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旱塬区玉米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

来源 :江苏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hea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黄土高原旱塬区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过渡区,土壤水是影响该地区玉米生长的主要因素。运用黄土高原旱塬区董志塬所在地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5年玉米试验田土壤湿度及产量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分析1981—2015年这35年间土壤水的变化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旱塬区玉米全生育期土壤平均贮水量呈高—低—高的抛物线状变化趋势,贮水量最大时期为乳熟期至成熟期,最小时期为拔节期至抽雄期;土壤耗水量呈低—高—低的抛物线变化趋势,最大时期为拔节期至抽雄期,最小时期为播种期至七叶期。35年来土壤深度为50 cm的土层贮水量、耗水量均呈下降趋势;玉米产量受抽穗期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最大。土壤深度为50 cm的土层贮水量及耗水量对玉米单产的最大影响均出现在7月中旬,分别为21、27 kg/(hm2·mm)。建议采取有效保墒节水技术措施,减轻玉米关键生育期土壤水分不足对生长的胁迫。
   关键词:黄土高原旱塬区;土壤水分;玉米;产量;变化特征;影响
  黄土高原旱塬区是以旱作物为主的雨养农业区,自然降水和蒸发量是影响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子。近年来,甘肃黄土高原气候暖干化特征明显,气候变暖导致温度增高,同时也改变了降雨类型(雨量及变化情况),土壤中水热耦合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土壤水分蒸发,由此对土壤墒情产生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土壤含水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加敏感[1-5]。
  研究表明,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主要依赖于大气降水[6],大气降水对作物的水分供应需要土壤调节,并通过水热耦合效应对作物生长产生影响。黄土高原旱塬区作物生长季节,各地土壤含水量与最适水分含量均有一定差异,一般夏季的含水量最大,可达 100 mm,春季次之,为30~70 mm。说明该地域作物生长受水分制约程度大。土壤水分的盈余亏缺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物生长状况的优劣和最终产量的高低[4-5]。因此,从大气-土壤-作物循环系统的理论观点出发,探讨旱塬雨养农业区土壤水分贮存、耗散变化特征对该地区农业生产具有科学指导意义[6-7]。
  陇东黄土高原旱塬区是甘肃省最主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近年来,有关甘肃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研究多集中在土壤水分演变规律、土壤贮水量、作物耗水量指标、土壤蒸散发变化时空分布特征等方面[7-13]。随着气候变暖,陇东黄土高原粮食种植结构发生调整,压夏增秋,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大,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近3倍,已成为“陇东粮仓”最主要的秋粮作物。对于玉米土壤水分的利用有关学者也进行过相关研究[14],分析研究玉米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对旱作区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甘肃黄土高原中部陇东董志塬属温和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过渡带,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面积为 910 km2,为黄土高原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塬面,土层深厚。本研究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董志塬所在地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作为试验研究区,该区域位于35°44′N,107°38′E,拔海高度为1 421 m,年平均降水量为 527 mm,年平均气温为 8.7 ℃。土壤质地为粉壤土,土壤深度为30 cm的土层可容纳水分85 mm,土壤深度为50 cm的土层可容纳水分140 mm;作物调萎土壤深度为50 cm的土层的含水量为45 mm。一般情况下,上层土壤能截留并保持大部分乃至全部降水入渗量。地下水位埋深在数十米至百米,很难通过毛管力上升地表参与水分循环。该地段无灌溉设施,种植方式采用地膜覆盖,与冬小麦倒茬,倒茬地块与玉米田相连,生长环境、气象要素、土壤质地、物理水文常数相同。本研究所用供试品种为生物学特性基本一致的中熟品种,1994—2008年为中单及承单系列,2009—2015年为奥玉3202,种植密度均为 55 000~60 000株/hm2,施肥等田间管理措施每年保持基本一致,为当地中等水平。
  1.2 资料来源
  自1980年起,根据业务要求,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连续进行玉米田作物生长状况及土壤水分观测。据有关研究,玉米生长对土壤水分的利用主要体现在浅层土壤[14],故本研究选取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5年玉米田土壤深度为50 cm的土层实际测的土壤水分数据,同步逐年进行玉米产量测定。降水量数据取自与玉米观测地段紧邻的西峰国家基准气象站。
  1.3 计算方法
  1.3.1 贮水量计算 玉米田土壤水分测定采用土钻法[15]。测定时间为玉米播种前的3月上旬至成熟后的9月下旬,间隔10 cm分层取样,每次测定设置4个重复,计算土壤质量含水率(%)[(湿土质量-干土质量)/干土质量]。每月测定3次(当月8日、18日、28日),测定深度为50 cm。
  式中:W(t)为土壤贮水量(mm);ρ为土壤水分质量含水率(%);h为土层厚度(mm);g为重力加速度。
  1.3.2 耗水量计算 耗水量包括玉米的蒸腾及田间蒸发减少的水分,是大气降水及土壤运动共同作用结果的综合反映。玉米各生育阶段土壤耗水量可用简化的水分平衡方程计算[16],其公式如下:
  式中:WS为耗水量(mm);W1、W2分别为计算时段初月(旬)、末月(旬)土壤深度为50 cm土层的贮水量(mm);P为计算时段内降水量(mm);f为径流量;K为毛管上升水量;N为渗漏量。由于甘肃黄土高原地区气象观测站点地势平坦,因此一年大部分时间不会产生较大径流,所選试验区为旱作田,同时地下水位较深,f、K、N值均可忽略不计。
  1.3.3 积分回归法 利用积分回归定量计算玉米生长期内各时段土壤水分对地段实际产量的影响[17]。以旬(10 d)为单位,将玉米从播种期至收获期划分为15个时段,各时段土壤贮水量和耗水量与单产关系可用下列积分回归表示:   式中:y为该地段实际产量的估计值(kg/hm2);C为待定常数;w(t)dt为t Δt时段内的土壤贮水量及耗水量;aj(t)=Δy/w(t),为t时间的土壤贮水量、耗水量与玉米最终产量之间生理关系的一个时间函数,即生长期不同时段内土壤水分每变化1个单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效果,j为生育时段。
  2 结果与分析
  2.1 降水量变化特征
  在无灌溉条件的黄土高原旱源区,土壤水分的唯一供给来源是大气降水。由图1 1981—2015年试验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表明,35年来玉米全生育期4—9月平均降水量为361 mm,降水量的最大值出现在1988年,为585 mm;最小值出现在1997年,为190 mm,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395 mm,年际变化以19 mm/10年(R=0.038 9,P
其他文献
摘要:以河南省6种主栽鲜食葡萄品种(夏黑、户太八号、巨峰、巨玫瑰、红提、黑提)为材料,测定葡萄果肉中可溶性糖、总酸和维生素C含量及果皮、果肉、种子中花青素、原花青素的含量,以期为生产者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户太八号果肉可溶性糖含量最高,黑提相对较低;果肉总酸含量最高的品种为夏黑,巨玫瑰最低;果肉維生素C含量最高的品种为黑提。不同葡萄品种种子、果皮花青素相对含量最高的分别为巨玫瑰
摘要:近年来,江苏地区季节性干旱频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冬小麦产量的增长。研究作物生长季干旱发生的时空规律,对于采取有效防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江苏省1981—2010年1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冬小麦生育期及产量资料,利用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分析近30年江苏省冬小麦生长季干旱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WDI值在冬小麦各生育期均表现为江苏北部高于南部,2个地区的CWDI多年均值
摘要:制备有杀菌效力、高氧化还原电位的中性杀菌电化水,并采用不同浓度电化水组(以池塘水孵化为对照组)进行孵化试验。结果表明,15.00%~24.27%中性电化水能有效提高泥鳅卵孵化率,其中24.27%浓度组孵化率为82.9%,比对照组高9.7百分点。通过显微拍摄对照电化水组和对照组泥鳅卵典型胚胎发育阶段可知,电化水不影响泥鳅卵的胚胎发育。说明中性电化水可代替化学药品应用于泥鳅卵孵化,有效提高泥鳅卵
摘要:针对传统的园林绿化调查人力财力消耗大且效率低下的问题,设计了一个全新的园林绿化调查方法。该方法利用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目标区域植被覆盖范围底图,借助底图利用GPS技术结合外业调查获取园林绿化数据,再利用ArcGIS进行内业矢量化处理,通过空间分析获得绿化相关指标,分析目标地区的绿化情况。在2017年北京市通州区绿化调查中使用该方法,调查时间缩短了近2个月,并得出可视化的绿化指标图。说明该方法可以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扶贫发展的攻坚阶段,如何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着力和迫切须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所带来的溢出效应日益显现,为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模式与机遇。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载体,与贫困地区的自然、生态、特色农产品优势相结合,嵌入到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可解决贫困地区信息不
摘要:以3年生鼓节竹苗为试验材料,以氮、磷、钾(N、P、K)配比、施肥方法、培土高度设计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发笋盛期鼓节竹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P、K配比为2 ∶ 1 ∶ 1、中间穴施、培土高度为20 cm的施肥模式下,鼓节竹的出笋量相对最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相对最高;N、P、K配比为 2 ∶ 1 ∶ 1、环状沟施、培土高度为20 cm的施肥模式下,叶绿
摘要:为研究木薯中PHOR1基因如何被逆境信号调控,根据杨树2个PHOR1同源基因搜索木薯基因组数据库,得到2个高度同源的木薯PHOR1基因,即MePHOR1_1和MePHOR1_2。序列分析表明,它们都具有E3泛素连接酶家族成员特征:含有U-box和armadillo重复序列。此外其启动子区具有乙烯响应元件和茉莉酸响应元件。以木薯品种华南八号悬浮培养细胞为材料,利用qRT-PCR检测MePHOR
摘要:旨在研究基础日粮中添加去霉益生素对肉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抗氧化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1日龄樱桃谷肉鸭360羽,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基础日粮)、试验Ⅰ组(基础日粮 0.5 g/kg去霉益生素)、试验Ⅱ组(基础日粮 0.5 g/kg去霉素)。预试期7 d,正试期41 d。试验期测定肉鸭生长性能,结束时进行屠宰试验,翅静脉采血进行抗氧化性能指标和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表明,基础日粮中添
摘要:为维持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氮肥施入农田生态系统中。所施入的氮肥通过硝化过程形成硝态氮,其易淋溶或通过反硝化作用损失,造成大量氮素流失,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且带来生态环境问题。硝化抑制剂可抑制硝化作用,而植物根系分泌的生物硝化抑制剂以其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逐渐引起关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植物源硝化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包括分泌生物硝化抑制剂的植物种类、生物硝化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总结了
摘要:农户购种渠道选择行为是保证种业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以江苏、辽宁水稻种植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统计描述分析农户家庭种子决策者个人特征和农业生产特征与农户购种渠道选择行为的关系,并建立二元选择计量模型和多类别离散选择模型,实证分析农户购种渠道选择行为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主要选择个体代销者和单一经销商,农户户主受教育程度、年龄和农业技术培训经历显著正向影响农户购种渠道选择行为。基于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