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走近科学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u203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6月20日,随着神十航天员首次太空授课的成功举行,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探寻科学奥秘的热潮。如何让学生能用科学的方法和理性态度去认识世界,进而改变生活,以推动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的共同和谐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话题。
  一、以生为本,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科学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自己的观察、质疑、假设、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成长,教师做的是激励、引导、列计划。每一堂课,教师都应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进取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与学习环境良性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宽松就是对学生的坐的姿势、思维的方式没有统一要求,在学习中容许同学犯错误,鼓励反思,为学生建立宽松的学习氛围,扫除一切妨碍学生真实学习活动的障碍物。和谐就是承认学生间差异的合理性,不抛弃、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帮助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在求同存异的氛围下鼓励每个学生实现个人的最好发展。以科学家的故事引导学生积极进取,让他们知道:进取就是努力做事,永不放弃,这样,人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如在教授“早”一课时,我指导学生根据书上介绍的三味书屋,要求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画一个三味书屋的平面示意图,由于画平面示意图五年级学生还没有接触到,所以在教师指导后依旧有同学画得不够标准,这时教师不应横加指责,不以“成败论英雄”,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找出问题的症结,在小组中,在教师适时辅导下解决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健康成长。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由此可见,缺乏情感、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便如死水一潭、了无生气,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的关键是创设优美的情境。未知的世界是最需要孩子们那份对科学的热情的,因此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地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创设情境以燃起乐趣的焰火,从而得到探索永无止境的快乐和最惬意的满足。例如,“雾凇”一课,描述雾凇是美丽的天下奇观,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启发学生以获得感性和理性认识上的飞跃。课文中言及这样的美景形成的原因:“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通过播放雾凇奇观的景象的录像,使学生在欣赏之余能概括总结出雾凇形成的科学原因,同时教师不时地给学生提出问题,以期望最终能够在查阅相关的资料和通过认真地阅读课文后,能有所感悟,从中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尤其是那份源源不尽的探索的喜悦,了解了知识,懂得了科学的神奇和奥妙,创设仅仅是引导他们对科学的钟爱,而激发才最终能让学生走上一条探索的科学道路。
  三、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知识
  据不完全统计,在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科技知识的课文约50篇,占整套教材课文总数的1/6。这些课文主要是介绍自然、地理、历史、生物、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还要向学生传授关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这是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任务,也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优势所在。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有一单元专讲科学知识,如《神奇的克隆》《火星———太阳的孪生兄弟》等,语文教师就应抓住教材,向课外拓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从而对科学产生兴趣,就是在讲其他内容时教师也应有意识地进行科学知识的渗透实践。如在学习课文《望月》时,文中外甥幻想的内容:“月亮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当引导学生读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课外查找有关月相的资料,并告诉老师文中所说“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分别指自然现象中的哪个月相?为此我在同学们查找资料后,组织了一次交流讨论会,经过讨论学生们对月相很是感兴趣,有的还进行了模拟实验。在活动中同学们不仅找到了我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而且知道了有关月相的科学知识:新月、娥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等。
  四、“授之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是每个教师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教育思想的体现。反思我们过去多年的教学,确实没有足够认识到这一点,总以为把课文讲好,把作业改完,把成绩提高上去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即使是近年来,课程改革要求重视对课外阅读能力的考察,我们确实是在注意对学生做题技巧的指导,对作文技巧的训练,但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如何学习才能收获更多。
  很多课文内容的叙述和积极动人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提问、分类、假设、思考、发现、表达的示范空间,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快捷地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促进他们更准确、更透彻地去理解科学知识,对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掌握简约的如抽象、概括、归纳、比较、对比、分类等思维的方式就显得十分必要。在语文课文的教学引导中,应该通过对字、词、句、篇的分析。体会文中画龙点睛之笔,把握好过渡句的纽带作用。句和句之间、段和段之间都会有一种紧密的关系,让学生独立地梳理每一个知识点,懂得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分类等方法,从而理清条理。
  五、提升思想,培养实事求是、自强不息的科学精神
  热爱科学,追求科学,就必须献身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是从事科学活动的灵魂,是最高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客观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是至关重要的,这甚至对他们的人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应结合课文中涉及到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来进行教学,如苏教版第九册课文《诺贝尔》,主要讲述诺贝尔不顾生命危险发明炸药的过程,及其无私奉献的精神,伟大的科学献身精神应该是人们所敬仰的,通过学习让学生受到感染、启发,得到了教育,既净化了灵魂,也将有利于铸造他们顽强奋斗、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生活意志。
  让孩子走近科学,让其拥有宝贵的科学精神,其实就是培养下一代的创造力,就是奠基一个民族的未来。愿教师都做科学教育的普及者、促进者。
其他文献
以这句口号为座右铭,洛伦兹·比林格接任维纳博艮集团墙材产品分部(包括Poroton黏土砌块、Kamtec烟囱系统、Terca黏土饰面砖和Penter黏土铺路砖)常务董事及产品经理.他向记
金钨杂多酸-罗丹明B缔合显色反应的研究李祟宁,李祖碧,杜超(云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昆明,650091)徐其亨(云南大学化学系,昆明,650091)三苯甲烷染料-卤金酸或氯化亚锡络阴离子离子缔合物[1,2],灵敏度高,但稳定性
通化理论计算对比分析了湿坯体静停的必要性,成型后的湿坯静停一段时间,让其在进入人工干燥室前先脱除一部分水分,再用窑尾余热干燥,既能满足坯体人工干燥的要求,又节能减排
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出台了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相关政策文件,整体发展态势已经形成.
本文主要就1985年以来,罗丹明类碱性染料在光度分析中的应用状况作一综述。附有参考文献112篇。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的确,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语言材料,一点一滴积累有价值的东西,最终就变成他们自己的文化积淀。许多名人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时,无不提到得益于课外阅读。  于是,我结合学校贯彻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结合本班的实际,以“书香伴我行,尽享读书乐”为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引领孩子探究作品中蕴藏着的灵性和思想,感受充满魅
噻唑偶氮试剂是光度测定金属离子的一类重要显色剂〔1〕,但它们多数水溶性较差,影响应用。我们合成了水溶性较好的新噻唑偶氮试剂2-(2-苯并噻唑偶氮)-5-磺丙氨基苯酚(BTASPAP),并用于铁(Ⅱ,Ⅲ)的测定〔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人口的大量流动,全国大部分乡镇学校的生源在逐年减少,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村小、教学点的生源急剧下滑。就拿我县来说,全
暗示教学法首创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并且在欧美以及日本等广泛流传。暗示教学法是指通过暗示,也就是建立在无意识心理上的倾向,激发个人的潜力并不断地创造学习动机,提高想象力、记忆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这种教学方法也充分地应用在我国高中美术教学中,这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  一、暗示教学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愉
分析了影响隧道窑高产的决定因素:窑炉的长度和断面宽度、窑炉构造、窑内气流流动规范与否、砖坯码垛形态、内燃掺配比例、窑内风量等等,指出了相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