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魏雅华

来源 :房地产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xiao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雅华,一个并不陌生的名字。关注房地产界的人都知道,2006年,魏雅华在地产界绝对称对得上是一个焦点人物。那么,焦点之外,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本刊记者对他进行了一次特殊的采访——电话采访。
  
  说到魏雅华,一时之间还真找不到具体的词儿来评价他。他涉足到很多学科,科幻、纯文学、经济学、美术学、心理学、法学,而且在这些跨度很大的学术领域,都卓有建树。
  说他是用笔工作的,没错儿。可他充满激情雄辩的口才,也如他手中的笔一样,让人激奋不己。他还常常出现在电视荧屏上,是陕西电视台经济频道和西安电视台新闻频道经济、新闻著名的资深评论员。
  说他擅长形象思维,没错儿。文学家都长于形象思维,可是,他又擅长逻辑思维,不如此,他又如何能成为时政经济评论家?
  他常不常地会弄出点让人意外的动静儿。这不,2006年5月24日,他在新浪开了一个房博客,到年底,他的房博客流览量便超过了60万人次,成为陕西第一博客,位居新浪房博客全国第8;2006年底,他又应邀在搜狐开博,没几个月,他在搜狐的财经博客流览量便超过了40万人次。
  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到底该称之为什么家?
  
  科幻作家魏雅华
  先说科幻作家魏雅华吧。
  年龄大一点的人说,魏雅华是个科幻作家。没错儿,魏雅华的确是个科幻作家,而且是中国科幻界屈指可数的大科幻作家,中国科幻界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他发表于《北京文学》(1981年1月)的科幻小说《温柔之乡的梦》,曾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争相转载,闹得中国文坛一时洛阳纸贵,成为中国科幻界最负盛名的、家喻户晓的传世之作。魏雅华就是以此种一夜蹿红的方式横空出世的。
  魏雅华的《温柔之乡的梦》获该年度《北京文学奖》,并被列入中国最佳科幻小说经典之作,在美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及地区,以多种文字版本出版,蜚声海内外。接着,出手不凡的魏雅华以科幻小说《女娲之石》,荣获南京《青春文学奖》;以科幻小说《远方来客》,荣获《中国科幻小说首届银河奖》;以科幻小说《天火》,荣获《中国科幻小说二届银河奖》。
  在改革开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初的中国科幻文艺复兴时期,魏雅华与郑文光、叶永烈、童恩正,成为那个时代风云会际的四大标志性人物。同时,魏雅华也处在了风口浪尖上,成为中国最有争议的科幻作家。他的作品科幻小说《神奇的瞳孔》、《我决定与机器人妻子离婚》,都曾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引起过轩然大波,他的名字和作品,一次又一次赫然地出现在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记录文坛风暴的《作品与争鸣》杂志上。
  作家魏雅华
  
  八十年代上半叶,魏雅华进入了纯文学水域,作了纯文学作家。是什么原因让他放弃了如日中天的科幻世界进入到“白茫茫”一片的纯文学?说到这个转变,魏雅华至今感叹颇深。
  1982年自“清除精神污染”之后,中国的科幻小说遭受重创,一厥不振。首先是当时中国科普作协发难,将科幻小说视为异己,从科普杂志和科普出版中扫地出门,使中国的科幻小说失去了一大半发表阵地。而魏雅华又属敏感人物,形势迫使他和一大批科幻作家,包括叶永烈在内,纷纷改弦另嫁。魏雅华作了纯文学作家,而叶永烈成了传记文学、实录文学作家。童恩正原本便是四川大学历史和考古学教授,后移居美国,客死异乡。而在文革中死里逃生的郑文光,却没能逃脱1982年的倒春寒,由于情绪激动突发脑溢血而瘫痪在床,失去了工作能力。那一时期的中国科幻主将们纷纷出走,至此中国科幻史出现了很长一段断代空白,即使到二十多年后的2007年,中国科幻也没能再现1980年的繁荣。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中国主流文学也对科幻小说视为异己,怀有一种歧视和偏见,认为科幻小说不是主流文学,这一点明显地表现在文学作品每年一度全国性的评奖中。在1981年的全国短篇小说评奖中,魏雅华的科幻小说《温柔之乡的梦》和叶永烈的科幻小说《腐蚀》,均得票靠前,可在发布前夜,却将25篇获奖作品压缩至20篇,科幻小说全部砍去。这件事对魏雅华影响颇大,他决心进入纯文学,与纯文学作家们争一高下。
  
  作为纯文学作家,魏雅华斩获无数。十几年来,他的作品飞遍了全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所有的著名文学期刊都有他的作品,而且屡获大奖。
  十年时间,魏雅华著有长篇小说《美眸》三部曲:《猫眼》,《媚眼》,《白眼》;《红叶》三部曲:《落红》,《落枫》,《落尘》;长篇小说《裸城》、《饥饿》、《黑妹》、《丽影》等十多部长篇小说;长篇纪实文学《病态人格忧思录》。并获“北京文学奖”、“青春文学奖”、“中国海洋文学奖”、“中国通俗文学冰熊奖”、“西安文学奖”等十七项各种文学大奖。
  1994年,魏雅华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经济学家、时政经济评论家魏雅华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魏雅华又从文学领域转入经济领域,这次航道的改变,仍然是因为河流的改变。那个时期,中国文学盛极而衰,中国的文学期刊发行量急剧跌落,文学期刊经营困难,大面积亏损。改革开放之初的文学轰动效应,一篇短篇小说就能让一个名不经传的作者一夜成名己成为历史。人们对政治的热情,对政治的狂热,已转移到了更多的对经济复兴的热情和关注。魏雅华对自己的目标,也及时地予以调整。他的目光开始从文学期刊转向经济时政期刊,从文学期刊转向报纸,文章转向金融、外贸、教育、法制、税务、证券、保险、财经、房产,几乎所有重要的经济时政话题,他都有所涉猎。
  在这一领域,他的代表作是每年一届的《中国十大暴利行业》,该文在《共鸣》杂志(2003年1月)发出第一版后,已四年推出五版,每一版的出版都引起举国关注,其影响力如石破天惊。《中国十大暴利行业》在每一届“人大”和“政协”两会上,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们均作出了强烈反应,它的影响力遍及中国的官方、民间、学者专家。《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排行榜》还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关注,在美国、欧盟、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经济学界,成为分析和观察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窗口和重要资料。
  另外,魏雅华还创设了“房地产痛苦指数”,这是一把解剖中国房地产锋利无比的手术刀。这就难怪魏雅华的文章《北京的“住房痛苦指数”最高》,在2006年10月31日《中国青年报》发出之后,反应会如此强烈,全国各大门户网站及主流媒体们争相转载,跟帖如雨。对此,网易还专门就此进行了网上调查,调查显示:80%的人肯定了这一比较方式和计算结果,有12%的人认为,他自己所在的城市“住房痛苦指数”高于北京的“住房痛苦指数”,2%的人认为,俄罗斯的“住房痛苦指数”更高。
  2006年11月3日《人民日报.市场报》接着发表了魏雅华的《中国的“住房痛苦指数”最高》,并在此文的《附录》中链接了“住房痛苦指数”的计算方法。12月6日的《中国经济时报》上发表了魏雅华的《比较:伦敦北京的“住房痛苦指数” 》。
  人们对“住房痛苦指数”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疑问多多。于是,应民情和舆情的需要,魏雅华的《“住房痛苦指数”之国际版》、《全国直辖市及省会城市“住房痛苦指数”一览表》都相继在房地产刊物上发表。由于它的计算方法非常简单并容易掌握,易于被公众所接受,所以它很快便成为公众手中一把用来解剖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锋利无比的手术刀。
  不要简单地把魏雅华认作唱衰中国房地产的歌者,魏雅华所主张的,仅仅是希望中国房地产的房价体系,建立在中国老百姓所能支持的基础上,实现中国房地产的良性发展,使人人有其屋,安居而乐业。也只有如此,只有中国房地产成为真正的大众消费,中国房地产也才真正的强大起来。
  
  画家魏雅华
  
  不要以为魏雅华只会文学和经济,其实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画家,看过他的画的人,无不对他的画赞不绝口。
  魏雅华曾与大画家石鲁交往甚密,并师从石鲁,他画中的花鸟、人物、山水无一不深得其妙。魏雅华还曾在美国、加拿大成功地举办过个人画展。
  
  魏雅华作客风凰卫视
  
  2006年12月12日,魏雅华接受凤凰卫视的邀请,来到了凤凰卫视的演播厅。同时在贵宾室里的,还有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易宪容,接着到来的是号称中国合作建房第一人的于凌罡,和房地产代理贾卧龙。最后一个到来的,是中国房地产大佬标志性人物任志强。
  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中国房地产五剑客在此冤家路窄,还没开坛,两大阵容便己形势分明,剑拔弩张。易宪容、于凌罡、魏雅华自成一军,组成了进攻的一方。而任志强和贾卧龙也自成一军,组成了防守的一方。
  矛锐还是盾坚?论战还未开场,便己悬念丛生。
  “不要以为三对二不公平,不要以为三对二是以多打少,不要以为三对二会导致话语权的不公平。在这样的辩论会上,话语权并不取决于人数的多少,而取决于发言时间的分配。不与任志强面对面,你不会知道任志强有多霸道。”那天的光景似乎还在魏雅华的眼前,面对记者的的疑惑,魏雅华很认真地说:“在激辩中,任志强完全不守规矩,不但不容对手从容地讲完自己的观点,甚至不容对手完整地讲完一句话。膀大腰圆最重磅级的任志强,连牌大如此的胡一虎维持秩序,都不放在眼里,一次又一次地吵闹作青红皂白一锅煮,只差没打起来,使辩论多次无法正常进行。幸亏观众席上还坐着60名男女生,否则真不知110、120会不会拉着警笛飞驰而来,也不知当场会不会抬下去几个。”
  末了,魏雅华笑着说,我作电视屈指一算,快十年了,作过嘉宾,还作过嘉宾主持,可谓身经百战,但从未见过如此场面,今天也算见了世面,开了眼了。也许,这正是《一虎一席谈》的魅力所在,这正是《一虎一席谈》火爆荧屏的原因所在。
  采访结束了,扣上电话的刹那,一个词儿在脑海成形——大家魏雅华,这个称呼对于魏雅华来说,似乎并不为过。那么,你们认为呢?!
其他文献
深圳购房团四面出击,攻城略地,引起了中国地产界的震动。有的网友发文痛骂,有的市民惊呼“狼来了”,有些地方政府也是持拒绝的态度。  难道深圳购房团真是深圳版的“温州炒房团”?  他们带来的到底是灾难还是机遇?  ……  其实深圳购房团引起的轰动就像鲶鱼效应,激励社会上各种“沙丁鱼”活跃起来,积极寻找新的出路。  那么深圳购房团的机会在哪里?该怎样把握呢?     1、深圳购房团的特点  A、橘生淮南
期刊
春节期间,我对北京2006年房价按不同价位分区间与2005年的进行了比较,分析的结果没有公开地挂在博客上。原因有二:其一,我只做了不同价位的分析,而没有时间对北京市不同区域及每套房子总价进行分析,而这两部分的分析我认为也是很重要的。“一年之计在于春”,因为最近一直忙着公司的业务,没能抽出时间来做这方面的工作,总觉得是缺憾。其二,房价是当下社会最敏感的话题,关注的人很多,又正赶上国家两会,不想在这期
期刊
《物业管理员培训手册》  ISBN:7—801—93361—3  作者:后东升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开本装帧:小16开、简装  页数:290页  定价:28元    内容简介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物业管理已成为城市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或部分,并且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为使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充实自我练好“内功”,提高素养,以便从容面对竞争,迎接挑战,同时
期刊
2007年3月23日下午15时,由中国国际房地产研究院、《房地产纵横》杂志社主办的“中国国际房地产研究院广告推广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深圳创意文化园普语堂隆重召开。  “广告推广专家委员会”是中国国际房地产研究院继已先后成立的“景观设计专家委员会”、“策划代理专家委员会”、“影视动画专家委员会”之后的第四个专家委员会。    参加大会的专家、嘉宾有:  深圳市马一丁广告有限公司总策划马一丁,深圳
期刊
目前,深圳地产界最惹人瞩目的就是深圳购房团。他们用深圳的速度和效益不断地开进其他城市,就像一次规模宏大的进军:惠州、东莞、广州、长沙、武汉、成都、贵阳、重庆……这些城市的地产城门被深圳人用资金的“重磅炮弹”一一轰开。  1、深圳人的视界:一小时到两小时        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及交通状况的改善,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同时也影响着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置业观念的转变。如今,房地产的地域性特
期刊
2007年3月10日,中国国际房地产研究院景观设计专家委员会的委员们,共同参观了深圳华侨城创意园,随后齐聚普语堂茶舍,开了一个茶话会,在热烈的气氛中交流了参观的心得,并对当前房地产景观的整个行业发展状态及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交换了意见。  会中大家谈到,近年来,我们的城市景观已有了很大的改变,如上海、北京、深圳等。但对环境景观的重视才刚刚开始,其存在的问题很多。  第一、从设计本身来看,我国的
期刊
去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房价却依然保持攀升态势,原因何在?日前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在于地方政府陷入靠土地生财吃饭的怪圈,“政府不断提高地价,等于变相持续驱动房价。”    房价与地价究竟谁抬高了谁  政府提高地价,就等于变相驱动房价,政府也就缺乏了足够的控制房价的底气。表面上看,房价与地价究竟谁抬高了谁,好像是一段纠缠不清的“公案”──作为高房价的
期刊
奥一网讯“房价像股价一样,难以预测,预测房价涨跌很困难。”在昨日深圳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首场记者招待会上,针对本报记者提出买房时机的相关问题,深圳市国土房产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黄珽如此回答。他表示,政府有责任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高收入家庭买豪宅由市场决定,到2010年深圳将保证本市常住户口的人士拥有或租住一套住房。  不评论张广宁观点  在昨日记者招待会上,南方都市报记者提出:此前广州市市长
期刊
“专注,并不等同于品质的全部意义,但对每个模型创作都持之以恒的专注投入,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十五年的时间就只做一件事,这样的专注,必然是品质模型创造者……”  这样的话语并非信手拈来的文字组合,而是承载了赛野品牌15年发展历程的艰辛与光荣,是品牌文化积淀后的写照。我们深知品质的重要性,是客户的需求,也是市场的需求!  2006年,赛野荣获“中国模型行业最具影响力第一品牌”、“中国模型行业十大影
期刊
初春三月,正是生机萌动。  无论有多少个政策文件出台,房地产行业都要发展前行——业内分工越来越细,开发商越来越成为一个资源整合型的企业,而更专业化,更完美地帮助开发商完成某一局部任务,已成为地产服务商必修的功课。  如何练好内功,成为一流的专业服务商,让一流的开发商发现并选择自己,是众多专业服务公司的愿望,而找到一家优秀的专业服务公司与自己携手,也正是开发企业的心事,解决他们相互寻找的问题,正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