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211-1)的产生及鉴定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8056168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SP2/O骨髓瘤细胞融合,得到抗T淋巴细胞的单克隆抗体(McAb)。此抗体为IgG2a亚类,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它与外周血、脾脏、扁桃腺中T细胞及20~30%胸腺细胞反应,而不与红细胞、血小板、外周血B细胞,及其它胎儿组织细胞反应。

初步观察表明McAb211-1对外周血淋巴细胞有促有丝分裂原作用并能识别T细胞表面分子量为21KD的抗原。因此,可以认为McAb211-1是类OKT3样抗体。

其他文献
山西省自1981年开始发现有流行性出血热(EHF)流行,其主要传染源是褐家鼠。我们曾于1983年由疫区的褐家鼠分离出EHF病毒,进-步又用Vero-E6细胞从患者血液标本中分离出6株性状彼此一致的EHF病毒。鉴于文献中尚未见有由家鼠型EHF患者分离病毒成功的报导,现报告如下:
1983年9、10月间在黑龙江省农村从事捕鱼的农民中间爆发一起流行性出血热(EHF)。为查明疫区的动物贮存宿主,以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AT)在一只黑线仓鼠(编号T-17)的肺、肝、脾、肾内均查到EHF病毒抗原。进一步用Vero E6细胞从T-17的肺,肝组织分离到T-17A和T-17B两株分离物,根据以IFAT检查感染细胞的特征、能通过0.22μ滤膜和特异性鉴定结果,认为2株分离物是EHF病毒。
用登革4型和3型病毒共4株,经脑内或腹腔注射树鼩,除一株毒力弱的地鼠肾细胞适应株(Ban 18 HK68)未致感染外,其余3株使14只树鼩于第3~10日发生病毒血症。分离病毒、电镜检查及抗体均阳性,但未见病理改变及体温升高现象。
应用植物血凝素介导、125I释放的细胞毒试验法,测定了小牛胸腺肽部分纯化制品(TP)对小鼠杀伤T细胞(CTL)的作用。TP作用于培养全过程时,对考的松耐受胸腺细胞及脾细胞受ConA刺激的CTL应答,有双相效应,高浓度(100µg/ml)抑制及低浓度(1.0µg/ml)促进CTL的产生。TP有增强CTL细胞的平均杀伤能力。对ConA诱导及经含IL-2培基筛选培养的母细胞型脾脏T细胞,TP不显示作用。
期刊
本文用两个不同的方法测定了小鼠IgE抗体在血循环中的半衰期。一个方法是根据IgE的生物学活性用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法测定的;另一方法是通过测定125I-标记IgE的放射性来实现的。为此目的,将CB6F1小鼠多克隆抗卵清蛋白或单克隆抗-NP IgE抗体被动输入正常CB6F1小鼠体内。从PCA资料计算的结果表明,这两个IgE抗体的清除曲线在注射24小时以后是呈线形的。而由放射性试验所画出的清除曲
由PHA-TPA刺激的人扁桃腺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用硫酸铵盐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色素吸附层析-高效液相层析法提纯人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用小鼠IL-2依赖细胞株MTH 41.16根据3H-胸腺嘧啶掺入量测定活性。提纯19508倍,纯度回收16%。纯化IL-2经SDS-PAGE分析,出现两条区带,分子量分别为13,000和14,000。
期刊
本文研究了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的诱导。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在体外还是在体内,肿瘤相关性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ren,TAA)均可代替瘤细胞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和诱导特异性的细胞毒活性。在一定范围内,细胞增殖和杀伤活性的提高依赖TAA浓度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剂量。TAA免疫或注射IL-2可延长带瘤小鼠的存活时间;二者结合效果更明显,平均可延长一倍。本结果说明,在肿瘤的早
本文报告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对猪和人E受体进行比较研究的一些结果。以荧光标记的羊抗猪E受体IgG进行直接荧光染色实验表明,猪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阳性率为49±5%,分离其T淋巴细胞后,阳性率上升至84±5%,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阳性率为54±10%,与玫瑰花形成实验结果相一致,从分子水平上证明E受体是猪和人T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为猪、人E受体具有同一性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此外,经45℃加热脱E受体后的猪外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