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德新惊骇的艺术,无名的自由

来源 :现代青年·精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c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回顾展,本人却选择了不关心、不介入、不在场、不接受采访的“四不”姿态,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界恐怕也只有顾德新会这样做,正如3年前他义无反顾地突然退出艺术界。没错,对他而言,重要的不是画展上的肉,是自由。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感受着作品,这也正是我的希望。”1986年,顾德新在北京国际艺术展厅举办油画和纸上作品展,那些焚烧的塑料作品因为过于先锋而被禁止展出。写下这句话作为展览前言时,顾德新想不到26年后,自己最大规模的回顾展竟然也以此为前言。
  从3月下旬到5月27日,顾德新《重要的不是肉》回顾展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持续60余天,这位已经不再从事创作、却被称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先锋开拓者的艺术家,对自己的艺术之路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
  让人晾讶的不只是“肉”
  满地的大苹果、标着日期的生肉、停满了汽车的停车场,顾德新总是取材干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并用这些常见日用品敏锐表达对体制及其遗留影响的质疑。从1997年到2001年,顾德新每隔一段时间就去买一块猪肉,切成36块并给这些肉拍照,因为每张胶卷能拍36张照片。
  界定顾德新有几种办法,1989年他与其他两位中国艺术家,参与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大地魔术师”艺术展,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次进入国际视野,他被称为20年来最具超前意识的艺术家之一,“85新潮”的重要代表:在新媒体泛滥、艺术圈要靠混的年代,他坚持不用手机、以遗世独立的姿态生活在和平里一个40多平米的旧房子,并于2009年宣布退出艺术界以及一切展览活动,每天遛狗、吃饭、睡觉,不闻不问艺术界之事……
  所以这次的展览被称为一次“奇怪的展出”,不仅在于顾德新那些晦涩得有些超过了时代的作品,也不仅在于人们对于顾德新“重出江湖”的期待,还在于他完全不参与、不过问任何策展过程的姿态,展览入口的那些介绍并不代表他个人观点。
  “他是最反对回顾展的,但是我们还是不得不这样做。一个没有艺术家参与的展览是很罕见的,虽然艺术家还在世,也还能和他聊,但是什么都可以聊,唯独不可以聊艺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丰稍微有点无奈。好在对于这个展览,顾德新的意见只是“只要你能借到展品,我也没什么可说的”。
  顾德新,是中国当代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装置艺术家之一。作为中国早期概念主义艺术团体“新刻度小组”和“触觉艺术小组”的重要成员。他也是当代西方接纳东方的第一个国际展览“大地魔术师”的中国参展艺术家之一。拒绝沟通,无名才是自由
  熟悉顾德新的人知道,他的作品一般以编号或者完成作品的日期命名,这些名字不承担解释作品的作用。于是走在展厅,难免看到一些观者满脸迷茫,加上顾德新接受的采访甚少,对其作品进行解读的文字同样只言片语,一些总是试图为艺术创作添加意义指向的人们,难免陷入咬牙切齿被羞辱的意淫中。
  “我从不注重和其他艺术家沟通这种事,我更在意创作过程。一个艺术家应该是自由的,是自身精神的自由。我创作没模式,没目的,什么也没有!”一次接受采访时,顾德新明确地告诉他人。许多人将他往“中国艺术家”、“西方当代艺术”等大概念上引申,他本人总是直接否定,我连中国艺术家关心什么都不知道。
  作为非艺术专业出身的顾德新,从创作之初到退出艺术界,身上从未洗去那份直接的真诚气质。“他从下去追求表面效果,一直坚持着一种罕见的诚实态度去从事艺术;他的作品没有废话、造作、躲避,也没有过度夸张,却那么有力、彻底、直指人心。”艺术评论家费大为始终认为,顾德新是中国最前卫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他不会因为别人的重视与否而影响自己做艺术的方式,更不会因为不被体制所接受而感到愤愤不平。顾德新的‘停止’更主要原因来自于他对艺术系统的思考,对自己艺术的反省,对资本化社会,对人性弱点的批判性思考。”3年前费大为对顾德新的评价,放到今天的回顾展上仍然有煮义。
  让民间文化尖叫的艺术
  顾德新并非科班出身,而是在他一直住的红砖老式房子里“自学成才”。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北京各种民间艺术团体活跃的年代,他发起了“触觉艺术小组”,后来又与陈少平、王鲁炎组成了”新刻度小组”。与此同时,他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曾经有人将他从艺术圈隐退的做法看作是“行为艺术”,而费大为则认为:“原因来自于他对艺术系统的思考,对自己艺术的反省,对资本化社会、对人性弱点的批判性思考。”他并不像很多其他艺术家那样,对于体制和身份有焦虑感,而他也抗拒人们从标题出发对他的作品进行各种阐释。
  他的作品可能会让那些平时对“密集事物”有不良反应的人产生不适,“他经常会考虑怎样去再现一个集体,会用不同媒介探索同样的题材,让人看了之后心中总会有异样的感觉。”他的作品能明显地看出80年代流行的“寻根”式对民俗文化的借用,但他的独特阐释足以让那些沉默的民间文化惊骇和尖叫。
  1989年,他和其他两位中国艺术家参与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大地魔术师艺术”展览,其他两位艺术家后来都旅居海外,他却回来了。“上世纪80年代,他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的语言,90年代初,他开始转型做装置,从各个方面的媒介来进行发展。”田霏宇说,他的作品曾经被西方人视作是对达明安,赫斯特的模仿,事实上,远没有这么简单。
  “他就是反感带有中国符号的作品,才会去做完全难以理解的作品。他提出的是姿态的可能性,代表了创作的自由和存在的自由。在中国当代艺术受到质疑的时候,突出他的坚持才显得更为重要。”
其他文献
2011年的王嘉是只绩效股,她同时获得了第19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双料最佳女配角。2012年的今天,当谈及这个荣誉,事业稳步上扬的王嘉还是这样的低调谦虚。回忆起踏入演艺圈的点点滴滴,王嘉笑着说:“妈妈当初一直希望我当一名会计”。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子尤爱美。有一种女子,她的美不在于倾国倾城,却正是她朴素无华的美,构起了世界最亮丽的风景。也许,有人不以为然,但,的的确确,蛰
近20多年时间,Kitty猫凭借其简约低调的形象设计及营销策略——形象定位、设计线条与色彩运用极为简单,无动漫情节支撑,也几乎不动用传统媒体广告支持,在业内创造出辉煌业绩。这只已届第三个本命年的小猫曾年均为公司创造近5亿美元的天价收入。然而如今,这个能够与哆啦A梦媲美的日本国民级卡通偶像,似乎进入无以为继的阶段。    史上最具市场价值的“火爆”猫    Kitty猫的创始人信太郎卖过丝绸,做过橡
海口美兰团区委启动“中国梦”主题系列团日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别是针对城乡农民工子弟学校为主的“读书梦”之“志愿美兰——拐角书屋”建设工程,将在全区启动校园图书角建设,先期启动19所农民工子弟学校,通过政府引导、社会配套的方式,逐步扩展到全区所有中小学,让孩子们有书读、读好书,快乐成长。
从一名新浪的员工到国内颇为知名的旅游社交媒体平台的联合创始人,陈罡的经历无疑令大多数人羡慕——正在从事的工作,恰恰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从他身上看到一个驴友对旅行的热情,以及作为一名在线旅游网站CEO应有的责任感。  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蚂蜂窝上,有两个著名的用户“三三”和“钟国宝”,他们除了是骨灰级用户之外,还是这个网站的联合创始人:陈罡和吕刚。  许多人并不知道,尽管蚂蜂窝公司创立时间是2010年
在成为音乐选秀比赛《海南好歌声》总冠军之前,陈晶晶也已经是海南音乐圈内小有名气的歌手了。在各大文艺晚会和现场演出中,常常能看到她的身影,声线柔美,台风亲和,透着传统意义上“晚会歌手”庄雅大气的范儿。而《好歌声》的舞台让更多人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陈晶晶,就像她说的,选秀比赛中展现出本真的一面才会合观众“眼缘”,于是我们通过她演绎的不同风格类型的歌曲走近了她,动则闹,静则稳。从一个人的歌声里可以传达很多
承载着英国人对于网坛大满贯76年的等待,伦敦奥运会男单金牌得主安迪·穆雷在2012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压轴大戏中耗时4小时54分钟,以3比2压制卫冕冠军德约科维奇的反扑,首夺职业生涯大满贯男单冠军。这也打破了2010年澳网以来费德勒、纳达尔、德约科维奇对大满贯冠军的包揽。  大满贯,这次真的发生了  今年美网的比赛中,穆雷作为赛会三号种子出战,与现世界排名第一位的费德勒同分在上半区。而在费德勒爆冷出局
诗人,专栏作家,媒体人。喜欢行走,钟爱园艺、插花和美食。左手寫诗,右手写散文,心性简单,晨听鸟语,树下清读,“开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生活是一种阅读,旅行亦是一种修行,在森林中听出虫鱼花鸟的吟唱,人生最好的音乐,其实,在天籁之中,在路上。2016年获得冰心散文奖。
“香奈儿代表的是一种风格、一种历久弥新的独特风格”,Chanel女士如此形容自己的设计。并不是思索接下来要做什么,而是自问接下来要以何种方式表现,这么一来,创新将永不停止。  香奈儿小黑裙  小黑裙(Little black dress,通常缩写为LBD)享有百搭易穿、永不失手的声誉,因此顺理成章地成为女士们衣橱里的必备品,也是服饰史上影响最深远的设计之一。  在1926年,香奈儿女士第一次发布了
在2016年第七届中国海南(屯昌)农民博览会前夕,为深入挖掘屯昌本地各类资源并传播,宣传“发现屯昌之美”系列活动(摄影及美文征集比赛),近日,共青团屯昌县委在海南在线的支持下开展“发现屯昌之美”天涯网友屯昌一日游活动,来自天涯社区、南海网的资深版主、网友、媒体记者、高校师生、文学摄影爱好者等30人参加了活动。  屯昌远离繁华喧嚣的大城市,远离游人如织的海岸线,但是屯昌之美依然让人心动。她充分挖掘了
2017年是海南希望工程实施25周年。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下,海南希望工程取得了丰硕的公益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本期,我们一起回顾期间发生过的感人故事,见证历史,展望未来,通过参与青少年公益活动共同去追寻自己心中的“中国梦”。  凯健医药助学10年  日前,海南凯健医药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吴彩丽作为爱心助学代表,和我们分享了她所在公司及她个人与希望工程结缘的经历。  吴彩丽介绍,10年前,她收到海口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