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与追问式阅读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2103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与追问是两种极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经典的文言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注释详尽,内容浅显。笔者尝试让学生将其与风格极为相近的《答谢中书书》一文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不断追问,引导学生将课文的理解逐步走向深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本堂课的核心问题:“这两篇文章有哪些相似之处?”略加比较,浅层次的答案随即涌现:“两篇文章语言风格相同,都有大量对偶句。”要的就是这个“对偶句”,开始追问:“两篇文章中哪些句子是对偶句?请找出来交流。”在同学们的努力下,《与朱元思书》中七组对偶句被全部找出,《答谢中书书》中的三组对偶句也被一一回忆出来。“不是对偶句的句子还多吗?”“不多。”“其它句子整齐吗?”“整齐。”“以对偶句为主且其它句子整齐的文章称之为什么文?”“骈文。”这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由“对偶句”上升到“骈文”,就是理解上的深入。
  学习还应该深入:“这两篇文章还有哪些相似之处?比如结构上,课文为什么要把《与朱元思书》分为三个自然段?”立即有同学回答:“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方法。”“请阐述。”“第一段总写,后面两段分别写水和山。”“那《答谢中书书》呢?”“也是先总后分。”“能说出两文各自的中心句吗?”“《与朱元思书》的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答谢中书书》的中心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通过比较与追问,文章的结构与中心句已经理解。
  继续深入:“这两篇文章还有哪些相似之处?比如本文的主旨。”“本文表达了作者厌恶世俗生活、追求美好自然生活的高洁志趣。”一听就知道答案来自于资料,学生未必真正理解。不要紧,继续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果然无语。提示:“文章中哪些句子不是在写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一组句子是在写什么?”“写人。”“写什么人?”“写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为什么要写他们?与作者有何关系?”“写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迷恋于大自然的美景,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厌恶世俗生活、追求美好自然生活的高洁志趣。”——又回到了最初的答案,这回学生是真正理解了。“《答谢中书书》的主旨呢?有什么句子可以体现吗?”“……”“这两篇文章的主旨有什么相同吗?”“都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自然生活的高洁志趣。”在比较与追问中,又理解了本文的一个学习重点。
  学习继续深入:“这两篇写景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吗?”问题过大,学生无从作答。那就换个角度进行提示:“《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写了哪些景物?找找看。”果然,有学生开始回答:“有水、山、树、鸟、蝉、猿等景物。”“写了水的什么特点?”“写了水的清澈和湍急。”“是怎样看出水的清澈和湍急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为什么要写‘游鱼细石’?”“这是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呢?”“这是正面描写水的清澈。”“水急到什么程度?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里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山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山很高,运用了拟人化手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从‘负’‘竞’‘争’等词语可以看出来。”“山是静止的,为什么在作者笔下成了动态的?”“这是以动写静,是作者想象的。”“以想象写实景,写作手法上叫什么?”“虚实相生。”“文章为什么要写各种动物的声音?”“这是从听觉上写山中景物。”“山上很吵闹吗?”“不,是为了表现山的幽静。”“既然是表现山的幽静,为什么要写各种声音?”“这叫以声衬静。”“和《答谢中书书》相比较,这两篇写景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又回到了开始的问题。由于有了前面《与朱元思书》的深入分析和理解,答案也就水到渠成了。
  比较与追问还可以继续深入:“这两篇文章有哪些不同之处?”这里不再赘述。
  综观整堂课,比较阅读贯穿全文,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特点等阅读教学任务,全通过比较阅读得以完成。作为阅读教学重难点的主题探究与写作手法,则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中逐渐得以清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追问中也逐渐深入。整堂课,以学生比较阅读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则在追问中穿针引线,比较为经,追问作纬,编织了一张阅读理解的严密大网,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
其他文献
语文学科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语文教师,只有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活力开放的教师,才能教育好学生。《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指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继续教育是语文教师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主要是更新、补充、拓展、提高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广大语文教师积极行动,继续教育登记年审,方能卓有成效。  一.继续教育
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学生学习感悟的重要内容。而让学生把语文学得兴致盎然,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觉得语文阅读能力是重要前提。  一.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要突出
细节描写被高尔基称为“隐藏在文字里的魔术”,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决定作品的高度,细节决定作品的深度。可是,实际上很多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对其中的细节描写进行过认真的品味和涵咏,这是教学中的一个损失。  细节描写在文章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设置和安排的,不容忽略。我们解读一篇文章,如果抓住细节描写,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我们能找出许多可以通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考生都想拟一个“靓题”,都想写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开头,让读者有读下去的念头。下边谈一谈怎样拟一个新颖的作文题,怎样开头才能吸引读者。    一.耐人寻味拟好标题    俗话说,“明眸善睐第一瞥”,的确,好的印象往往在第一眼中产生。靓丽的文题犹如春日里一枝出墙的红杏,它是文章满园春色的外溢。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所以要力求醒目,新鲜,有趣,发人深思,
虽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回顾历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不难发现,他们的性格无不影响和决定着他们的文风。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性格温柔细腻,一生命运多舛,曾遇上国家沦亡、丈夫病亡的双重打击,她的作品也蒙上了一层低沉的色调。唐代豪放派诗人李白性格豪爽外向,嗜好饮酒,也常常诗兴大发,其诗句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们的性格造就了各有千秋的文字,造就了永垂不朽的魅力。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也发现学
我的学生张飞被判处六年有期徒刑。去年秋以优异成绩考进高中仅三个月的他因团伙抢劫被法办了。听到消息后我久久难以平静:我教了张飞四年语文,其学习成绩始终很好,是什么原因使得他身陷囹圄?事情发生后,没有人追究我的责任,但我却陷入了自责与深思:我虽然不是他的班主任,但我是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扮演了什么角色?无须自庸,我是一位还算不错的语文教师:“市级语文教学能手”,教学成绩遥居县区之首。那么
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所以,在与家长的交往中,班主任的言行是否得体,工作方法是否得当,就会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教育能否适时、适当地进行,影响家长是否愿意配合你的工作,配合学校的教育,进而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因此,班主任要学会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修养不同,各个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自然存在很大的差
《阿长与〈山海经〉》(《朝花夕拾》1927年)读后令人深思。鲁迅先生很怀念儿时的保姆阿长(即长妈妈)。他深情地祈祷:“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先生写这篇回忆性散文时,已经46岁了,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三十年了吧”,鲁迅还纪念着她,可见阿长是多么值得怀念,鲁迅对长妈妈怀有多么深厚的情感。(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阿长跟孔乙己一样,出身社会底层,身份低微到连名
莫言在诺贝尔奖颁奖晚宴上致辞时曾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人文阅读或许也是一朵“无用”的花,而她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能将那花的芬芳会直抵人心且弥久不散。  在这个阅读功利化的时代,我们的学生已丢弃了传统阅读习惯。我,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坚守自己的阅读立场,梦想着我们的学生能亲近文字,用深度阅读滋养自己的心灵。  互联网带来了便捷,也
经营一个优秀班集体,首先要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_人手,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在班集体中形成一股暖流,温暖每一个集体成员的心。老师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要公平,一视同仁,尤其是对于班集体中的后进生。要摸清他们的思想实际,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准确找出后进生认识上的差距,用爱心、诚心去接近他们、感化他们,并用恒心和耐心来转化他们,不辞劳苦,着眼进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