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汉》(第5版)“脱颖而出”条释义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3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汉》(第5版)“脱颖而出”条释义:战国时代,秦兵攻打赵国。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要选二十名文武双全的门客一起去,但缺一人,毛遂自动请求跟着去。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在众人当中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尖儿立刻就会露出来,你来我门下已经三年,没听到过对你的赞扬,你没什么能耐,不去吧!毛遂说,假使我毛遂早能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似的,“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就是说,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的,岂止光露个尖儿!(见于《史记•平原君列传》)后来用“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颖:据旧注,指锥子把儿套的环)[1]
   笔者认为《现代汉语词典》中【颖脱而出】词语条中有三处不妥。
   第一处:故事末括号内如果要标明出处(见于《史记•平原君列传》)的话,故事中 “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与引文的实际有偏差,实际该是“乃颖脱而出”。因为“脱颖而出”不见《史记》等早期文献,考《史记》两种传世最早的版本都作“乃颖脱而出(但“颖”字写作俗字“颕”)”:“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曰:‘臣乃今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颕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清乾隆武英殿本、百衲本景印宋庆元刻本)
   早期文献如《陶渊明集》(宋刻递修本)还有“善属文,颖脱不群”之句。在先秦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或者突出宾语,可以不依靠任何形式而直接将宾语置于动词前头去,形成没有标志的宾语前置句,例如:“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维叶莫莫,是刈是濩。”(《诗经•周南•葛覃》)“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此处“颖脱而出”句式也是为了强调宾语“颖”而置之于动词“脱”之前。所以,《现汉》释义如果标明了出处(见于《史记•平原君列传》),引文该为“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才符合实际。
   第二处:颖,据旧注,指锥子把儿套的环。《现汉》标出“据旧注”的处理虽然稳妥,但据笔者考证,旧注从未有释“脱颖而出”之“颖”为“锥子把儿套的环”。
   “颖”字在《说文解字》训其本义:“禾末也,从禾顷声”。传世文献中,我们可以见到最早对“颖”作注释是郑玄,但不是“脱颖而出”语境下所指的锥之“颖”,而是刀之“颖”:《礼记•少仪》:“刀却刃授颖,削授拊,凡有剌刃者以授人則辟刃。”郑注:“颖,镮也;拊,谓把;辟刃,不以正向人也。”[2]
   传世文献中,目前所能见到最早对“脱颖而出”之“颖”作注的是司马贞,然而司马氏只是援引郑玄的注释: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傳》:“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司马贞索隐:“环,郑玄曰颖也;脱,吐火反。”[3]
  可知司马贞并不辨“锥之颖”和“刀之颖”,直接引郑玄对“刀之颖”的注释来解释此处的“锥之颖”。有清一代,王绍兰、程瑶田、段玉裁、徐灏等小学家曾对“颖”字具体所指作过探讨,但观点为颇杂乱,认为是锥锋、穗苞、刀柄、刀环、锥环等数种,主要原因还是不辨“刀之颖”与“锥之颖”。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语文》也曾刊多篇文章探讨“颖”的具体所指,可所持论据多引清儒成说,也由于条件所限,未能利用考古学上最新发掘出先秦时期刀锥实物图的成果,依然没得到确切解释。就《现汉》中【颖脱而出】条释义而言,我们认为,如在“颖”字具体所指还没有定论的情况下,《现汉》干脆就删去括号内的注释,因为“颖”所指为何物并不影响人们对“脱颖而出”这个成语整体意义的理解,而解释错误或者解释得不符合常理则会影响《现汉》的质量。
  然而《现汉》中引用“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并翻译成现代汉语,这时“颖”字非有确切的解释不可,否则“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没法说通。《现汉》中“就是说,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的,岂止光露个尖儿”的翻译,经不起推敲:第一,如果锥子上部的环也露出来,“颖脱而出”怎么能变换成同义句式“脱颖而出”?“颖脱”句式强调和突出宾语并将宾语置于动词前,实际上还是动宾结构,“颖脱”和“脱颖”都是指锥子挣脱“颖”而从囊中出来,省略了主语“锥子”,而“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是主谓结构,依《现汉》这种解释,不能应对“脱颖”,并使句法结构和实际语义内容相悖。第二,笔者曾全面考察过出土的先秦时期的锥子,没见过上部有套环的锥。据考古实物图(山西侯马市牛村古城南东周遗址出土)得知[4](P8),“颖”当指锥子末端的环柄,并不是贯穿锥身套在末端,而是与锥连体,且锥环的直径远远大于锥子,锥即使全部出来,末端的环也很难出不来,只有锥子脱离环从囊中出来,才符合常理。这样比喻也能体现毛遂锋芒的才气。 因“锥之环”与“刀之环”在外形上有相似之处,故锥末端之环也称“颖”。
  所以,《现汉》中如引用“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并翻译成现代汉语,这样解释会更合理:整个锥身挣脱末端的环柄而从囊中出来,不仅仅露个锥尖而已。
  第三处,“后来用‘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这个成语的比喻释义部分还值得完善,“脱颖而出”不仅是比喻人的才能迅速地、充分地显示出来。在实际语料中也往往用于比喻单位团体、具体事物的优点、优势充分地、迅速地表现出来。例如(来自北大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只摘录代表性的五例):
  ①本斯•里库佩罗10日在北京表示,在新的世界经济版图上,中国正脱颖而出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发动机。(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中国成为经济增长发动机 2004年)
   ②目前,上海有几十家市场调查专业公司在经济大潮中脱颖而出,积极介入经济事务,已成为工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好参谋。
  (报刊精选1994年)
   ③农民起义的浪潮席卷全国,在众多的红巾军中,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脱颖而出,于公元1356年占领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④7个地方政府创新项目从来自全国320多个地、市的245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优胜奖、提名奖和鼓励奖。(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⑤有关人士介绍,经过初步评审,近千项出自中小学生之手的科技成果脱颖而出。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内的专家组将对这些成果进行点评。(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以上五例,使用脱颖而出所比喻的对象分别是中国、市场调查公司、朱元璋率领的起义军、地方政府创新项目、出自中小学生之手的科技成果等,前三项为单位团体,后两项为具体事物。可见,“脱颖而出”最初是用来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后来渐渐也用来比喻单位团体、具体事物的优点和优势迅速、充分地表现出来。
   总之,“脱颖而出”在《现汉》中的解释,后部分建议如下,或许更为合理:“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就是说,整个锥身会挣脱末端的环状柄而从囊中出来,不仅只露锥尖而已。(见于《史记•平原君列传》)后来用“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单位团体和具体事物的优势优点迅速、充分地表现出来。(颖:指锥子末端的环状柄。)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
  [2](清)阮元《仪礼•十三经注疏》卷三十五,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3](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六,清乾隆武英殿本;百衲本景印宋庆元刻本
  [4]陈振中《先秦青铜生产工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通讯地址:361005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