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地轴摇摆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sekingz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人类正为全球气候是否真的变暖争吵不休、对是否要采取措施而摇摆不定的时候,地球自己也开始摇摆起来了。虽然地轴的这点摇摆对我们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它是气候变暖的明证。
  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还要绕地轴自转。但地球并不是铁板一块的理想球体,表面任何大质量物质的迁移,都会影响到它的自转轴的朝向。比如,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福岛附近海域的9.0级大地震就曾使地轴移动了25厘米。
  据调查,从1982年到2005年,受板块地质活动的影响,地轴每年向南平均移动6厘米。但在2005年,地轴突然改做朝东移动,移动速度也加快。这一年格林兰岛和南极冰川的融化也正好加速。所以,美国的一位科学家猜测两者或许有一定的联系。
  他利用人造卫星提供的资料计算出,自2005年起,包括南北两极,地球上每年大约有6千亿吨冰雪融化,流进了海洋。这种大规模水体的迁移可以解释自2005年以来地轴的移动。这说明,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得为我们今天的地轴摇摆负责。
  除此之外,冰川的融化还使地球自转加快。我们现在的一天已经越来越短了。不过缩短的量几乎微不足道,一年只少了零点几毫秒。
其他文献
腔棘鱼是一种古老的鱼类,而且被认为是生物从海洋到陆地演化的中间环节,它们一度消失不见,直到几十年前才在非洲东海岸重新被发现,是典型的活化石。  最近,日本科学家在非洲海域和东南亚共捕获了5条腔棘鱼,并对它们进行了染色体基因分析。结果表明,从3000万年前到现在,腔棘鱼的染色体差异只有0.18%,换句话说,它的演化速度只是人类演化的四十分之一。今天的腔棘鱼与几亿年前的祖先化石相比,身体形状上没有明显
期刊
据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记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由此可見,经脉乃是人体之根本,不可不通。  源于光绪年间的“沙袋循经拍打疗法”,是将经络学说与武术技法相结合,用30多味中药经过特殊工艺炮制成药沙装入沙袋,利用沙袋沿人体经络运行路线,进行多批次、多人次、循环拍打使经络得到疏通的中医物理自然疗法。  时至今日,“沙袋循经拍打疗法”已经传至第五代
期刊
在科幻电影中,科学家用蚊子吸取的恐龙血液克隆出了恐龙。注意,现在这一幕可不是科幻了,虽然恐龙复活还为时尚早,但是科学家真的用一滴血克隆出了小鼠。  日本科学家从一只老鼠的尾巴里提取了血液,从中分离出了白细胞,然后用白细胞的细胞核进行了克隆实验,把细胞核转移到一个已经除去细胞核的卵细胞的里面,然后让卵子开始细胞分裂的发育过程。结果他们真的克隆出了一只小的雌鼠,雌鼠的寿命和普通老鼠的寿命是相同的,而且
期刊
蝙蝠几乎是个瞎子,它如何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对象啊?会不会出现有的“青年小伙子”蝙蝠向一位“老奶奶”蝙蝠表达爱慕之情的情况?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蝙蝠用超声波来探路,来捕食,这是我们早就知道的,人类也因此模仿出了相应的声纳探测。如今科学家还告诉我们:我们用眼睛看世界,而蝙蝠用超声看世界,这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那就是,蝙蝠的超声探测器异常精准,不仅能知道前方有什么物体,还能知道那个物体什么样子,在干什么
期刊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头脑中的一些记忆其实并不真实,而是某个“邪恶”的科学家编造并植入大脑中的,你会不会感到不寒而栗?  这一幕正在成为现实!美国科学家最近成功地在小鼠的大脑中植入了虚假记忆。他们首先将小鼠放入第一个环境中,记录下与此环境有关的脑细胞;然后把小鼠放入第二个环境中,并通过激光激活与第一个环境有关的脑细胞,让小鼠以为自己置身于第一个环境中。这时,科学家对小鼠进行轻微电击,于是小鼠错误地认
期刊
彗星有尾巴,其实我们太阳系也有尾巴。  科学家最近通过卫星观测发现,在太阳系的边缘有一种四叶草形状的结构,就好像是太阳系长了尾巴。太阳系尾巴由快速和慢速运动的粒子组成。两个侧叶是由慢速运动的粒子构成的,中间一前一后的叶子则是由快速运动的粒子构成。这样的形状说明,太阳的极地出来的太阳风速度快,而从太阳的赤道出来的太阳风速度慢,不同来源的太阳风形成了不同的叶子。  更让人惊讶的是,太阳系的尾巴似乎还在
期刊
地球地质、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使地球上的物种逐渐减少,当我们看着那些即将离去的生物的图片时,我们可能也要想想,这是不是也是我们的未来?尤其是那些灵长类兄弟即将和我们永别的时候——  据资料称,马达加斯加的北部鼬狐猴在野外仅剩19只。在马达加斯加狐猴的103种和亚种中,有91%濒临灭绝。  克罗斯河大猩猩是西部大猩猩的亚种,分布在尼日利亚和喀麦隆的热带雨林,目前估计只剩250只至300只,分成9
期刊
我们一度以为火星上存在高级生命,但人类的飞行器已经好多次登陆火星,至今连个细菌都没找到。这个心理落差真是太大了。  不过,先前的文章中我们曾提到,没发现火星细菌可能要怪我们自己。之前的“凤凰号”和“维京号”火星车都是通过采集火星岩石和土壤,把它们粉碎,然后加热到几百度的高温,使其中的有机成分蒸发(假如有的话),分析气态物质的光谱来寻找有机分子的。可是,让科学家意想不到的是,后来发现火星土壤中存在着
期刊
南极海域有一种有趣的玻璃海绵,它们可以在海陆交界的浅海温暖环境生成密集的暗礁。不过如果置身南极海域冰冷的海水中,它们会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不出现任何生长和繁殖的迹象。  最近,一些科学家对南极附近的威德尔海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与4年前相比,这里的玻璃海绵数量居然增加了两倍。是什么让这些不活跃的海绵变得活跃了呢?原来,由于全球变暖,附近南极半岛的巨大冰架崩塌了,海面上冰盖破碎,许多浮游生物接触到了充足
期刊
大科技读者 心的零距离  造成飞机在设计上有一个升限的原因是:飞机在设计的思维上是以鸟的基本形体为参照物,鸟的基本形体在飞机的机身设计上隐含着一个缺陷,对于只能在低空飞行的鸟是表现不出来的,但对于以鸟的形体为基础设计出来的飞机,在飞行的速度上和飞行的高度上远远超过鸟的飞行速度和高度后,那些隐含的缺陷就表现出来了。  要克服这个缺陷,需要对飞机进行改良,那就需要重新选择设计飞机的参考物。UFO是改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