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作业整合:为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时间与空间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tim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元作业整合是指以结构化形态构建作业体系,呈现具有整体性的单元作业.它可以破解当前作业内容割裂、作业形式单一的困局.进行单元作业整合设计时,教师需要从点状、割裂的课时作业视角转向整体单元视角,以统整理念整合设计.单元作业整合有利于加强知识勾连、加强内容整合、控制作业数量、提升作业品质.它能让学生在每一次作业中都有所收获.
其他文献
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以一道龟兔赛跑题为例,通过对题目由表象到本质的层层剥离,启发和引领小学生逐步深化对数学问题解决的认识和理解,发展解题思维,努力实现解题境界由低级到高级的四重体验.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出现只关注“围成”或“围不成”的外在形式,陷入重形式记忆、弃本质理解的怪圈.研究团队尝试发挥审辩式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突破原有思维定式进行教学.形成的新设计基于前置性学情诊断,通过“曝光”学生的认知差异和分歧,聚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数学本质.教学中还应重视三边关系结论的理性分析,构建递进式的学习阶梯,渗透确定三角形的充分且必要条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习得,而且要关注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育.模型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学生经历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可以深度理解数学知识,发展和提高思维能力.以“归一问题、归总问题”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建构指向图式表征的图式模型、指向思维表达的思维模型和指向知识建构的知识模型,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问题本质的理解,进而感悟模型思想,提升数学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近年来小学数学拓展课学习材料的开发逐渐成为一线教师的关切点之一.教师在研发拓展课学习材料时需避免目标不清、难度太大、负担加重等问题.基于“IPS+”教材二次开发理念的拓展学材研发方式,可以成为一线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研发时可借鉴的一般流程和具体实施路径.
聚焦问题解决过程,引导学生采用“四自评价”的学习方式,明白所要解决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反思解决问题的结果,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
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课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等作用.在一年级综合实践课《摆一摆,想一想》的教学中,教师以“神奇的珠子”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逐步内化有序思想;借助问题引领,深入理解数概念;凸显变化沟通,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分数是小学阶段数认识教学中的难点.现行教材对分数的定义比较突出分数“率”的意义,较为忽视分数“量”的意义.通过对不同教材分数知识的分析、比较,结合现有研究成果,认为有必要适当强化并提前介入“量”分数的教学.通过教学实践,采用单位长度对分数进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出无量纲的分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分数也可以像自然数一样数出来,使“数”的教学具有一致性与整体性.
“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学校为提升课后服务质量,通过充分了解家长需求、多维打造学生成长空间、强化课程供给的保障等措施,规划实施了“1+X+Y”课后服务课程.该课程体系通过整合各类课程资源,结合实践优化课程内容,切实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空间,更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全纳管理是在全纳教育理念基础上提出的管理理念.学校以此理念为基础,通过赋能,保障团队前行;通过触点,提升团队凝聚力;通过驱动,促使团队积极进取,由此打造具有共同愿景的,上下同心的教育集体,激活教师团队的核心发展力.
数学学习的过程可以看作新旧知识进行关联,形成新结构的过程.以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百分数(一)”单元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操作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关联能力:重视题意理解,为自主关联打下基础;重视方法渗透,为自主关联找到工具;重视难点分散,为自主关联铺平道路;重视自主学习,为自主关联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