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采用头部降温法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干预效果

来源 :药物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n805162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头部降温法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0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给予患者常规脑出血治疗同时,观察组患者采用头置冰帽措施,密切关注患者血肿体积、水肿体积以及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变化。结果:入组后7天两组患者血肿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天时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分别为(12.54±1.23)ml、(18.47±1.1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7天后,两组患者神經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14天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头置冰帽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预后质量,减轻出血部位水肿,有效促进患者血肿周围水肿早日消退,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神经的缺损功能。
  关键词:头置冰帽;高血压性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045-01
  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H)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50~60岁的老年人,但在年轻的高血压病人也可发病。在临床医学中,HIH病病症最为常见且病症较为危急,具有较高致死率及致残率,对患者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临床不断探索研究其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头置冰帽在有效改善患者血肿周围缺血以及水肿症状起着重要作用,不断应用到临床治疗中。笔者选择2013年1 月~2014年1月106例HIH患者,对比头部降温法在治疗HIH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6例HIH患者,将其按照住院尾号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35~80岁,平均57.5岁;脑出血量8~35 ml,平均(18.28±5.19)ml。观察组男23例,女30例;年龄43~77岁,平均60岁;脑出血量8~35 ml,平均(17.13±5.68)ml。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颅脑CT检查后,患者病症被确诊。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症、出血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脱水、降低颅压,控制患者血压以及预防应激性溃疡和维持患者电解质平衡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头枕冰帽,头盔内温度保持在4℃,患者头皮温度保持在亚低温水平,32~35℃之间,整体疗程为 5~7 天。
  1.3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8.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入组后7天两组患者血肿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14 天时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分别为(10.54±1.23 )ml、(14.47±1.1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入组7天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14天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疾病分析
  3.1 症状体征: 出血前多无预兆,50%的病人出现头痛并很剧烈,常见呕吐、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临床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基底节、丘脑与内囊出血引起轻偏瘫是常见的早期症状;约10%的病例出现痫性发作,常为局灶性;重症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
  3.2 疾病病因: 血压增高是其根本原因,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病。高血压病患者因情绪激动、过度脑力与体力劳动或其它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导致已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
  3.3 临床症状:临床特点为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并且多伴有躁动、嗜睡或昏迷。血肿对侧出现偏瘫、瞳孔的变化,早期两侧瞳孔缩小,当血肿扩大,脑水肿加重,遂出现颅内压增高,引起血肿侧瞳孔散大等脑疝危象,出现呼吸障碍,脉搏减慢,血压升高。随后即转为中枢性衰竭。
  3.4 病理生理: 长期高血压可促使深穿支动脉血管壁结构变化,发生微小动脉瘤。目前普遍认为,微小动脉瘤或小阻力动脉脂质透明样变性节段破裂是脑出血的原因。
  3.5 诊断检查: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以及严重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等,常高度提示脑出血可能,CT检查可以确诊。
  4 讨论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7 天后两组患者血肿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14 天后两组患者血肿体积出现明显减少趋势,然而比较血肿体积并未出现明显差异,14 天时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分别为(10.54±1.23)ml、(14.47±1.1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入组7 天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14 天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采用头置冰帽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治疗,简易操作,且安全可靠,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高血压脑出血是指因长期的脑动脉硬化和高血压使脑内的小动脉出现病例性变化而导致的出血破裂[1]。在各种非外界损伤所致的脑出血病因中,高血压病因占60%左右,脑出血病症为高血压病症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且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50岁左右的患者,有越来越年轻化趋势,北方发病人群显著多于南方[2]。采用头置冰帽治疗在当前临床医学中属于较为理想的保护措施,与此同时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采用头置冰帽降温治疗能够帮助患者血肿周围以及缺血区脑细胞代谢的有效降低,减少了耗氧量,帮助患者脑细胞的有效恢复,同时减轻患者脑水肿。
  参考文献
  [1]谭子坚.头置冰帽对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的影响
  [2] 肖振军,于 葵.小骨窗开颅与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探索盐酸吡美诺胶囊的含量测定方法。 方法: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采用260nm的波长对盐酸吡美诺胶囊的含量进行测定。 结果: 盐酸吡美诺胶囊浓度的线性范围为3.0~36μg·mL-1(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58%(RSD=0.41%)。 结论: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盐酸吡美诺胶囊的含量进行测定,具有科学简便、精准可靠的特点,可行性较大,值得在盐酸吡美诺胶囊的生产中推广
本文阐述了开关电器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定义、特点等,重点介绍智能化电器技术当前研究工作的热点和它成功应用的实例,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展望一下开关电器智能化技术的未来发展
日前,在2012变压器国际能效论坛上,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景晓波表示,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步摆脱经济发展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投入的过度依赖,转方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