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83-01
接受了十几年的语文学习,对学生来讲,最头疼的是作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也是作文教学。如何解决初中学生作文的“无米下锅”的问题,人们普遍强调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仅在于观察和积累,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思考和感受。
一、怎样理解观察与感受
“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如果学生头脑中缺乏这种“反映”机制,不具备“反映”能力,那再多的客观事物也只是过眼烟云。常见一些青年教师,春天领学生去踏青,秋天引学生去秋游,参观名胜古迹,但写作结果却难尽人意。写进文章的春华秋实只是一堆僵死的似曾相识的基础,缺乏内在的神韵,师生为之索然。因此,要解决好学生习作“无米下锅”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哪里有“米”,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把“米”拿来,为我所用。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对生活作平面的、静止的观察和积累,还应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分析探索周围的事物,深入地思考事物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敏锐地捕捉事物的本质特征,并能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体会,彼此啟发,相互诱导,触类旁通,使之升华为写作的动机和表现的内容。这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所要达到的目的。
思考与感受离不开观察,而观察也必须依赖感受体味才能发挥出效应。只有将人的主观感受融入观察并产生了某种共振之后,学生才能进入“绿叶急低知鸟立,草萍微动觉鱼行”的艺术境界。在写作与生活之间观察是桥梁,而感受和体味则是这桥梁的基石。若仅仅满足于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观察,只不过是徒有其名,充其量也只是走马观花或盲人摸象。观察不只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对生活深刻分析,真切感受,准确判断的写作修养。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感受认识能力
1.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感觉生活的重要性
文章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写好文章首先要解决的是由物到意的认识矛盾,其次是由意到文的表达矛盾。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就是解决由物到意的认识矛盾。纵观古今文坛,古代挥斥风月也好,与花鸟共忧乐也好,在不在风月花鸟有情缘,皆因个人感受不同而为之。同是“东临碣石”,曹操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毛泽东则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时代不同,感受不同,诗的内涵也就不同。为了让学生真正领会这一点,本着“课外走路,课内搭桥”的原则,我们充分利用教材点拨:夏衍创作《包身工》前为何要反复到纱厂去调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何会如此令人陶醉?是因为他们有对社会生活的亲身感受和深刻体味,有个人情感与客观景物的程序交融。这正是一切艺术创作的生命之源,可以这样说,没有作者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就没有写作的成功!
2.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情人”
做生活的“有情人”,就是要求学生能热情地关切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作出分析思考,及时地表达记录下来。何敏同学自卑而又敏感,她的好友热切地希望她振作起来,在她的八方本上写下了这样的几句话“自卑,是人生骨骼的腐蚀剂。有了它你会永远直不起自己的腰。自信和自强是人生的风帆,它会带你达到成功的彼岸。”真情所到,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就由被动、消极的“接受”,变为主动、积极的“参与”了。只要热爱生活,就一定能体会到生活的温馨,摘取甜美的果实。
3.教会学生感受体味生活
学生开始捕捉生活现象,总带有很大的盲目、随意和猎奇,对那些似小实大、似浅实深、似偶然实必然的写作材料一般不易发现,不能有时捕捉到那些蕴含于生活表象之中的写作信息,这都依赖于教师进行科学的引导,教给他们“开山取宝”的本领。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地从下列几个环节抓起,取得显著的成效。
第一、透过现象,由表及里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使学生真正感受生活,首先必须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中国有句古话:“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是什么也得不到的。一个普通数字“8”,在社会上突然走红,公司开业选“8”的日子,含有“8”的电话号码、汽车牌照竞相高价争购。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引导学生评价,使他们认识到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思想行为,要想“发”,当脚踏实地地去工作,仅有美好的愿望是“发”不起来的。
第二、辨析事物,去伪存真
生活纷繁复杂,学生阅历有限,因此我们常告诫学生:“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只有通过辨析,才能识其真伪明其利害。
第三、启动联想,由此及彼
镜子是学生很熟悉的东西,我曾以此为话题组织学生积极思考,广泛联想,大家很快想到了“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作品是生活的镜子”,思维敏捷的同学还想到了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古训。客观世界是一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复杂交织的图画,要认识这幅画,就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对画面的组成由此及彼地思考感受,使其具有“一叶知秋”的能力。
第四、定点观察,多维感受
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感受,反复体味,如以“太阳”为内容,我先后组织学生写过“旭日东升”、“雨后日出”、“夕阳西下”等系列习作。
第五、强化感受,展示自我
为克服学生的“猎奇”心理,引导他们感受“平谈”孕育的生活美,我曾组织学生以“自我”为线,进行强化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一些回忆系列短文,会带给学生一份“众里寻他千百度,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与自信。
生活是创作的沃土,观察是撒向这沃土的雨露,而对生活的深切感受才是写作的种子。离开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真实感受生活将沦为荒原。《文心》有言:“世间的事物原都是现成的、平凡的、旧有的,所谓新鲜的意味,完全要作者去发现。”当学生学会了感受生活,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他们也就具备了“开山取宝”的能力,“有米下锅”就不在话下了。
接受了十几年的语文学习,对学生来讲,最头疼的是作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也是作文教学。如何解决初中学生作文的“无米下锅”的问题,人们普遍强调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仅在于观察和积累,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思考和感受。
一、怎样理解观察与感受
“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如果学生头脑中缺乏这种“反映”机制,不具备“反映”能力,那再多的客观事物也只是过眼烟云。常见一些青年教师,春天领学生去踏青,秋天引学生去秋游,参观名胜古迹,但写作结果却难尽人意。写进文章的春华秋实只是一堆僵死的似曾相识的基础,缺乏内在的神韵,师生为之索然。因此,要解决好学生习作“无米下锅”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哪里有“米”,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把“米”拿来,为我所用。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对生活作平面的、静止的观察和积累,还应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分析探索周围的事物,深入地思考事物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敏锐地捕捉事物的本质特征,并能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体会,彼此啟发,相互诱导,触类旁通,使之升华为写作的动机和表现的内容。这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所要达到的目的。
思考与感受离不开观察,而观察也必须依赖感受体味才能发挥出效应。只有将人的主观感受融入观察并产生了某种共振之后,学生才能进入“绿叶急低知鸟立,草萍微动觉鱼行”的艺术境界。在写作与生活之间观察是桥梁,而感受和体味则是这桥梁的基石。若仅仅满足于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观察,只不过是徒有其名,充其量也只是走马观花或盲人摸象。观察不只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对生活深刻分析,真切感受,准确判断的写作修养。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感受认识能力
1.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感觉生活的重要性
文章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写好文章首先要解决的是由物到意的认识矛盾,其次是由意到文的表达矛盾。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就是解决由物到意的认识矛盾。纵观古今文坛,古代挥斥风月也好,与花鸟共忧乐也好,在不在风月花鸟有情缘,皆因个人感受不同而为之。同是“东临碣石”,曹操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毛泽东则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时代不同,感受不同,诗的内涵也就不同。为了让学生真正领会这一点,本着“课外走路,课内搭桥”的原则,我们充分利用教材点拨:夏衍创作《包身工》前为何要反复到纱厂去调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何会如此令人陶醉?是因为他们有对社会生活的亲身感受和深刻体味,有个人情感与客观景物的程序交融。这正是一切艺术创作的生命之源,可以这样说,没有作者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就没有写作的成功!
2.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情人”
做生活的“有情人”,就是要求学生能热情地关切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作出分析思考,及时地表达记录下来。何敏同学自卑而又敏感,她的好友热切地希望她振作起来,在她的八方本上写下了这样的几句话“自卑,是人生骨骼的腐蚀剂。有了它你会永远直不起自己的腰。自信和自强是人生的风帆,它会带你达到成功的彼岸。”真情所到,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就由被动、消极的“接受”,变为主动、积极的“参与”了。只要热爱生活,就一定能体会到生活的温馨,摘取甜美的果实。
3.教会学生感受体味生活
学生开始捕捉生活现象,总带有很大的盲目、随意和猎奇,对那些似小实大、似浅实深、似偶然实必然的写作材料一般不易发现,不能有时捕捉到那些蕴含于生活表象之中的写作信息,这都依赖于教师进行科学的引导,教给他们“开山取宝”的本领。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地从下列几个环节抓起,取得显著的成效。
第一、透过现象,由表及里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使学生真正感受生活,首先必须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中国有句古话:“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是什么也得不到的。一个普通数字“8”,在社会上突然走红,公司开业选“8”的日子,含有“8”的电话号码、汽车牌照竞相高价争购。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引导学生评价,使他们认识到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思想行为,要想“发”,当脚踏实地地去工作,仅有美好的愿望是“发”不起来的。
第二、辨析事物,去伪存真
生活纷繁复杂,学生阅历有限,因此我们常告诫学生:“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只有通过辨析,才能识其真伪明其利害。
第三、启动联想,由此及彼
镜子是学生很熟悉的东西,我曾以此为话题组织学生积极思考,广泛联想,大家很快想到了“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作品是生活的镜子”,思维敏捷的同学还想到了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古训。客观世界是一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复杂交织的图画,要认识这幅画,就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对画面的组成由此及彼地思考感受,使其具有“一叶知秋”的能力。
第四、定点观察,多维感受
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感受,反复体味,如以“太阳”为内容,我先后组织学生写过“旭日东升”、“雨后日出”、“夕阳西下”等系列习作。
第五、强化感受,展示自我
为克服学生的“猎奇”心理,引导他们感受“平谈”孕育的生活美,我曾组织学生以“自我”为线,进行强化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一些回忆系列短文,会带给学生一份“众里寻他千百度,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与自信。
生活是创作的沃土,观察是撒向这沃土的雨露,而对生活的深切感受才是写作的种子。离开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真实感受生活将沦为荒原。《文心》有言:“世间的事物原都是现成的、平凡的、旧有的,所谓新鲜的意味,完全要作者去发现。”当学生学会了感受生活,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他们也就具备了“开山取宝”的能力,“有米下锅”就不在话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