感情来选择色彩,这些色彩直接宣誓情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民族色彩的这些独特之处让世界也之赞叹,现代设计师慧心发现了民族色彩的绝美之处,将色彩应用与设计中,开启了各个领域全新的视野。
3 民族色彩在外观设计中的运用
民族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也早已见怪不怪,为何民族色彩大放异彩?这有赖于民族色彩鲜艳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吸引力。无论是广告还是外部包装想要脱颖而出都是凭借着文字与图案的色彩搭配。所以一件产品的包装成功与否,就在于它是否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趋势。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人们的包容力也随之提升。中国早在二三十年代,就将民族色彩融入到了产品包装中,如上海的美丽牌香烟。前几年智能手机还没有出现时,步步高的一款青花瓷音乐手机,就将水墨画融入手机外观设计中而大受欢迎,在众多手机品牌中异军突起,迅速占领了市场。
4 民族色彩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民族服饰的图案造型丰富多彩、古朴神秘,布局奇特,构图丰满严谨,艺术形象主次分明,色彩装饰对比强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民族服饰色彩体系又是如何建立呢?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逐渐完善创造力与信仰。人类发展初始,便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由此衍生了神灵与鬼怪,皆是人类信仰的载体。《周易》有云,“立象以尽意”,说的就是人们以物象为原型结合神秘虚幻的信念转化为可以感知的存在。民族服饰色彩便是从最原始的意象物化而来。
民族服饰色彩也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经验关系密切,有些民族某些色彩本身就被赋予了不同他人的特别意义。如藏族将红色视为圣洁、庄严的象征另外又将它与猛兽相联系,使得他们对红色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象征着英勇、悲壮、炽热、旺盛等精神状态的代名词。再如黑彝和白彝两个民族不同的色彩偏好,由字面就可知他们分别以“黑”、“白”为尊,这都是有史可鉴的。据唐《蛮书》记载,黑彝“妇人以黑缯为衣,其长曳地”,而白蛮“丈夫妇人,以白缯为衣,下不过膝”。在黑彝看来,黑色是尊贵的大家之色,所以他们的服饰就以黑色为主,黑彝族人都是除黑色之外一概素净。白彝则以白为贵,白彝男女往往服饰以白色为底色,配之红、橙、黄、绿、粉等色,色彩鲜艳夺目,其实表现的则是他们“性喜华彩”之情。
综上所述,民族色彩已经被大量的运用于平面设计中,而民族色彩是一种存在于感觉中的生命浑体,一种意识、一种思维、一种精神和一种高度凝练的情感。随着物质生活的高度发展,传统的民族色彩与文化底蕴正以一种特别的形态潜移默化的围绕在我们身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色彩没有被遗忘,而是融合于平面设计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香港: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辛亦园.《人类的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4]王汀.《广告文字的情感游戏》[J].广州:《包装&设计》杂志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