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漫画可以做点什么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syi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本上,这个专题不是为了给独立漫画下定义或梳理历史发展。虽然,定义是它首先要处理的问题。
  “独立漫画一般指‘个体户’式的漫画创作,由漫画家本人独力担当故事编写及漫画绘制,不主张分工绘制,有时甚至兼顾出版和发行宣传。相比市面上广泛流通的武打漫画或日本漫画,独立漫画更讲求创作者个人关注的题材以及个人化的美学实践,自成系统。”这是香港漫画家欧阳应霁和智海所下的定义。由此出发,可以拉出不同的坐标,从而看出:独立漫画可以做什么?
  10月份,台湾的卫城出版社推出了一本非常“漫画”的图文书。编辑们对于台湾这一年来的社会状况感觉相当不满也非常担忧,想用一个更有力的方式来呈现大家当下所在意的事情,于是邀集年轻创作者以图像作品表达自己对关心的议题的意见和想法,完成了《社情漫画》。总编辑庄瑞琳说:漫画出现在人类历史上,一开始就是对社会现象作批判的。
  《社情漫画》的灵感来源是香港三联的“土制漫画”,一套汇聚香港独立漫画力量的图书系列。香港独立漫画人多年来在报章杂志的漫画专栏抒写对香港时事和周边事物的观察,而“土制漫画”是香港商业出版第一次长线出版独立漫画的计划。虽然当初有点无心插柳,但副总编辑李安表示:当年在产业结构重整的大环境下,作为一家扎根香港一甲子的出版社,应该来做点什么,尽量发掘未成为主流的本地创意力量,让大众认识。
  而欧阳应霁和智海所定义的“独立漫画”,其另一个面向是,以当时香港漫画市场的主流——日漫和武打漫画为对照。香港独立漫画的崛起,是以本地武打漫画因风格单一而日渐式微为背景的。独立漫画未必是反主流,因为主流也是养分,世界上没有完全原创的东西。
  独立漫画运动的精神,或许该理解为:反单一。当市场只剩下一种东西的时候,所挤压的是本土原创的力量。大陆的SC和台湾的Taiwan Comix这两个独立漫画团体,就是在抗衡主流市场的单一取向。他们透过独立出版的方式,在日式漫画为主流的市场缝隙中试图突破。以多元反抗单一,只愿诚恳而自由地说自己要说的话,也以自己的独特样貌被世界看见。
  无论是追求个人美学实践,或是以图像发声,甚或质疑主流市场的短视和沉闷,从而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平台,独立漫画的精神都是年轻的。我们总可以来做点什么,为自己所相信的。
其他文献
把书给需要它的人  除了客人,做旧书店最重要的是货源。  作为旧书店,收书也比较容易。店里库存书约30万册,我们(吴雅慧与弟弟吴梓杰)是第二代经营者,很多东西都是以前积累的,加上父亲本身喜欢古旧的东西,长期在收藏,所以我们就有了两个仓库,用来存储收进来的物件。早期的物件其实比现在的还多,因为几十年前老一辈的人迁到台湾来,当中很多先生、学者们带着大批的书过来,就收进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做这个储存的
期刊
这是台风于西北太平洋疯狂生成的一个月,书市虽还说不上宛如台风接二连三扫境,大书倾囊尽出,但情势也差不多接近了。油价创新高、失业率上扬、痛苦指数破纪录……现实越是严峻,越是需要具有强大吸力的商品冲淡苦闷、暂忘焦虑,譬如放烟火、演唱会,或者来一桩如火如荼的富二代李宗瑞连续迷奸女模事件。金钱、明星和不能说的性,没有什么比这更受到媒体热爱并作为大众茶余饭后的话题了。  其实大多数台湾人不太阅读,一年平均只
期刊
新中国成立之初,出版作为宣传的主要阵地之一,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1951年7月,福建人民出版社(下文简称为“福建人民社”)正式成立,成为当时承担整个福建省出版工作的唯一一家出版社。成立初期,福建人民社主要出版政治理论书籍、地方文献与通俗读物,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的出版工作停滞,福建人民社也被迫解散。“文化大革命”后期,中央对出版工作的重新认识,使得福建人民社得以恢复,并在粉
期刊
地域文学从来都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正如我们无论走多远都记得家乡的味道一样,在最熟悉的环境里做最舒适的梦。在新疆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做梦,刘亮程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他善于在各种喧嚣异化的梦境中寻找自我,远离现代社会的人造梦网,置身于广袤千里的沙漠和雪山上,在夜的孤独中向梦学习。  六十年代出生的刘亮程生活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沙湾村,在一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安静地做梦,早期的诗歌和散文就是在努力描写他
期刊
中国古代发明了纸和印刷术,这两项伟大发明的普及促进了书籍的刊行和传播。但书籍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损坏,有的甚至千疮百孔、破烂不堪,为此服务的文献修补技术也就相应发展起来。历史上众多工匠艺人在装订修复书籍的长期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一门的专门工艺。古籍修复技术是保护历代古籍完整流传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古籍装订修复沿革  中国古代的装订修复技术与书籍装帧的发展是相辅相成
期刊
熟悉图画书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图画书进入中国的这些年,许多熠熠生辉的作品几乎一部也没落下,从比阿特丽克斯·波特小姐的《比得兔的世界》到莫里斯·桑达克的《野兽出没的地方》和约翰·伯宁罕的《宝儿》……可是,总有些遗憾久久不能散去,因为,早期图画书的开拓者迟迟没有进来,我们对其了解熟知得越多,越发显得期待。现在,手捧两册精美的《凯迪克与凯特·格林威图画书精选集》,细细翻开,对图画书的源流与传统,有了清晰而
期刊
阅读大陆作家、古物产业研究专家吴树“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谁在收藏中国》、《谁在拍卖中国》、《谁在忽悠中国》(台湾漫游者文化版更名《谁在淘宝中国》),赞叹他精彩艰苦的书写过程,也随他一字一行揭露的上中下游乱象,忧心忡忡。  长期关心文字、影像、美术著作,对于静静在时间之流中“无声诉说”的古文物领域,过去不懂,也不感兴趣。因身份地位不够或圈子不同,没机会认识专业收藏大户,没亲近的朋友跑古董店淘宝、
期刊
“2012年,苏静离开文治。”本是以这样一句开头,后来换成“2004年,苏静进入磨铁图书。”有些事,不如从头开始说。  苏静在进入磨铁图书之前,已积累了一些图书策划、编辑的经验。他做的第一本书,是自己的一本画册《吉姆苏漫画档案》。2003年,苏静离京在家躲避“非典”。因为无聊,随意涂鸦了几百张画作,朋友看到这些意兴之作,建议他付梓出版。后来果真有出版商愿意出版这本画册,苏静还包下了设计、制作部分的
期刊
传统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传统出版社新媒体部门的总编辑、科技公司出身的电子出版商,我们将之前对三位的单独采访,模拟成对谈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他们对电子出版现况的思考。  陈颖青:台湾资深出版人、主持“数位内容推进实验室”, 猫头鹰出版社社长  黄锫坚:中信出版社数字传媒中心总编  胡晓东:多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书香:传统出版社参与电子书的出版,遇到的困难都有哪些?  
期刊
“对于南方的乡愁、南方的憧憬、南方的爱恋,是我一生永不改变的事。”日本昭和时期小说家中村地平(1908~1963)在他三十三岁那年(1941)出版《台湾小说集》后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早自少年时代开始,中村地平已然深受佐藤春夫(1892~1964)书写殖民地(台湾)小说的影响,而对南方怀有强烈憧憬。大正十五年(1926),他终于一偿宿愿,首次渡海来台、入台北总督府高等学校就读,在这岛上蕴育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