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涌动大河满

来源 :吉林农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antianjin99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木繁盛的五月,一路向汪清行进,透过车窗,一栋栋新房干净整洁,一条条道路宽阔平坦,一个个扶贫产业项目深深地扎根在青山绿水环抱中的汪清大地上。
  老少边穷、吉林省首批国家级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革命老区、吉林省深度贫困县……从1994年开始,汪清县就被贴上了“贫困”的标签。如何彻底地撕掉标签,摘掉贫困帽?
  “小河涌动大河满,首先要让老百姓富起来。”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汪清县全县干部群众迅速行动,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发展产业项目、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红色旅游……一系列的扶贫措施化作一股股强大动能,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在汪清大地上徐徐展开,宏伟的小康梦正逐步变为现实。
  产业造血——激活脱贫新动能
  沐浴在阳光下,淋着山泉水,一个个黑木耳从菌包中露出了头。别小瞧这一个个黑木耳,它是汪清县首要扶贫主导产业。
  汪清县是全国闻名的“黑木耳大县”,自20世纪70年代初,汪清县即已开始黑木耳段木栽培,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农民创收的一个重点项目,1979年曾被国务院授予“木耳千担县”的称号。2014年,汪清县获批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赢得了国内外市场的认可。
  目前,汪清县已形成了由菌包生产、木耳加工、菌包回收的全闭合产业链,生产范围覆盖全县。全县近4万农户从事木耳相关产业,黑木耳栽培总量达到6.5亿袋,产量4.7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直接带动9000余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时值初夏,汪清县百草沟镇牡丹池村。暖阳拨开晨雾,洒满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庄,一块块瓦蓝的光伏板显露出来,汇聚成了蓝色的“海洋”。
  100兆瓦光伏扶贫项目是全省单体最大的百兆光伏扶贫发电项目,也是汪清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最大的产业扶贫项目,从2017年4月开工建设,仅用时5个多月就实现并网发电,项目年可收益扶贫资金1200万元,持续享受20年,带动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增收650元。
  今年,汪清县继续扩大产业规模,续建了30兆瓦集中式光伏扶贫发电站项目,并逐步推进光伏产业与农业、旅游业融合,通过“光伏+”的形式与其他产业发生良性互动,扩大项目收益。
  汪清县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2017年累计谋划实施产业项目197个,年扶贫收益2800万元,在现行标准下可带动全部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500元。
  乡村振兴——催开脱贫致富花
  走进汪清县东光镇明月沟村,憨态可掬的熊猫模型趴坐在道路两旁、婀娜多姿的朝鲜族民俗歌舞跃然墙上、以假乱真的手工仿花装点着整个村庄……
  为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美化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便成了汪清县打好脱贫攻坚“漂亮仗”的重中之重。2017年,汪清县累计实施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296个,新建农村公路101公里,贫困户危房改造和安全饮水任务全部完成。
  汪清县共有200个行政村,朝鲜族文化、山水风光、特色农业、抗日记忆、古遗迹遗址等资源一应俱全,形成了以朝鲜族特色为核心、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绿色生态休闲的地域特色。
  根据不同村屯的历史文化、产业特色、自然禀赋,以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为主要任务,汪清县正在打造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点、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的特色乡村,促使汪清县的村庄发展更具特色、更有活力、更加生态。
  “自2010年起,明月沟村的村民新建房屋和修缮房屋都要保证朝鲜族建筑特色,青瓦白墙,瓦顶坡面略有曲线,檐头四角和屋脊两端向上翘起,瓦当和脊头加简单花饰。”汪清县东光镇宣传委员王安告诉记者,为发展乡村旅游,明月沟村坚持打造特色民俗乡村。2016年,村里还修建了200平方米具有朝鲜族特色的“民俗体验馆”,通过合作社发包形式,每年为村集体增收4万元。
  生态旅游——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乡村旅游是汪清县众多旅游资源的一个分支。寻觅深处,众多支流、小河、湖泊遍布村村屯屯;稻田、玉米田等成片分布,一望无际;色彩鲜艳的野花、野草、红松漫山遍野。
  一条沟壑就是一个景点,每座山都饱含着历史沧桑,一座座烈士碑诉说着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汪清旅游资源丰富,既有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冰雪风韵等显性资源,也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隐性资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在汪清县有着充分的体现。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9.8%,是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和“省级生态县”。
  近年来,汪清县将以“生态、民俗、冰雪、红色”四大优势为抓手,重点在创新旅游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上下功夫,全面提升汪清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坚持打好生态牌,念好山水经,把自然、生态、民俗等多种优势资源整合,突出满天星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地位,统筹推进兰家大峡谷、四方山、石佛洞等景区规划建设,把汪清打造成为集自然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依托汪清红色资源,充分发挥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红日村党员教育基地载体作用,深入挖掘红色旅游题材,培育设计红色旅游线路,讲好红色故事,唱响红色主旋律,力争使汪清成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农业观光游方面,以满台山城遗址、光伏生态农业产业园为两极,贯穿新田村、棉田村民俗文化园,窟窿山,百草沟特色小镇的特色旅游线路规划建设,全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
  规划未来——脱贫攻坚激战正酣
  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在这场“战役”中,为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汪清县作为深度贫困县付出了诸多努力。
  翻开“战报”,2016年,汪清县实现脱贫4680人,2017年脱贫5129人,目前还有贫困人口5376户8809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9.0%,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摆脱贫困,共赴小康,这是汪清县百姓最朴素的愿望,也是汪清县委、县政府的使命任务,更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战至高潮,如何在打赢的基礎上再打好,实现从富民到强县。2017年,汪清县组织编制了《汪清县脱贫攻坚综合发展规划(2018-2020)》。
  12万余字的规划明确了三年脱贫攻坚背景下,县域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医疗、生态环境、村屯整治、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及空间组织与时序安排。规划强调黑木耳、光伏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壮大,发掘“绿色、红色、特色”旅游产业的未来潜力,重视县域开发空间格局的重塑和体制机制创新。
  决胜脱贫攻坚,激战正酣。行走在汪清大地,曾经的穷乡僻壤展新颜,贫困家庭的欢声笑语萦绕在耳边,富民、强县的美好蓝图已愈发清晰。在迈向全面小康的伟大征途上,汪清县各族群众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正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续写波澜壮阔的辉煌篇章。 (来源:吉林日报)
其他文献
榆树市大坡镇西许村曾是有名的“牛粪村”,因为村里养牛户多,产生的粪污无处排放,都堆在村头巷尾,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蝇虫乱飞。7月11日,走进西许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村道两旁绿树成荫,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全然不见“牛粪”踪影。   短短半年多,“牛粪村”变干净了。秘密是村里多了6个“发酵池”。每个发酵池长约50米、宽3米,旁边“堆沤发酵池”几个大字非常醒目。时值盛夏,虽然池里已经装有畜禽粪
期刊
长白山下,汪清河畔。小城汪清不大,名气不小,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盛产木耳。   小城的故事、名气、传奇都因这朵小小的“黑牡丹”声名远播。   2018年,汪清县近4万人从事木耳采摘等相关产业,占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的52.6%。黑木耳专业镇达到5个、种植村121个,百万袋以上村65个,栽培总量达到6.5亿袋,产量3.5万吨,产值34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黑木耳原产地,黑木耳已经发展成为“多镇一品”
期刊
乡村振兴,振的是心,兴的是业。抚松县仙人桥镇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从产业规划设计、基础设施投入、综合配套功能、净畅绿亮管理等方面入手,全面升级配套设施,提升旅游功能和承载能力,全力打造产业集聚、生活舒适、环境美好的长白山特色温泉小镇。   聚才引智,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仙人桥镇坚持把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通盘谋划,以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目标,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秉承“走出去,请进来
期刊
“农田栽参新品种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被评为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人参主要有害生物安全防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人参安全优质生产农药减施综合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项目夺得农业部、中国农学会设立的“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张张奖状、证书,映射出集安人参研究所不忘初心,牢记职责,造福农民,服务企业的闪光足迹,更彰显了他们为振兴人参产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集安人参研究
期刊
特点  拍卖成交率较低,玉米市场稳中略显偏弱运行  走势   7月,市场供应宽松,玉米市场稳中略显弱势运行。贸易商出货进度减缓,加工企业收购价格相对稳定,港口和销区略显弱势,拍卖成交率持续降低,但拍卖底价限制市场下行空间,预计短期内玉米价格主流稳定,局部可能略有小幅调整。   一、国内玉米市场供需情况   7月,临储拍卖成交率继续下降,国内玉米市场稳中略显偏弱。   从现货情况看,东北玉米市场看跌
期刊
日前,伴着清风鸟鸣,笔者来到梨树县榆树台镇张家街村,一路走来,道路平坦宽阔,路旁干净整洁,村民们自豪地讲述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张家街村于去年实现整村脱贫,为更好地落实“一户一策”政策,积极发展庭院经济,今年3月份,驻村工作队经过实地走访,發现十社王凤文家和二社董君家两户脱贫户由于身体原因仍存在一些生活压力。为防止他们返贫,驻村工作队帮助他们发展庭院养殖,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按照“一户一策”,王凤
期刊
5月的梨树大地,春草吐绿,生机勃勃。眼下正是梨树抢墒播种的黄金期,行驶在公路干线,行走在田间地头,在这片广袤而肥沃的黑土地上,一幅幅壮美的农耕画卷徐徐展开。  备足农资 抢先抓早“闹春耕”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春耕生产,农资供应是关键。据初步统计,梨树县种子需求总量为9000吨,其中玉米用种8200吨,化肥需求总量为26万吨,农药需求总量为1500吨,农膜需求总量为2000吨。种子、化肥
期刊
特点  国储玉米大量集中拍卖,玉米市场弱势小幅反弹  走势  5月,玉米价格有所好转,但整体交易仍显冷清。基层余粮见底,春耕期间农户惜售略推动玉米价格上涨,但国储拍卖一直维持高位,预计新粮价格将以稳为主,伴随拍卖将出现窄幅调整。  一、国内玉米市场供需情况  从现货市场情况看,5月国内玉米价格整体稳定,局部小幅波动。东北地区基层余粮基本见底,部分贸易商和经纪人有少量囤货意愿,玉米价格总体稳定并伴有
期刊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方略,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民生工程来抓,一股股精准扶贫的内生力在包保帮扶的大安市丰收镇新乐村涌动激荡。  “造血”扶贫强“脉搏”  变“五指张开”为“攥指成拳”,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白城医高专与大安市政府、大安市法院、大安市丰收镇共同采取“开发式、造血式”扶贫方式,投资206万元建
期刊
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如何在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赢得主动权?作为吉林省西部的内陆偏远县份,如何克服交通地域等劣势,谋全局抓主线,变“输血”为“造血”,彰显“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调好“元气”,方能激发内生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镇赉县以“扶贫攻坚”为切入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在广袤的田野上,展开了一系列值得借鉴的探索与尝试。  直面短板:“小”处着眼,“大”处谋划,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破解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