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病毒血凝素蛋白抗原表位的预测与分析

来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iis6s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麻疹病毒(MeV)流行株血凝素蛋白(H)抗原表位上氨基酸(aa)变异对病毒抗原性的可能影响。

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eV H蛋白上B细胞线性表位,设计并合成来源于疫苗株和流行株表位以及同一区域非表位上的多肽对。间接ELISA法检测合成多肽的免疫原性,并制备多肽免疫血清。采用交叉ELISA法分析两条多肽间的抗原性差异,计算抗原比。

结果

合成的多肽均能与MeV免疫血清结合,其中设计在表位区的多肽对CW23/CW22 (273~282 aa)结合能力最强,而非表位区多肽对CW150/CW151 (418~427 aa)结合能力最弱。多肽对中来源不同两条多肽间抗原性差异较大,其中CW23(疫苗株来源)与CW22(流行株来源)间抗原比为16,CW123(疫苗株来源)与CW124(流行株来源)(236~246 aa)间的抗原比为2.877± 0.583。非表位多肽对中,CW125与CW126 (356~364 aa)间抗原比为1.631±0.481,而CW150与CW151间抗原比为10.367±1.617。

结论

麻疹流行株上仍存在保守的抗原表位,但预测的抗原表位及非表位区上的部分aa变异导致疫苗株与流行株间抗原性存在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云南省昆明市静脉注射吸毒人群(IDUs)中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的流行特点。方法2014年4-7月在昆明市连续收集276份IDUs的血浆,其中199份样品为HCV抗体阳性,提取RNA后用巢式PCR对E1E2基因和NS5B基因的部分片段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基因序列测定,所得序列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HCV的分子亚型。结果结合2个基因片段,共有125份样品获得了分型结果,3b为主要的亚型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维吾尔(维)族、哈萨克(哈)族不孕症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鄯善县维族535例、福海县哈族322例已婚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妇科检查,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维族已婚育龄妇女不孕症总现患率为26.5%,哈族为21.7%,两族不孕症总现患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目的了解北京市中学生自我伤害流行特征,探讨自我伤害与自杀相关行为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北京市16所学校初一至高三5 807名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参与调查的中学生35.6%报告发生自我伤害,7.0%经常发生自我伤害行为;女生自我伤害报告率高于男生,初二女生和初三男生是自我伤害发生的高发年级;重点高中、单亲和重组家庭学生是自我伤害的高发人群;自我伤害行为发生越频繁的学生,自杀相关行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培养数量充足、素质较好的养老服务人才是提高我国养老服务水平的重要保证。本文以护理和康复技术专业为例,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双元”培育养老服务人才的具体举措和成效。  关键词:“双元”;培育;养老服务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0C-0062-04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国务院出台的《关
目的描述2006-2012年全国伤害监测工作现状,为监测数据的利用和解释及监测工作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制定的全国伤害监测统一方案,通过回顾性自查收集2006-2012年全国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监测点伤害监测漏报率、错填率、漏录率、错录率、伤害监测产出数量以及2012年伤害监测专职工作人员数、伤害监测配套工作经费数及伤害监测数
目的分析安徽省居民死因,为制定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按安徽省地理特征分片区对2013年安徽省国家疾病监测点(DSPs)常住人口多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3年安徽省及各片区人口均呈老年型,老龄化程度为江淮>皖南>淮北。居民死亡率为627.10/10万。疾病死亡率存在片区、性别、年龄差异。总死亡率及慢性病、伤害死亡率均为淮北>江淮>皖南;感染类疾病死亡率在不同片区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