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扑面而来,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死板的数学的课堂呈现了生机勃勃的一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随着对新课标学习的不断深入,许多老师在实践中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一些误区,这些误区,看似在实践新課程,体现着新理念,然而实际却是与新课程背道而驰。主要有:
【关键词】数学课堂中;几个误区及思考
1 误区之一:教师的头头是道换来学生的一无所有
我们经常听到有些教师这样埋怨学生:“这些题目我在课上讲了那么多遍,你怎么还是做不出来”!其实责任不仅仅在学生身上,教师同样也存在着因素。
反思:我们都知道,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是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而听,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清晰透沏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时先决条件,学生是否听懂了,是学生反馈问题的核心所在。然而,教师讲得清,学生却未必听得懂,老师讲得头头是道,不乏幽默风趣,学生听得天花乱坠,但往往在一片笑声中,却感到什么也没有学到。如果教师只顾自己讲课,不管学生的感受,在教师的眼里学生真的只是一个听众,学生的任务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探索思考的余地,那么教师即使讲得再清楚,学生学到的也只是肤浅的,没有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所以,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握起点,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精心组织语言,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地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并且在课上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让学生去发现,去领悟。同时要及时反馈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加以补充说明,把书本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
2 误区之二:教师的一再埋怨换来学生的我行我素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大概都有一种“毛病”,那就是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首先采取的方式是责怪学生、埋怨学生,很少去了解、研究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更难得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确。难道真的是学生错了吗?
反思:在五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们天天在和不同的学生打着交道。面对着一群群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总是犯难。可以说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犯着同样的错误,让你一刻都得不到安宁。刚开始是苦口婆心的教导,心中充满爱和包容。可是当你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催他们交作业订正作业的时候,他们依然我行我素,此时你不再是和蔼可亲的老师,而是变得凶巴巴的,无法冷静,朝着他们劈头盖脸一顿训斥:“你为什么作业不教,为什么不来订正作业。”不管他们能否接受,短时间内他们会变得服服贴贴。只要你一转身,同样的错误仍会出现。学生在重复他的错误,我在重复我的埋怨。怨学生不听话,不体谅老师,不长出息。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想想: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有多少次想过,他们也许并不有意,而是智力、心理的因素导致了他们的行为;我们有多少次耐心去了解他们犯错误的根源;我们又有多少次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真的没有几次,总是以成人的眼光去审视他们。
学生,他是活生生的人,是人都会犯错误。我们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并且要“以人为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3 误区之三:教师的充分利用换来学生的懵懵懂懂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的教师会认为尽量在40分钟的时间里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但是,提高课堂效率,并不是讲得越多越好,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与否不能只看容量的大小,就像教师给学生一大杯水,学生一口气喝完,可能会太饱;慢慢的喝,不仅可以解渴,而且还可以备用。所以教师不能用自己看待事物的目光去衡量学生。关键应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的效果。
反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给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那就是说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不可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其中蕴涵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大脑机能活动规律,学生注意力不可能维持40分钟,在课堂教学的连续过程中,如果课上教师就是一味地抓灌输,赶时间,还没完成第一个教学环节,就刷刷地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根本没有放手让学生去亲身体验。那么看似教师充分利用了课堂的40分钟,其实学生的学习只是一枝半截。在课堂上,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他们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很难接受和消化教师讲授的知识。设想一下,如果让学生去做,当他做完了并且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纠其错的一面,学生会立刻产生一种悬念,让他感到自己的思维还不全面,他便会快速地投入到深层次的探究之中。这样不仅让学生驾驭了知识,并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所以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解放思想,多给学生一些空间,不要让我们的思想作用于学生的思想,从而束缚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其次要适当调节课堂气氛,过于严肃,让学生坐的笔直,使人感到呆板。过于宽松,又太离谱,恰到好处的课堂气氛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在课堂上不要过分批评学生,更不应该说些有辱学生的话,这就会造成课堂气氛紧张。如“你真笨,你太蠢了,你反映太慢了”等等。而善意的批评,不但可调节课堂气愤,还可起润滑作用,如学生上课睡觉,你叫醒他以后说“又梦见你家人给你做好吃的了,你看,口水都流了一大片”。
第三,适当的等待,能让那些思维较迟钝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动脑筋,得出答案。当然这种等待不是毫无意义的随意守候,而是一种期待与信赖。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动力。当有人站在他背后准备为他喝彩时他一定会把脚步跨的更远因为他期待这掌声。也许这种等待会占用一点课堂时间,但这几秒钟往往会创造出几十分钟创造不出的价值,这几秒钟也许对一个孩子就是一辈子。
总之,我们的教学在不断地反思中进步。如果把一根高而挺的木料做成一个顶梁柱,那是我们的责任。如果又能把一根弯而细的木料加工成一件艺术品,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那是我们的贡献。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年轻的人民教师,我深深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做一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师,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庙港实验小学 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扑面而来,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死板的数学的课堂呈现了生机勃勃的一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随着对新课标学习的不断深入,许多老师在实践中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一些误区,这些误区,看似在实践新課程,体现着新理念,然而实际却是与新课程背道而驰。主要有:
【关键词】数学课堂中;几个误区及思考
1 误区之一:教师的头头是道换来学生的一无所有
我们经常听到有些教师这样埋怨学生:“这些题目我在课上讲了那么多遍,你怎么还是做不出来”!其实责任不仅仅在学生身上,教师同样也存在着因素。
反思:我们都知道,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是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而听,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清晰透沏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时先决条件,学生是否听懂了,是学生反馈问题的核心所在。然而,教师讲得清,学生却未必听得懂,老师讲得头头是道,不乏幽默风趣,学生听得天花乱坠,但往往在一片笑声中,却感到什么也没有学到。如果教师只顾自己讲课,不管学生的感受,在教师的眼里学生真的只是一个听众,学生的任务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探索思考的余地,那么教师即使讲得再清楚,学生学到的也只是肤浅的,没有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所以,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握起点,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精心组织语言,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地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并且在课上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让学生去发现,去领悟。同时要及时反馈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加以补充说明,把书本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
2 误区之二:教师的一再埋怨换来学生的我行我素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大概都有一种“毛病”,那就是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首先采取的方式是责怪学生、埋怨学生,很少去了解、研究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更难得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确。难道真的是学生错了吗?
反思:在五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们天天在和不同的学生打着交道。面对着一群群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总是犯难。可以说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犯着同样的错误,让你一刻都得不到安宁。刚开始是苦口婆心的教导,心中充满爱和包容。可是当你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催他们交作业订正作业的时候,他们依然我行我素,此时你不再是和蔼可亲的老师,而是变得凶巴巴的,无法冷静,朝着他们劈头盖脸一顿训斥:“你为什么作业不教,为什么不来订正作业。”不管他们能否接受,短时间内他们会变得服服贴贴。只要你一转身,同样的错误仍会出现。学生在重复他的错误,我在重复我的埋怨。怨学生不听话,不体谅老师,不长出息。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想想: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有多少次想过,他们也许并不有意,而是智力、心理的因素导致了他们的行为;我们有多少次耐心去了解他们犯错误的根源;我们又有多少次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真的没有几次,总是以成人的眼光去审视他们。
学生,他是活生生的人,是人都会犯错误。我们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并且要“以人为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3 误区之三:教师的充分利用换来学生的懵懵懂懂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的教师会认为尽量在40分钟的时间里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但是,提高课堂效率,并不是讲得越多越好,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与否不能只看容量的大小,就像教师给学生一大杯水,学生一口气喝完,可能会太饱;慢慢的喝,不仅可以解渴,而且还可以备用。所以教师不能用自己看待事物的目光去衡量学生。关键应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的效果。
反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给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那就是说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不可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其中蕴涵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大脑机能活动规律,学生注意力不可能维持40分钟,在课堂教学的连续过程中,如果课上教师就是一味地抓灌输,赶时间,还没完成第一个教学环节,就刷刷地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根本没有放手让学生去亲身体验。那么看似教师充分利用了课堂的40分钟,其实学生的学习只是一枝半截。在课堂上,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他们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很难接受和消化教师讲授的知识。设想一下,如果让学生去做,当他做完了并且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纠其错的一面,学生会立刻产生一种悬念,让他感到自己的思维还不全面,他便会快速地投入到深层次的探究之中。这样不仅让学生驾驭了知识,并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所以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解放思想,多给学生一些空间,不要让我们的思想作用于学生的思想,从而束缚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其次要适当调节课堂气氛,过于严肃,让学生坐的笔直,使人感到呆板。过于宽松,又太离谱,恰到好处的课堂气氛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在课堂上不要过分批评学生,更不应该说些有辱学生的话,这就会造成课堂气氛紧张。如“你真笨,你太蠢了,你反映太慢了”等等。而善意的批评,不但可调节课堂气愤,还可起润滑作用,如学生上课睡觉,你叫醒他以后说“又梦见你家人给你做好吃的了,你看,口水都流了一大片”。
第三,适当的等待,能让那些思维较迟钝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动脑筋,得出答案。当然这种等待不是毫无意义的随意守候,而是一种期待与信赖。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动力。当有人站在他背后准备为他喝彩时他一定会把脚步跨的更远因为他期待这掌声。也许这种等待会占用一点课堂时间,但这几秒钟往往会创造出几十分钟创造不出的价值,这几秒钟也许对一个孩子就是一辈子。
总之,我们的教学在不断地反思中进步。如果把一根高而挺的木料做成一个顶梁柱,那是我们的责任。如果又能把一根弯而细的木料加工成一件艺术品,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那是我们的贡献。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年轻的人民教师,我深深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做一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师,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庙港实验小学 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