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回顾展,本人却选择了不关心、不介入、不在场、不接受采访的“四不”姿态,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界恐怕也只有顾德新会这样做,正如3年前他义无反顾地突然退出艺术界。没错,对他而言,重要的不是画展上的肉,是自由。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感受着作品,这也正是我的希望。”1986年,顾德新在北京国际艺术展厅举办油画和纸上作品展,那些焚烧的塑料作品因为过于先锋而被禁止展出。写下这句话作为展览前言时,顾德新想不到26年后,自己最大规模的回顾展竟然也以此为前言。
从3月下旬到5月27日,顾德新《重要的不是肉》回顾展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持续60余天,这位已经不再从事创作、却被称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先锋开拓者的艺术家,对自己的艺术之路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
让人晾讶的不只是“肉”
满地的大苹果、标着日期的生肉、停满了汽车的停车场,顾德新总是取材干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并用这些常见日用品敏锐表达对体制及其遗留影响的质疑。从1997年到2001年,顾德新每隔一段时间就去买一块猪肉,切成36块并给这些肉拍照,因为每张胶卷能拍36张照片。
界定顾德新有几种办法,1989年他与其他两位中国艺术家,参与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大地魔术师”艺术展,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次进入国际视野,他被称为20年来最具超前意识的艺术家之一,“85新潮”的重要代表:在新媒体泛滥、艺术圈要靠混的年代,他坚持不用手机、以遗世独立的姿态生活在和平里一个40多平米的旧房子,并于2009年宣布退出艺术界以及一切展览活动,每天遛狗、吃饭、睡觉,不闻不问艺术界之事……
所以这次的展览被称为一次“奇怪的展出”,不仅在于顾德新那些晦涩得有些超过了时代的作品,也不仅在于人们对于顾德新“重出江湖”的期待,还在于他完全不参与、不过问任何策展过程的姿态,展览入口的那些介绍并不代表他个人观点。
“他是最反对回顾展的,但是我们还是不得不这样做。一个没有艺术家参与的展览是很罕见的,虽然艺术家还在世,也还能和他聊,但是什么都可以聊,唯独不可以聊艺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丰稍微有点无奈。好在对于这个展览,顾德新的意见只是“只要你能借到展品,我也没什么可说的”。
顾德新,是中国当代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装置艺术家之一。作为中国早期概念主义艺术团体“新刻度小组”和“触觉艺术小组”的重要成员。他也是当代西方接纳东方的第一个国际展览“大地魔术师”的中国参展艺术家之一。拒绝沟通,无名才是自由
熟悉顾德新的人知道,他的作品一般以编号或者完成作品的日期命名,这些名字不承担解释作品的作用。于是走在展厅,难免看到一些观者满脸迷茫,加上顾德新接受的采访甚少,对其作品进行解读的文字同样只言片语,一些总是试图为艺术创作添加意义指向的人们,难免陷入咬牙切齿被羞辱的意淫中。
“我从不注重和其他艺术家沟通这种事,我更在意创作过程。一个艺术家应该是自由的,是自身精神的自由。我创作没模式,没目的,什么也没有!”一次接受采访时,顾德新明确地告诉他人。许多人将他往“中国艺术家”、“西方当代艺术”等大概念上引申,他本人总是直接否定,我连中国艺术家关心什么都不知道。
作为非艺术专业出身的顾德新,从创作之初到退出艺术界,身上从未洗去那份直接的真诚气质。“他从下去追求表面效果,一直坚持着一种罕见的诚实态度去从事艺术;他的作品没有废话、造作、躲避,也没有过度夸张,却那么有力、彻底、直指人心。”艺术评论家费大为始终认为,顾德新是中国最前卫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他不会因为别人的重视与否而影响自己做艺术的方式,更不会因为不被体制所接受而感到愤愤不平。顾德新的‘停止’更主要原因来自于他对艺术系统的思考,对自己艺术的反省,对资本化社会,对人性弱点的批判性思考。”3年前费大为对顾德新的评价,放到今天的回顾展上仍然有煮义。
让民间文化尖叫的艺术
顾德新并非科班出身,而是在他一直住的红砖老式房子里“自学成才”。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北京各种民间艺术团体活跃的年代,他发起了“触觉艺术小组”,后来又与陈少平、王鲁炎组成了”新刻度小组”。与此同时,他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曾经有人将他从艺术圈隐退的做法看作是“行为艺术”,而费大为则认为:“原因来自于他对艺术系统的思考,对自己艺术的反省,对资本化社会、对人性弱点的批判性思考。”他并不像很多其他艺术家那样,对于体制和身份有焦虑感,而他也抗拒人们从标题出发对他的作品进行各种阐释。
他的作品可能会让那些平时对“密集事物”有不良反应的人产生不适,“他经常会考虑怎样去再现一个集体,会用不同媒介探索同样的题材,让人看了之后心中总会有异样的感觉。”他的作品能明显地看出80年代流行的“寻根”式对民俗文化的借用,但他的独特阐释足以让那些沉默的民间文化惊骇和尖叫。
1989年,他和其他两位中国艺术家参与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大地魔术师艺术”展览,其他两位艺术家后来都旅居海外,他却回来了。“上世纪80年代,他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的语言,90年代初,他开始转型做装置,从各个方面的媒介来进行发展。”田霏宇说,他的作品曾经被西方人视作是对达明安,赫斯特的模仿,事实上,远没有这么简单。
“他就是反感带有中国符号的作品,才会去做完全难以理解的作品。他提出的是姿态的可能性,代表了创作的自由和存在的自由。在中国当代艺术受到质疑的时候,突出他的坚持才显得更为重要。”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感受着作品,这也正是我的希望。”1986年,顾德新在北京国际艺术展厅举办油画和纸上作品展,那些焚烧的塑料作品因为过于先锋而被禁止展出。写下这句话作为展览前言时,顾德新想不到26年后,自己最大规模的回顾展竟然也以此为前言。
从3月下旬到5月27日,顾德新《重要的不是肉》回顾展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持续60余天,这位已经不再从事创作、却被称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先锋开拓者的艺术家,对自己的艺术之路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
让人晾讶的不只是“肉”
满地的大苹果、标着日期的生肉、停满了汽车的停车场,顾德新总是取材干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并用这些常见日用品敏锐表达对体制及其遗留影响的质疑。从1997年到2001年,顾德新每隔一段时间就去买一块猪肉,切成36块并给这些肉拍照,因为每张胶卷能拍36张照片。
界定顾德新有几种办法,1989年他与其他两位中国艺术家,参与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大地魔术师”艺术展,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次进入国际视野,他被称为20年来最具超前意识的艺术家之一,“85新潮”的重要代表:在新媒体泛滥、艺术圈要靠混的年代,他坚持不用手机、以遗世独立的姿态生活在和平里一个40多平米的旧房子,并于2009年宣布退出艺术界以及一切展览活动,每天遛狗、吃饭、睡觉,不闻不问艺术界之事……
所以这次的展览被称为一次“奇怪的展出”,不仅在于顾德新那些晦涩得有些超过了时代的作品,也不仅在于人们对于顾德新“重出江湖”的期待,还在于他完全不参与、不过问任何策展过程的姿态,展览入口的那些介绍并不代表他个人观点。
“他是最反对回顾展的,但是我们还是不得不这样做。一个没有艺术家参与的展览是很罕见的,虽然艺术家还在世,也还能和他聊,但是什么都可以聊,唯独不可以聊艺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丰稍微有点无奈。好在对于这个展览,顾德新的意见只是“只要你能借到展品,我也没什么可说的”。
顾德新,是中国当代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装置艺术家之一。作为中国早期概念主义艺术团体“新刻度小组”和“触觉艺术小组”的重要成员。他也是当代西方接纳东方的第一个国际展览“大地魔术师”的中国参展艺术家之一。拒绝沟通,无名才是自由
熟悉顾德新的人知道,他的作品一般以编号或者完成作品的日期命名,这些名字不承担解释作品的作用。于是走在展厅,难免看到一些观者满脸迷茫,加上顾德新接受的采访甚少,对其作品进行解读的文字同样只言片语,一些总是试图为艺术创作添加意义指向的人们,难免陷入咬牙切齿被羞辱的意淫中。
“我从不注重和其他艺术家沟通这种事,我更在意创作过程。一个艺术家应该是自由的,是自身精神的自由。我创作没模式,没目的,什么也没有!”一次接受采访时,顾德新明确地告诉他人。许多人将他往“中国艺术家”、“西方当代艺术”等大概念上引申,他本人总是直接否定,我连中国艺术家关心什么都不知道。
作为非艺术专业出身的顾德新,从创作之初到退出艺术界,身上从未洗去那份直接的真诚气质。“他从下去追求表面效果,一直坚持着一种罕见的诚实态度去从事艺术;他的作品没有废话、造作、躲避,也没有过度夸张,却那么有力、彻底、直指人心。”艺术评论家费大为始终认为,顾德新是中国最前卫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他不会因为别人的重视与否而影响自己做艺术的方式,更不会因为不被体制所接受而感到愤愤不平。顾德新的‘停止’更主要原因来自于他对艺术系统的思考,对自己艺术的反省,对资本化社会,对人性弱点的批判性思考。”3年前费大为对顾德新的评价,放到今天的回顾展上仍然有煮义。
让民间文化尖叫的艺术
顾德新并非科班出身,而是在他一直住的红砖老式房子里“自学成才”。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北京各种民间艺术团体活跃的年代,他发起了“触觉艺术小组”,后来又与陈少平、王鲁炎组成了”新刻度小组”。与此同时,他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曾经有人将他从艺术圈隐退的做法看作是“行为艺术”,而费大为则认为:“原因来自于他对艺术系统的思考,对自己艺术的反省,对资本化社会、对人性弱点的批判性思考。”他并不像很多其他艺术家那样,对于体制和身份有焦虑感,而他也抗拒人们从标题出发对他的作品进行各种阐释。
他的作品可能会让那些平时对“密集事物”有不良反应的人产生不适,“他经常会考虑怎样去再现一个集体,会用不同媒介探索同样的题材,让人看了之后心中总会有异样的感觉。”他的作品能明显地看出80年代流行的“寻根”式对民俗文化的借用,但他的独特阐释足以让那些沉默的民间文化惊骇和尖叫。
1989年,他和其他两位中国艺术家参与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大地魔术师艺术”展览,其他两位艺术家后来都旅居海外,他却回来了。“上世纪80年代,他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的语言,90年代初,他开始转型做装置,从各个方面的媒介来进行发展。”田霏宇说,他的作品曾经被西方人视作是对达明安,赫斯特的模仿,事实上,远没有这么简单。
“他就是反感带有中国符号的作品,才会去做完全难以理解的作品。他提出的是姿态的可能性,代表了创作的自由和存在的自由。在中国当代艺术受到质疑的时候,突出他的坚持才显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