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骢回国寻根记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江南名城无锡郊外的惠山上,宋代著名词人、文学家秦观的墓园早就修葺一新,松竹环绕、花草点缀,成为太湖畔惠山风景区一处人文景点。秦观墓曾长期湮没无闻,它被发现是在24年前。1982年深秋的一天下午,著名的美籍华裔记者秦家骢和他的姐姐秦家英在惠山山麓丛林中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他们的远祖秦观的墓。
  秦观,字少游, 号淮海居士,生于宋皇祐元年(1049年),卒于宋元符三年(1100年)。他是江苏高邮人,博雅脱俗,文才过人,风流潇洒,诗、词、文、赋自具特色,颇受欧阳修、苏轼等人推崇。民间很早就有多种关于秦观的传说和轶闻,如《苏小妹三难新郎》等,多以风流才子的形象出现,脍炙人口,甚至有“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之说。其实,秦观风流而不浮荡,为官也廉洁 正派。他得罪人多,于宦途不得意,两次落第,中进士也迟,且屡遭朝廷贬斥。他在晚年被贬往广西北流瘴疠之地,受尽艰难, 52岁那年死于广西藤县。他的灵柩几经辗转,归葬于江南太湖畔的惠山,而不是高邮家乡,这构成了一个千古之谜,至今仍存有多种说法。比较有说服力的一种说法是秦观归葬惠山与他生前与少女朝华的一段情恋有关。秦观的侍女朝华,姓边氏,汴京(今河南开封市)人,生于贫民之家,美慧清纯,略识些字,与秦观朝夕相处,日久生情,遂被秦观纳为侍妾。受词人的熏陶,朝华渐渐能为诗吟词。秦观很喜欢她,曾为诗曰:“天风吹月入阑干,乌鹊无声子夜闲。织女明星来枕上,了知身不在人间”,足见爱恋之深。秦观曾携朝华登上惠山(当时名龛山),观赏湖山胜景,吟诗填词,抒发胸臆。秦观表示:死后当葬于此山。
  
  二
  
  秦家骢1940年出生于香港,60年代中期,开始担任《纽约时报》政治记者。1976年,秦家骢到香港为亚洲《华尔街日报》工作。1979年,《华尔街日报》总社派他到北京任特派记者,他遂与许多亲友取得了联系,也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历史资料,还有幸获得一份珍贵的秦氏族谱。那上面刊登了他父辈上溯33代祖先的名字、世系,才知道是宋代秦观的后裔。从那时起,他就萌生出一个强烈的念头:下决心找到先祖秦观的墓地。在他为《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改革消息的同时,他也汲汲于发掘家族的历史,风尘仆仆地奔走于秦氏家族千年来散居的无锡、高邮、泰州、镇江、南京、上海、扬州、桂林等地,跑历史档案馆、文史办,寻访秦姓老人。在寻访调查中,秦家骢发现上海、无锡、南京三地的秦观后裔相对较多。如上海就有900余人,无锡的秦观后裔约有300多人,而在南京出现更有趣的一个现象:南京地区的秦姓居民近2000人中,源出高邮秦观直系、支系的后裔不足300人,更多的秦姓人来自清代乾隆年间名臣秦大士家族。这一支秦姓与秦观家族并无较近的渊源,族谱也不同。秦桧后人则多改姓徐、吴等姓,否认是秦桧后裔,或称弄不清楚,含混其词。
  经过不懈的努力,秦家骢和姐姐终于在无锡惠山南麓找到了秦观的墓,他激动万分,长跪不起,流泪不止,自感多年夙愿终得实现,衷心地感谢江苏省政府、无锡市政府和民众们的全力协助。回到美国后,富有家族荣誉感的秦家骢即着手于《秦氏千载史》的写作,并将他回祖国寻找秦观墓的曲折经过先写成一篇声情并茂的报道,被《华尔街日报》破例以头版头条刊出,备受关注,在华人中反响尤为强烈,秦家骢自己也成了美国的新闻人物。
  
  三
  
  1984年,秦家骢用英文写成了30余万字的《秦氏千载史》在美国纽约出版,受到各界的广泛注意,好评如潮,被认为是展示了“中国家族骄傲”的著作,不仅可以与美国黑人作家海利的《根》相媲美,而且比它“更生动,更富于历史的绵远的内涵”。无锡市政府在1986年完成了秦观墓园的修复工作。同年秋天,国内外学者百余人齐集高邮,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秦观学术讨论会,秦家骢也应邀参加了这次盛会。他的著作《秦氏千载史》在会上也受到了好评,这令他深感欣慰。秦观是秦氏家族的光荣与骄傲,而且是永远属于中华民族的!
其他文献
今年初,“小猪”终于在三星杯决赛中拱翻“石佛”,大快人心。国内各媒体在报道这次历史性胜利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大谈罗洗河的惊人智商:164。不知道李昌镐的智商是多少,但智商不高的我起码懂得,智商再高也未必赢棋。不过164这个数字,倒让我想起了一个人,智商也达到如此恐怖的高度,不是爱因斯坦不是莫扎特,而是一个女人:西尔薇亚·克里斯陶,影迷们更喜欢叫她“艾曼纽”。  Emmanuelle(艾曼纽),正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