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来源 :民风(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J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意境是没有渗透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而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画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关键词:诗歌;意象;意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154-02
  我在这里特别地就教学中如何识别诗歌中的意象与形象、意象与意境等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以帮助学生识别意象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 诗歌意象举例解读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子曰:圣人立象从尽意。”谓圣人作八卦是为了完满的传达神明的意思,八卦是可见的形象,通过这些可见的形象来理解神明的教诲,体验万物的情状。真正从创作意义上阐释意象的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意。”诗歌中的意象是指诗中具有一定意义的具体形象,是诗人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塑造的艺术形象。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诗正是通过明月这个意象,从时间的接近来打破空间的距离。把鄜州与长安两地的人,事,景交织在一起.,抒发了作者的兴亡离乱之感。
  诗歌的欣赏过程,是一种审美的心理过程,也是意象的再创造过程。欣赏者通过体验诗中意象的内在意蕴,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通过联想和想象融汇创造出与诗歌中本身意象相契合,但又带有新特点的意象形态。这种产生在欣赏者头脑中的新的意象不同于诗歌所提供的具体意象。它就像朦胧的幻象一样,仿佛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具体可感的。这种新的意象可称之为审美意象。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可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审美意象来。正如罗丹在谈到人体美时说:“人体,由于它的力,或者由于它的美,可以唤起种种不同的意象。有时像一朵花:体态的婀娜仿佛花茎,乳房和面容的微笑,发丝的辉煌宛如花萼的吐放;有时像柔软的常春藤;有时像劲健摇摆的小树。”意象的再创造过程,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魏晋时期玄学家王弼在阐述这种审美过程时,提出“得意而忘象”的观点,在其著作《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审美的心理活动与“得意忘象”“得鱼忘筌”有相似之处。欣赏者所感到的信息常常会超出审美对象所规定的范围,诗歌产生的效果有时甚至是诗人所始料未及的。在诗歌欣赏中,欣赏者不应受诗歌本身和诗人创作意图的限制,可以尽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补充、完满在意象上得到的审美信息。
  诗歌中的意象有时是单个的,有时是多个意象的叠加。如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一诗中,诗人把分散的四种景物,运用意象叠加有机地调和起来,从而使人想象出一幅美丽的春天图画。又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没有一个动词,也没有一个联系词。第一句三个意象的叠加呈现萧瑟的景致,第二句三个意象的叠加呈现幽僻的环境;第三句三个意象的叠加显现凄凉的旅途;景中隐约现出人物,整个一副凄清、萧瑟、充满离愁的画面。
  诗人所创造的一系列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历代传承不绝,用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如芳草斜阳、梧桐秋雨、断鸿声里、烟波江上等特定的特点、时间、景物等,已成为表达凝聚着我国民族文化心理活动结构中,最基本因素的深沉的离愁别绪的典型意象群,特别是唐诗宋词所创造的辉煌的意象体系,已成为后世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
  二 诗歌“意象”与“意境”的区别与联系
  我们评论诗歌时,经常会运用“意象”与”意境”这两个文学理论词汇。然而有些读者或作者,对这两个词汇的概念并不是太清楚,有时甚至混为一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如上所谈的诗例。
  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西方国家文学理论中没有“意境”之说。但是西方国家的小说散文中有意境的创造。比如《简爱》中,对桑菲尔德庄园的环境氛围的营造,就是一种意境。
  “境”或“境界”,原指修行者领悟佛法所能达到的境地,语出佛经,为南朝诗学借用。如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评诗,有“境玄思澹”之语,可见意境说初见端倪。
  王昌龄的《诗格》首创了“意境”一词。到了唐代,皎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说”,即由境而来,由思而来。司空图《诗品》提出“境生于象外”之说。劉禹锡发展了“境生于象外”之说。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中提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说,对意境理论的形成多有探讨。
  到了清末,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集其大成。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当代文艺理论家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
  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
  这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
  再次,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
  总之,“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它们有其相通、相似的一面,但又有属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和审美特征。
其他文献
ZigBee一词源自蜜蜂群在发现花粉位置时,通过跳ZigZag形舞蹈来告知同伴,达到交换信息的目的.可以说是一种小动物的“无线”沟通.人们借此(ZigBee)称呼一种专注于低功耗、低成
校园网络在高校教学、科研、实验、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广泛的作用,校园网络的安全问题日显突出.目前很多高校已经重视校园网络安全问题.维护校园网络安全环境,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2013年,一首歌唱遍大街小巷,也让湖南卫视的亲子户外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家喻户晓。《爸爸去哪儿》第一次把“爸爸”这一角色作为亲子教育的主角展现在众人眼前,让观众亲眼目睹当妈妈缺席时,爸爸是如何与孩子朝夕相处,共渡难关的。  随着这档节目的成功,《爸爸回来了》接踵而至,登陆浙江卫视。《爸爸回来了》以明星爸爸与孩子的相处为主线,在妻子不在家的48小时里,由常年在外的爸爸单独照顾孩子,如实呈现爸爸与孩
我国目前对著作权限制的方式是规则主义,它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通过对世界上著作权限制方式的对比,采用规则主义和要素主义综合的方式无疑是一种相对更优的方式.对著作权加以
“如果你是烟民,又经常咳嗽咯痰,那可要当心了!最好赶紧到正规医院测测肺功能,因为这很可能是慢阻肺的表现!”医学专家提醒人们,慢阻肺具有严重致残、致死性,至少应像重视冠
经济漫画廊 Economic Comics Gallery
期刊
我国西部地区深居内陆,远离太平洋市场和我国的经济中心,周边国家均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客观上造成了西部经济发展的困难.随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西部
经济问题与能源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各国都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我们国家虽然能源丰富,但因人口数量的基数庞大,已然已经成为一个人均资源相对较少,而且伴
在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公务人员肩负重任,他们既是党中央方针政策的传达者、执行者,也是社情民意的反映者,上传下达,承担着桥梁
2014年3月5日上午八点,我打开手机QQ,发现一条“陌生人”的留言:“张老师,你好!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我有一位女同学有轻生的念头,而且已经尝试喝过洁厕灵,但由于不好喝放弃了……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