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人们常把观察称为智力的门户。观察是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灵活运用以下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使用挂图和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例如:在“细胞”一节中,利用挂图讲完“植物细胞”后,教师又接着挂出“动物细胞”图,请学生对比观察两张图的相同处和不同处。最后教师总结。这种由学生自己观察——讲述——老师总结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在教学中使用挂图和插图时,为了保证观察的准确性和课堂效果,需要注意:1)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钻研教材和图的内容,做到指图正确,讲解严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2)教师要具体指导观察图的方法。在请学生观察图前,要把图中的符号、结构名称、切面位置等内容交代清楚。3)出示图的时间要适当,不可过早或过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在演示实验中,为使学生观察准确,教师应该:1)演示操作必须规范、准确,实验现象要清楚。2)演示前要讲清实验装置的名称、构造、性能、原理及注意事项。3)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指导的方法有边讲边观察,先讲后观察,先观察后讨论、总结等。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生物模型和实物标本,以及幻灯、录像、教学电影、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二、通过生物实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生物实验中,学生要通过视、听、嗅、触、味,全面观察动植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是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的前提。准备工作应该包括:1)准备实验用具和选取实验材料。2)精心设计观察的方法和程序。
2.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指出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及解决的方法。
3.要掌握与观察有关的基本技能。在进行观察前,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技能运用,这对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及培养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时,应该让他们做到:一要懂得各种工具的用途和性能,二要掌握规范操作,三要爱护各种观察工具。
4.要加强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可解一生之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在观察活动中,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就是:
1)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的顺序要按所观察的对象来决定。一般是:先整体,后分部;先外形,后内部;先前面,再后面;先上面,后下面。
2)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例如: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重点应该观察其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一些特征:体形、体色、侧线及鳍等。此外,在重点观察时还要提醒學生观察要细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要勤于思维。观察是一种具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不仅用感官和工具去“观”,更要用脑去“察”,要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并通过思维得到正确的结果,要使“直观性观察”升华为“逻辑性观察”。就是说,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中不只停留在“看到什么”、“是什么”等验证教材内容的水平上,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观察具有探索性。为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用生态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生活习性、外部形态及行为;要用结构与生理相适应的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结构和生理活动;要用进化的观点去观察生物各类群的特征;要在个体—细胞—分子的水平上去观察生物个体;要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水平上观察生物界。
4)观察要有记录。教师要教会学生对观察现象和结果做认真的记录,并要对这些现象和结果,对观察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和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三、通过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在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中,通过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进行杂交实验、组织培养、生态调查等,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观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大自然,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课外活动和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
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灵活运用以下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使用挂图和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例如:在“细胞”一节中,利用挂图讲完“植物细胞”后,教师又接着挂出“动物细胞”图,请学生对比观察两张图的相同处和不同处。最后教师总结。这种由学生自己观察——讲述——老师总结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在教学中使用挂图和插图时,为了保证观察的准确性和课堂效果,需要注意:1)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钻研教材和图的内容,做到指图正确,讲解严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2)教师要具体指导观察图的方法。在请学生观察图前,要把图中的符号、结构名称、切面位置等内容交代清楚。3)出示图的时间要适当,不可过早或过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在演示实验中,为使学生观察准确,教师应该:1)演示操作必须规范、准确,实验现象要清楚。2)演示前要讲清实验装置的名称、构造、性能、原理及注意事项。3)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指导的方法有边讲边观察,先讲后观察,先观察后讨论、总结等。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生物模型和实物标本,以及幻灯、录像、教学电影、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二、通过生物实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生物实验中,学生要通过视、听、嗅、触、味,全面观察动植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是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的前提。准备工作应该包括:1)准备实验用具和选取实验材料。2)精心设计观察的方法和程序。
2.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指出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及解决的方法。
3.要掌握与观察有关的基本技能。在进行观察前,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技能运用,这对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及培养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时,应该让他们做到:一要懂得各种工具的用途和性能,二要掌握规范操作,三要爱护各种观察工具。
4.要加强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可解一生之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在观察活动中,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就是:
1)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的顺序要按所观察的对象来决定。一般是:先整体,后分部;先外形,后内部;先前面,再后面;先上面,后下面。
2)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例如: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重点应该观察其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一些特征:体形、体色、侧线及鳍等。此外,在重点观察时还要提醒學生观察要细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要勤于思维。观察是一种具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不仅用感官和工具去“观”,更要用脑去“察”,要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并通过思维得到正确的结果,要使“直观性观察”升华为“逻辑性观察”。就是说,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中不只停留在“看到什么”、“是什么”等验证教材内容的水平上,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观察具有探索性。为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用生态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生活习性、外部形态及行为;要用结构与生理相适应的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结构和生理活动;要用进化的观点去观察生物各类群的特征;要在个体—细胞—分子的水平上去观察生物个体;要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水平上观察生物界。
4)观察要有记录。教师要教会学生对观察现象和结果做认真的记录,并要对这些现象和结果,对观察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和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三、通过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在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中,通过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进行杂交实验、组织培养、生态调查等,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观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大自然,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课外活动和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