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和平解放中的杨叔明与罗广文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1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川西和平解放作过贡献的杨叔明、罗广文这一对连襟兄弟,他们的妻子都是清末曾任云南腾冲知府的浙江杭县人叶筱庵的女儿。杨叔明毕业于四川国学院(四川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曾任成都联中语文教师,重庆女师教员、校长,四川法政、美术专科学院教授,西康建省委员会秘书长,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委员,青年党中央常务委员等职,一生都在为争取民主奔走。先是1936年春夏,蒋介石为了拉拢刘文辉以牵制刘湘,任刘文辉为西康省建省委员会委员长。刘为防蒋过分插手西康事务,遂邀其持反蒋立场的师弟杨叔明(刘、杨均是理学家曾学传的弟子)担任建省委员会的秘书长。建省工作完成后,国民党在西康基层大量建立组织,发展势力。刘感到他的统治地位受到威胁,遂于1940年夏嘱杨秘密去昆明联络云南省主席龙云共谋自保,并进而联络四川的实力派邓锡侯、潘文华,组成川滇康联合反蒋自保阵线。此举为尔后的彭县起义班子提供了组织基础。1941年6月,蒋在重庆召开川康首脑会议,刘文辉邀杨同行,并嘱杨在其开会期间秘密往见周恩来(周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八路军驻重庆的代表),聆听他对时局的看法和今后联系的途径。
  此后,杨叔明参加了民盟及1946年旧政协,在会上作了关于“加强地方自治”的发言。会后,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加剧,杨叔明作为第三方面代表参加调解工作。国共谈判破裂后,杨被青年党指派参加所谓“联合政府”,任行政院政务委员。任期中,他发现“励志社”(专门招待美军的特殊机构)的经费太大,竟至超一个部。杨书生意气未脱,执意要加以审核和削减,引起国民党委员的极大不满,最终国、青两党暗中勾结,将杨排挤出行政院。经此变故,杨对两党改革自强的期望最终破灭,遂辞去在青年党的职务,于1948年初回川致力于争取民主的工作。
  杨路过重庆时,老友吕超(重庆知名民主人士、国民党资深党员)向他多方面介绍了当前的形势,认为共产党必胜。这时,杨的襟弟罗广文正奉蒋介石之命,布防川东北、綦江、涪陵、达县一带,抵御解放军入川。罗广文,四川忠县(今属重庆)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由中校炮兵营长经团、师、军长累升至兵团司令。他率领的部队是国民党军的一支精锐部队,曾在抗日战争中立过战功。吕超趁罗在川东布防之际,嘱杨前往川东动员罗起义。罗对杨说:行格势禁,不愿深谈。杨只好回蓉。临别,吕又嘱杨,回成都后协助熊克武工作,建立民主的新中国。(熊是川军的老前辈,与中共领导人有密切关系,是当时重要的民主人士。)杨回蓉后首先参加协助川康渝民意代表联谊会(简称“民联会”)的成立,选熊克武为会长,杨也被派担任政治应变组长。因当时四川省主席王陵基气焰嚣张,故“民联会”当时的工作是“倒王反蒋”。杨叔明、李蜀华等人先后去重庆、广州,向张群、李宗仁、阎锡山以至蒋介石本人请求撤换王陵基,终因蒋的坚持未能成功;于是他俩再以“劳军”的名义去汉中婉拒胡宗南部队入川;同时又组织川康渝自卫会以防王的袭击。
  川康渝自卫会的出现,使王陵基气急败坏。他公开宣称自卫会是“维持会”,用扼制自卫会经费的办法限制其发展。“民联会”只好另择途径来配合解放。1949年11月中旬,杨叔明去找罗广文的父亲罗宇涵老人动员其子起义。这时,老人正为他两个儿子的处境焦头烂额:大儿罗广文是国民党军的嫡系,正穷途末路困守川东北;小儿罗广斌则是共产党员,被关押在重庆白公馆狱中。老人向杨说:“我们是至亲,一定要救他们两兄弟啊!你设法把广斌救出来,我再去劝广文起义。”12月初,四川形势已甚为紧张,大陆即将全面解放。青年党中央见大势已去,公开加紧逃离。青年党派人给杨送去机票,敦促他飞往台湾。其时,杨的友人邓启等也给他准备了机票,但杨却借老母有病而拒绝离渝赴台。回到成都后,杨继续为“民联会”工作。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蒋飞来成都,布置以胡宗南、罗广文部及其他兵团为中坚,要求川康军政配合反共大会战,宣布由张群统一指挥,违者以军法论处。此后张群提出要刘文辉、邓锡侯和胡合署办公,并要把他们的家眷送去台湾。名为“解除后顾之忧”。此时,刘、邓等正处于进退两难的时刻,中共中央电示川西地下党负责人王少春转告刘,起义时机已至,并要求坚守西昌,防胡宗南外逃。这时蒋又命令刘、邓等去北较场开会。刘、邓知情况紧急,于当天下午4时带着警卫连进驻彭县。12月9日,由刘、邓、潘(文华)联名发出和平解放成都(川西)的起义通电。
  刘、邓、潘虽脱离了蒋的羁绊,但川西会战的危机却未完全解除。蒋的部署虽不足以阻挡解放大军的挺进,但倘若战争爆发,则对川西的破坏是难以设想的。为此,起义工作组要杨以个人的特殊身份再次动员罗广文起义。杨因有川东之行的经历和罗宇涵老人尚无确定的答复而缺少信心,于是先写了一封信约罗见面,由邓派专人送往。罗电话约12月23日在郫县两路口见面。届期,杨与邓的次子亚民同往,见面寒暄后为了保密,就坐在田坎上相谈。杨、邓再次向罗分析了形势和利害。罗一边听,一边簌簌泪下,最后下定决心举行起义。次日上午,罗广文果同其副参谋长贾应华来到龙兴寺,刘、邓等人和中共起义地下工作组向他表达了热烈欢迎,当即由杨起草发出起义通电。罗的起义彻底打乱了蒋介石川西会战的部署,使蒋竭力抵抗解放大军、阻碍解放川西的企图完全落空。
  杨正苞: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
  钟梅:成都日报社编辑、记者
其他文献
为了让初学者识字书写方便,推广简化字,确实带来了很多便利。但随着文化程度提高,阅读范围扩及古代,那时字未简化,涉及繁体,还得多加解释。《新华字典》就特地注明:“用作姓的馀和用作地名‘扶馀’的‘馀’不简作‘余’。”某些文学作品中有关文字技巧的那些字如果简单地一律改作简体,那就会丧失许多逸趣(繁体字或异体字带来的逸趣)。我以为在书写已经掌握的简化字的基础上,还是应该认得一些繁体字和异体字;而且某些书籍
期刊
我10岁开始学画,以后读成都南虹艺专。60多年来,我始终在书画圈里行走,了解一些西蜀画坛遗事;现趁精力尚佳,把所见所闻笔录下来,也许对当今书画家和后之学者有所启发。    一、德艺超凡张大千    1943年,名重一时的大千先生由敦煌返蓉,在成都复兴街举办“张大千敦煌壁画展览”。张群、谢无量、沈尹默、刘开渠、蒙文通、吴作人等名士撰文予以高度评价。张群称“牺牲一切,奋斗艰难,此种勇往迈进精神,实堪敬
期刊
在过去的男权社会里,“女人是祸水”似乎是一个千古未易的公论,直令男子们(主要是那些当权者们)伤心透顶而又退避三舍的了。《韩非子·十过》里第六过就指出:“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为什么这样讲呢?韩非子是这样解释的:  什么是耽于女乐?过去,西戎王派由余去秦国聘问,秦穆公询问他说:“我曾经听说过治国的道理但没有亲眼见过,很愿意听到古代贤明的君主治国得失常常是因为什么?”由余回答说:“臣下曾
期刊
皖南事变后的1942年3月,原本脆弱的国共合作出现了危机,国共两党政治纷争变得日益尖锐,大有剑拔弩张之势。就在此时,歌颂国民党军队特工锄奸抗日的《野玫瑰》继昆明、贵阳演出之后,又在重庆隆重上演。演出火爆,上座率不错。作为“战国策派”的陈铨,在剧中强调的民族意识、国家民族高于一切的思想,客观上与国民党政府提倡的“民族文学”文艺政策不谋而合,被其视为至宝,予以嘉奖、宣传和推广。而部分左翼人士(非中共高
期刊
清人梁章钜的《楹联丛话》(以及其后编辑的“续话、三话和四话”)如今已经成为楹联研究的十分重要的参考书,甚至可以称为指导书籍。其中许多楹联文本和楹联史料以及楹联评论都给楹联家们提供了比较可靠的资料,不可或缺,理应细读。但它毕竟是清代的个人著述,难免有局限性。如果不加识别地照抄,势必不能充分发挥其参考指导书的作用,而且会以讹传讹,形成误导。笔者近年来几度翻阅中华书局1987年第1版白化文、李如鸾点校本
期刊
民间吹打乐,顾名思义,就是民间乐手用民族吹奏、打击乐器演奏的乐曲。有时一些吹打乐也加入了民间弓弦乐器和民间歌手的演唱,但还是统称为吹打乐。  巴渝民间吹打乐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丰富多样。对它们予以一定的了解和研究,对我们的音乐创作,特别是对我们当代、现代的民族器乐曲、民族管弦乐的创作,在音乐语言、结构形式、题材内容上都会带来有益的启示。    一、民间吹打乐的形式和内容    巴渝地区,无论近郊还是
期刊
《伍瘦梅书画集》(伍端主编,四川美术出版社,2000)精选伍老创作的诗书画精品,美不胜收,值得细读。  瘦梅老师自幼精习岐黄,苦学文史经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即以集诗、书、画、医于一体而闻名国内艺术界。张大千先生参观他的书画展,与他交往,切磋诗画,称赞他“书画双强,文章畅达雄健,气质蕴于笔墨之中,真如士大夫中人也,岂可仅以医艺言之?”  笔者私淑伍老,有幸得聆教诲,虽仅短暂侍教,已自受益良多。这次
期刊
屹立于锦江南岸的望江楼(崇丽阁)、濯锦楼建成于光绪十四年(1888),至今已有122年之久;处于薛涛井东侧的吟诗楼、浣笺亭、五云仙馆和清婉室等四座建筑,则先后建成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至今也有112年。它作为中华传统木结构建筑,历经风消雨蚀,百年犹存,确为珍贵。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望江楼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颁发了中国文化遗产标识。从此望江楼与武侯祠、杜甫草堂同为全
期刊
一、清人所记献忠埋银    清夏燮《明通鉴·附编》:顺治元年(1644)八月甲子,张献忠军攻占成都。十一月庚寅,张献忠建大西国,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设丞相、尚书、五军都督府等官。此下记述了张献忠屠杀恶行,接着说:“又用法移锦江,涸而辟之,深数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流,名‘水藏’。曰:‘无为后人有也’。”  这里的文字全抄《明史·流贼传》,事件的时间是模糊的,只说明有埋银这么一回事。  沈
期刊
新近由黄山书社出版的《张大千张善子黄山记游》,是张大千纪念馆原馆长汪毅(现供职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的有关张大千系列的又一部图文并茂的书(程迎峰主编)。  张大千曾4次登临黄山,与其兄张善子于1934年被聘为黄山建设委员会委员,对黄山有深厚感情,更有开发宣传之功。该书钩沉辑佚,以图(若干民国老照片)文方式展示了张氏昆仲鲜为人知的黄山情结和特别贡献,包括张大千1931年在上海出版的《黄山画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