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我一直在社会的边缘需要认同感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H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演陈可辛说,他计划去电影院看自己19年前拍摄的作品《甜蜜蜜》。时光荏苒,尽管陈可辛早把世故人情看个通透,但他于近日在专访时却直言心态依旧不变,依然被漂泊感、边缘感紧紧包裹。探寻内心“我认为自己一直是在社会的边缘。
  定格,是陈可辛的一大特点。今年53岁的他,自认心态是“以不变应万变”。
  “我觉得我自己是不变的。虽然我拍了很多不同类型的电影,但是我的心态,我的所有东西,从我成年之后基本上就没有变过。”对于《甜蜜蜜》时隔19年再度上映,陈可辛不担心年轻观众不买账,他认为电影描述的香港新移民状态与当下的“北漂”很像,并充满期望地说:“站在个人的立场,要是能用20年前拍的电影,与当下年轻人沟通的话,我的自我感觉会非常好。”
  除了定格,陈可辛的另一大特点是内心缺乏认同感,这从他的电影里可以窥见一二。“认同感这个东西,只要在我拍的现代都市电影里,都会很自然地流露出来。”陈可辛缓缓喝一口冰水,又喝一口黑咖啡,好像在回忆什么,“其实我也是在不同的地方长大、迁徙,所以我也需要认同感”。
  陈可辛的人生经历多次迁徙,他在香港出生,泰国长大,后来去美国读书,在香港电影工业腾飞之时回到香港,之后又去好莱坞小试牛刀,然后回到亚太电影圈做泛亚洲电影,直到2005年看到内地不断增长的市场潜力,才凭歌舞片《如果爱》正式进军内地。“我认为自己也一直是在社会的边缘。所以对这类迁徙漂泊、社会边缘人的题材,非常有带入感,所以拍的时候就会拍得比较好看。”
  事业瓶颈?
  “知道自己在进步,但观众看不到”
  说不清是《甜蜜蜜》成就了陈可辛,还是陈可辛成就了《甜蜜蜜》,这部电影在放映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举拿下第16届金像奖九项大奖、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美国西雅图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也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7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二位。
  除了拿奖,《甜蜜蜜》讲述的内地赴港新移民故事也在世界影坛获得共鸣。
  1997年,多家美国公司找到陈可辛,表示希望能把《甜蜜蜜》重拍成美國片,讲述拉美、墨西哥人去到洛杉矶,波多黎各人去纽约等。“我觉得这个故事很世界性,因为世界是越来越小,互动越来越多。全世界的人都往大城市跑”。陈可辛在满意这部作品的同时,也遇到了事业的难题,大部分观众都认为他其他作品无法超越《甜蜜蜜》,《甜蜜蜜》在网上的评分也远远超过《如果·爱》、《武侠》、《中国合伙人》、《投名状》等。
  但陈可辛却不这么认为,“我早就超越《甜蜜蜜》了,其实我后来拍的每一部戏,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都超越了《甜蜜蜜》了,都往更难的方向去挑战。”
  翻天覆地19年
  “最大的变化是在内地拍戏”
  《甜蜜蜜》对陈可辛而言,有着不一般的重要意义,这是他在香港拍的最后一部完整版电影。
  1997年,他离开香港前往美国,“从《双城故事》到《甜蜜蜜》那七年,是我第一轮的创作阶段的结束,那一年对所有香港人而言,也是一个总结”。
  随着内地经济的兴起,和电影《甜蜜蜜》剧情相反,2008年,陈可辛从香港奔赴内地“北漂”,率先在北京东三环的一座厂房里装修起了工作室,开始北上创业的新时期。香港作家马家辉曾在专栏中写道:“他是愿意把束缚当作是自由的创作者,当有些香港导演制片还在抱怨之时,他已跟着大陆的时势,彻头彻尾变成了一个内地导演。
  时至今日,回忆起这些年的沧桑变化,陈可辛依然感慨良深,“最大的变化是没想到我们今天在内地拍戏了”。
  董岩据中新网整理
其他文献
2014年11月29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一家高空跳伞俱乐部,82岁的中国老太太闵德玉乘坐一架直升机上升到3200米的高度,她要在这个高度上,一跃而下!此举,将使她成为中国最高龄的高空跳伞者。此时,守护在她身边的家人都紧张到了极点,而她却显得若无其事。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这位老人做出了这个决定?她又能否完成这神奇一跳?  风雨之后,希冀人生的幸福与满足  闵德玉是湖北省勋县叶大乡的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
期刊
亚历山大大帝是一位伟大的国王。在征服了许多王国凯旋的途中,他病倒了。他知道死神很快就會降临,自己已无法回到家园。于是,他对他的将士们说道:“我不久将离开这个世界,我有三个遗愿,你们要完全按我说的去做。”将士们含着泪答应了。  “首先,我的棺材必须由我的医师独自运回去;第二,当我的棺材运向墓地时,通往墓园的道路要撒满我宝库里的金子、银子和宝石;第三,是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  聚集在他身边的人都
期刊
在镜头前,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瘦削、清秀、女人味十足,笑的时候,双眼弯成一对柔和的月牙儿。她爱美,办公室的书柜里,排列着一堆个人照片,各个年龄段的都有。她喜欢穿七八厘米的高跟鞋,站在台上演讲一两个小时,也不嫌累。  但是,一开口,她就变身成响当当的“硬汉”。  “霸道总裁”是怎样炼成的  “她见到谁都会推销格力空调。”在格力,员工戏称董明珠为“霸道总裁”。  有人说格力是董明珠的影子,董明珠还有
期刊
跑出9秒99的过程并不是最完美,还有许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2015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美国尤金站的百米赛道上,身高1米72的苏炳添是唯一的一个黄皮肤选手。但就是这个25岁的广东中山小伙子。创造了亚洲田径史的奇迹,跑出9秒99成绩,成为历史上首位突破10秒大关的黄种人。他也创造了新的全国纪录。中国飞人苏炳添回到北京。并接受了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斌的专访。苏炳添表示,跑出9秒99的过程并不是最完美。还有许
期刊
老古是学美术出身,还干过木匠、钳工,自学过文物修复。所以,老古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大量收购残、破、缺、损古玩,老孟在旧货市场卖了二十年都没卖完。无论是住农民房,还是后来住两居室、三居室,直到住别墅,老古都有一个巨大的工作台,房子小,工作台晚上当床、吃饭时当桌子……夜以继日地修复古玩成为老古人生的最大乐趣,乃至生活的全部。  熟悉老古的人都说他是累死的。羡慕嫉妒限的人干脆就说老古是被老孟累死的。老
期刊
在一次采访中,有一个记者问崔永元:“你为什么这么有口才?”  崔永元笑了一下,回答说:“其实我的嘴很笨,只是‘耳才’还可以。”  “‘耳才’怎么说?”记者追问道。  崔永元说:“聊天、谈话的关键是要听得好。”  “那,怎么才算是听得好呢?”记者又问。  崔永元再答:“听人说话能听到画龙点睛,此一境界;听人说话能听到入木三分,又一境界;听人说话能听到刻骨铭心,是最高境界。”  在此,崔永元连用了三個
期刊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大型兵器陈列展区,陈列着一辆1115号机车。6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军管总局车务大队司机长李国珩就是驾驶着这辆机车,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与敌机斗智斗勇,圆满地完成了向前线抢运物资的任务。  1952年7月12日深夜,伸手不见五指。此时,1115号机车正从朝鲜的定州开往阳德。火车车厢用苫布蒙得严严实实。宿营车与机车的中部和尾部都装上了电话,机车水箱上架着两挺高射机枪,车上还有一位部队首
期刊
李立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31年,他被派到苏联学习,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兼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共产国际工人出版社中文部主任、《救国时报》主编。其间,他结识了苏联姑娘李莎,两人结为夫妇。  1945年春天的一个中午,有位身体瘦弱、面色枯黄的年轻男子来到《救国时报》编辑部找到李立三,自我介绍道:“我叫冼星海,现在生活遇到了一些麻烦,想请您帮忙。”他刚说完,李立三就立即想
期刊
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清华校长屡屡更迭,任期都很短。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校长往往挟政治势力而来,与清华历来盛行的学术独立于政治潮流之外的自由主义传统相悖,如罗家伦、吴南轩等校长是带着国民党的“政治任务”来改造清华的,乔万选任校长则是阎锡山的势力介入清华的结果。这些校长接连被师生们驱赶,甚至被拒绝进门。1930年罗家伦辞职后,清华经历过11个月没有校长的时期。  清华校长“虚悬”,各方一时
期刊
1946年,越南河内,胡志明发动的“八月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第五战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阮山开罢高级军事人员联席会议后,回家的路上一言不发,似乎心里压着千斤重的石头。  进了家门,阮山命令司机把他的老部下李班接来。  “除了胡主席,只有你知道我在中国的往事。这次会议决定由你带队去苏联学习,正好取道中国。我想请你帮我打探一下陈剑戈的消息。”  李班严肃地点点头。虽然回到越南已经一年多了,但在中国追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