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的历程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y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子里这一年的黄历,从花生开始记载。人们变成了日历上的数字,在地里闪烁起来,他们思忖,勤恳,也在岁月与苍老中获得收成。
  男人走在前面,无论是下地的途中,还是正在耕作的田里。女人爱美,即便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她们仍会在头上裹一块围巾,一是防晒,二是让最少的沙土飞到脸上。围巾很美,尤其在下地的时候,就像是开在黄土地上的花儿。小孩是组合中最多变的角色,有时和父亲一起,有时围着母亲打转,活计的分配,往往被经常调动。
  留作种子的花生,颗粒饱满,肥大而坚挺。为了保护种子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它们从出壳到下地,皆由庄稼人手把手照料。冬天的时候,农活全部做完,天又冷,人们在家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剥花生壳,留作次年的种子。每一粒花生都神情紧张,每一粒花生都被一双大手深情地抚摸过,每一粒花生都被赋予了一份希望和祝福。
  男人把花生背到田里,找个中间位置放下,然后开始翻地。在鲁东南,花生作为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是千家万户春种的主角。基本上村里有人开始下种,其他人也就紧跟着忙碌起来,下种的早晚会关系到庄稼的长势和未来的收成。并且,如果下种太晚,会被邻里笑话,说这人家懒,干活不卖力,不卖时。于是,种花生就这样成了大地之上最大规模的动作,那是希望,是底气,也是年末过上好日子的前兆,没人敢怠慢。
  土地被犁头深翻,露出藏了一冬的秘密,这个秘密湿润,充满了生机。土地松软,人间温柔,庄稼人小心而谨慎地把种子放进打好的“窝”里。一双或粗糙或稚嫩的手,两粒饱满而生命力旺盛的种子,几个简单的动作和数字,形成了一幅美好的田间耕作画。这幅画,定格在山川河流之间,定格在无数庄稼人的梦里。
  有人“打窝”,有人放种,有人在最后“上土”,三口之家刚刚好。在鲁东南的一些地方,庄稼人的每一分子,都很重要,缺谁都不行。如果天气正好,赶上下雨,花生的种植是不用浇水的,但是如果逢到大旱时节,“打窝”和“放种”之间就得加一道工序——浇水,这时候一家有四口人才够数。水从或近或远的河里运过来,一桶一桶的水,在男人健壮的肩膀上,由远及近,慢慢进入田里。不用多久,被浇过水的位置的花生第一个冒出来,经历一春一夏的风雨,它们会结出肥硕的果实。
  “上土”往往是女人完成的。这是最后一道工序,也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土上少了,里面的种子将不得不忍受干涸,成活率降低;土上多了,种子又很难冒出头,甚至有“憋死”在土里的可能。女人的细心和认真,足够胜任这个环节。花生在那一刻成为她们的儿女,那些未出襁褓的孩子还很稚嫩,要轻,要柔,要温和,要小心翼翼,但是只要给予了母亲般的爱和呵护,它们很快就能长大成人,屹立于天地之间。
  随后便是覆膜,同样是一家三口的工作量。年纪最小的孩子在前面拉着地膜,父亲和母亲在后面用铁锨盖上土。这时候的土有两个用途,一是封住地膜,不让其被风吹散,另一个用途是保温,春天的土地多少还是有些凉的,花生喜欢温暖的土地,在地膜之上加一层土,使大地更加温暖起来。
  花生种好后,男男女女们有序地退出田地,留下曾经虔诚的身影,留下一份关于土地的希冀。让人欣喜的是,不用几天,花生种子就冲破了土地和地膜,露出一副全新的面孔,独自对着这个世界。但是,会有很少一部分,因为某些原因,没有钻出地膜。在农历四月的烈日下,花生幼苗如果不能冲破地膜,就会在烈日的炙烤下,很快死掉,这时候地膜反而变成了一道牢籠、一副枷锁。于是,庄稼人早早起来,甚至天还不亮,便拿着手电筒下地了,早晨的露水打湿了庄稼人的裤腿。他们用一种细而长的铁钩,小心地将花生幼苗拉出来。下手一定要轻,那些柔弱的小苗还很害怕,毕竟这是它们第一次独立面对整个世界。
  秋天终于来了。每一颗果实都沉甸甸的,枝头上的,藤蔓中间的,土地里的,熟透了。花生赶在秋天深处成熟,当所有花儿凋零的时候,花生变成了开在大地之上最美丽的花儿。那艳丽,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洗涤,由庄稼人辛勤耕耘的汗水浇灌而成,动人而持久。那艳丽,从大地之上,洋溢到每一个站在天地之间的庄稼人的脸上,擦拭不去。
  【题目设计】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思忖( ) 粗糙( )
  干涸( ) 襁褓( )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每一粒花生都神情紧张,每一粒花生都被一双大手深情地抚摸过,每一粒花生都被赋予了一份希望和祝福。
  (2)但是只要给予了母亲般的爱和呵护,它们很快就能长大成人,屹立于天地之间。
  3.在文中,种植花生对村民们有着怎样的意义?请简要分析。
  4.请用几个两字词概括种花生的过程。
  5.试着分析文章标题“花生的历程”的含义。
  【参考答案】
  1.cǔn cāo hé qiǎnɡ
  2.(1)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花生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为种子的花生职责重大。(2)作者大词小用,写出了花生在人们细心的呵护下,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也写出了作者对花生的喜爱之情。
  3.(1)花生是主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是春种的主角;(2)花生下种的早晚会关系到庄稼的长势和未来的收成,也是庄稼人勤与懒的标志。(3)种下花生就是种下希望,是过上好日子的前兆。
  4.翻土——打窝——浇水(大旱时节)——放种——上土
  5.(1)指花生春种秋收的生长过程;(2)花生的历程也就是人们劳作的过程,饱含对庄稼人勤劳的赞美以及对乡土的热爱。
其他文献
有句话说,心有多大,世界便有多美。在这个温暖的时代,你或许地位卑微,或许生活困难,甚至身有残缺,但只要你拥有健康向上的心态,就一定会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最美天地。下面5个时代人物的故事,既可以丰富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看到那些美丽的品质;也可以做为最新考场素材的积累,在平时或中考的作文中亮人耳目。  邓飞:“天真”改变世界  2015年10月15日,由凤凰网、凤凰卫视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品牌活动“美丽童行
现实生活中,诱惑颇多,不少人甘之如饴,把握不住自己,从而迷失了人生方向,有的甚至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其实,在名利面前,不乏坚守底线、洁身自好、懂得拒绝、淡泊静处、永葆节操之人。本期,我们将讲述几则相关的名人故事,一起去感受一下他们的美德与人格魅力。  蒋士铨的拒绝  蒋士铨是清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虽然才华横溢但仕途之路一直很坎坷。二十六岁时,他被南昌知县请去编写《南昌县志》。在当时,对于许多大户人
摘要:麦家小说被称为“新智力小说”,他始终在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两极之间寻找一条相互沟通的“暗道”。他赋予智力小说纯文学的艺术形式,让英雄在为信念献身的同时,却又遭到命运无情的“暗算”,从形而上的高度思考关于命运的诘问。同时,英雄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让我们重温了激情、理想、信念的崇高力量。从这个角度看,麦家的新智力小说的确预示着未来文学发展的一种潜在可能。  关键词:麦家; 新智力小说; 智
【模拟金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这个加速旋转的世界上,人们很难找到完整的、纯真的、恒定的东西,来安顿自己的心。在越来越热的世界上,我的心越来越躁,越来越慌,也越来越荒。生存的地址不断地变成遗址,记忆的圣地不断地变成废墟。在这不断废弃、破碎的生存里,该怎样为自己的心找到一个停靠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其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对联在咏物言志和写景抒情方面,以寥寥数语做到了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历年中考对联试题都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命题形式自由灵活,常考常新。  【试题解析】  一、材料链接型  例:(2017年北京卷)下面是一副曾悬挂在山东曲阜孔府内的对联。这副对联可以让我们从多方面了解到孔子的思想。请你从上
女人中有些神奇的另类,岁月不会在她们身上留痕,人们于是就叫她们“冻龄美人”。不过这类美人,好像不是靠整容保持青春的。有一位“冻龄美人”的故事,我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莞尔。话说这一年的春节前夕,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和党组书记李冰去给杨绛老太太拜年。104岁的杨绛始终笔耕不辍,这会儿思路敏捷地陪他俩聊天。铁凝嘴里说着话,眼睛四下看,发现墙壁很高的地方有只手印,她很诧异,问怎么回事。老太太漫不经心地瞥去一
脚踏缝纫机在那个年代绝对是高贵之物,就连条件好的人家结婚的四大件里,都包括它。四大件是指“三转一响”,分别是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在我的童年,收音机、自行车和手表,还是很常见的,而缝纫机相对比来说,拥有的人家就很少。  从记事起,我就觉得家里的那台缝纫机很是神奇,那针头处不停地伸缩,竟能缝制衣物。每当母亲使用缝纫机时,我和姐姐们就会围在周围,时不时地伸出一只脚,同母亲一起去踩那脚踏板。而右
前不久,92岁的美国老太苏斯庆生的视频火爆了全球:与印象中步履蹒跚、弯腰驼背的老人不同,视频中,92岁的苏斯身材匀称,身穿一件亮片舞裙,灵活地与舞伴跳着探戈,劈叉、下腰、高空抛转……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让看客惊掉了下巴,这是一个92岁老人该有的姿态吗?  苏斯19岁成为舞蹈演员,直到45岁退休。多少人年过半百,便选择了放弃人生,开始得过且过,苏斯却用创业开启了第二次人生:50岁的她推出了时装品牌。十多
最近,澳大利亚姑娘Retaboop在社交网站上传了一组照片,述说了关于她饲养袋鼠的神奇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只名叫米拉布卡的雌性袋鼠,她在5个月大时因为妈妈去世而被Retaboop抚养。后来米拉布卡和其他袋鼠都长大了,Retaboop就把它们重新放归自然。可是米拉布卡似乎很有灵性地感恩Retaboop对它做的一切,所以它时不时会回来探望,并且它会用拳头敲门,等待主人的开门。有一次,这只恋家的袋鼠
摘要:1987年《红高粱》电影扩大了莫言和同名小说的影响力,这种动态的“图像阅读”模式能比小说文本阅读在更短时间内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21世纪以来,《红高粱》及《高粱酒》的内容也被多次改编成戏曲在各地舞台上呈现,舞台表演对小说文本的阐发既有复现,也有遮蔽。莫言戏曲剧本《高粱酒》既是对之前的戏曲版本所做出的个人修正和赞同,却也在“二次创作”中削弱了作家的主体性。  关键词:视觉文化;红高粱;戏曲;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