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文是万千考生同写一道题,考生必须要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在命题的范围内进行写作,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很多人形象地认为高考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作为考生,就要树立审题意识,学着适应这个“镣铐”,把“舞”跳好。话题作文由话题、话料以及限制语构成,审题也应该从这三方面来着手。
一、审话题
话题,与其说是谈话的中心,不如说是写作的范围。只规定写作范围而不规定写作的主旨是话题作文走向开放的最大体现。所以话题作文自然应该在这个话题的范围内进行有意义的言说。应该讲,只要所写内容在话题范围内就应该属于扣题,任你采取何种方式,任你谈论哪一方面,只要言之成理,只要符合情意,只要是有用的言说都行。因此可以明确:话题作文的审题是审话题而不是脱离话题审材料;作文题目的核心是话题本身,而不是话料。
话题基本可以分为论题型话题、论点型话题、关系型话题和寓意型话题。
论题型是最常见的一种话题,如2004年湖南卷“家庭教育”,这种话题纯粹规定了写作范围,写作只需在这范围之内就行了,当然要审准各种限制语,如“心灵的选择”就要扣住“心灵”二字。
论点型话题则不仅规定了话题范围,而且规定了写作的导向,即规定了写作基本观点。如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就提醒考生注意其丰富多彩性,不是只写答案就行,更不要写成“答案是单一的”。
关系型话题是这几年考查的热点,这类话题要弄清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审题难度相对要大许多,对审题提出了较高要求,从而有效遏制了宿构现象。2003年“感情的亲疏与人对事物的认知”就是典型的关系型话题,他们之间构成某种条件关系,即“感情”的亲与疏“对事物认知”的深与浅或对与错的影响,每位考生都可任选一方面进行思考,也可全方位地综合思考。2005年的“忘记与铭记”就是并列关系,需要写清楚“忘记”与“铭记”的相互联系,应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事物。
寓意型话题因其含义隐藏,或有某种比喻义,或有某种象征性,或有某类暗示性,总之要挖掘出话题的深邃的内涵来,相对而言对审题要求更高。如2006年广东卷“雕琢心中的天使”,细细揣摩话题也可以看到:“天使”是美丽的,“心中的天使”就表明心灵的追求是美好的,“雕琢”是主动行为,而不是被动的,所以“雕琢心中的天使”就应是主动努力使自己的心灵更加美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美好。
二、审话料
“话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材料和引语(或称提示语)。比如2002年高考作文题话料部分首先提供了一则材料:登山人的心灵选择的故事。然后对这个故事,命题者写了一段引语:“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我们可以发现材料仅仅提供了一个故事,在引语中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你可以写类似的生死抉择,但不需要非得写这样的生死抉择,只要是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就属于扣住了话题。
话料也不是话题作文的必备的要素。话题作文命题的形式是多样的,大多数话题作文是用话料引出话题的;但也有不要话料的话题作文,如上海卷的“忙”、北京卷的“包容”等作文命题。所以有无话料并不是判断是否为话题作文的关键,也就是说话料对话题作文而言并不是必须具备的要素。
但是,话料的提供更有助于考生对话题的理解,尤其是命题者有时提供一些理论性特强的词语作话题,为不至于造成太多的误解,提供材料可以使话题更为明晰,如话题“感情的亲疏与人对事物的认知”,如果没有“智子疑邻”的故事,考生就会觉得很突兀;话题“材与非材”(2004年高考天津卷),如果没有材料里介绍的木匠和艺术家对树根的不同态度,考生则会感到茫然。从这个角度讲,材料提供了考生解读话题的一个途径。而就其中的引语而言,它不仅提示了话题的范围,而且给考生提供了发散性思维的可能。
所以,话料是用以提示学生思维方向的,话料的提供可以有效降低审题的难度,而不是约束考生思维,更不是使考生思维按照材料所规定的方向去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话料与话题有联系,可以由话料引出话题,但话料与话题之间的话题是核心;没有话料,只要有话题,仍然是话题作文;同时话料对话题有解释说明的作用,有提示思维的作用。我们可以试看历年高考话题作文,如“诚信”“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等不要话料,学生的审题也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也一样可以写出优美的篇章,而“材与非材”“买镜”等话题就必须有话料,否则学生绝对找不着方向。所以弄清话料的内涵也就开拓了自己的思维。
话题作文审题的顺序也有着更大的自由度,甚至可以打乱题目设置的顺序,譬如从话题入手,首先自己心中对话题范围先有一个明确认识,然后再去看话料给我们提示了什么,进而思考能否掘出新意来,可以从哪个角度展开,也许这样的思维过程更容易使学生把握住话题范围,更容易展开思考。
三、审限制语
并不是所有的话题作文都是贯彻“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的三“自”原则的,尤其是话题作文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话题都进行了相应的限制,所以看清限制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编辑 文 墨)
一、审话题
话题,与其说是谈话的中心,不如说是写作的范围。只规定写作范围而不规定写作的主旨是话题作文走向开放的最大体现。所以话题作文自然应该在这个话题的范围内进行有意义的言说。应该讲,只要所写内容在话题范围内就应该属于扣题,任你采取何种方式,任你谈论哪一方面,只要言之成理,只要符合情意,只要是有用的言说都行。因此可以明确:话题作文的审题是审话题而不是脱离话题审材料;作文题目的核心是话题本身,而不是话料。
话题基本可以分为论题型话题、论点型话题、关系型话题和寓意型话题。
论题型是最常见的一种话题,如2004年湖南卷“家庭教育”,这种话题纯粹规定了写作范围,写作只需在这范围之内就行了,当然要审准各种限制语,如“心灵的选择”就要扣住“心灵”二字。
论点型话题则不仅规定了话题范围,而且规定了写作的导向,即规定了写作基本观点。如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就提醒考生注意其丰富多彩性,不是只写答案就行,更不要写成“答案是单一的”。
关系型话题是这几年考查的热点,这类话题要弄清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审题难度相对要大许多,对审题提出了较高要求,从而有效遏制了宿构现象。2003年“感情的亲疏与人对事物的认知”就是典型的关系型话题,他们之间构成某种条件关系,即“感情”的亲与疏“对事物认知”的深与浅或对与错的影响,每位考生都可任选一方面进行思考,也可全方位地综合思考。2005年的“忘记与铭记”就是并列关系,需要写清楚“忘记”与“铭记”的相互联系,应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事物。
寓意型话题因其含义隐藏,或有某种比喻义,或有某种象征性,或有某类暗示性,总之要挖掘出话题的深邃的内涵来,相对而言对审题要求更高。如2006年广东卷“雕琢心中的天使”,细细揣摩话题也可以看到:“天使”是美丽的,“心中的天使”就表明心灵的追求是美好的,“雕琢”是主动行为,而不是被动的,所以“雕琢心中的天使”就应是主动努力使自己的心灵更加美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美好。
二、审话料
“话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材料和引语(或称提示语)。比如2002年高考作文题话料部分首先提供了一则材料:登山人的心灵选择的故事。然后对这个故事,命题者写了一段引语:“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我们可以发现材料仅仅提供了一个故事,在引语中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你可以写类似的生死抉择,但不需要非得写这样的生死抉择,只要是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就属于扣住了话题。
话料也不是话题作文的必备的要素。话题作文命题的形式是多样的,大多数话题作文是用话料引出话题的;但也有不要话料的话题作文,如上海卷的“忙”、北京卷的“包容”等作文命题。所以有无话料并不是判断是否为话题作文的关键,也就是说话料对话题作文而言并不是必须具备的要素。
但是,话料的提供更有助于考生对话题的理解,尤其是命题者有时提供一些理论性特强的词语作话题,为不至于造成太多的误解,提供材料可以使话题更为明晰,如话题“感情的亲疏与人对事物的认知”,如果没有“智子疑邻”的故事,考生就会觉得很突兀;话题“材与非材”(2004年高考天津卷),如果没有材料里介绍的木匠和艺术家对树根的不同态度,考生则会感到茫然。从这个角度讲,材料提供了考生解读话题的一个途径。而就其中的引语而言,它不仅提示了话题的范围,而且给考生提供了发散性思维的可能。
所以,话料是用以提示学生思维方向的,话料的提供可以有效降低审题的难度,而不是约束考生思维,更不是使考生思维按照材料所规定的方向去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话料与话题有联系,可以由话料引出话题,但话料与话题之间的话题是核心;没有话料,只要有话题,仍然是话题作文;同时话料对话题有解释说明的作用,有提示思维的作用。我们可以试看历年高考话题作文,如“诚信”“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等不要话料,学生的审题也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也一样可以写出优美的篇章,而“材与非材”“买镜”等话题就必须有话料,否则学生绝对找不着方向。所以弄清话料的内涵也就开拓了自己的思维。
话题作文审题的顺序也有着更大的自由度,甚至可以打乱题目设置的顺序,譬如从话题入手,首先自己心中对话题范围先有一个明确认识,然后再去看话料给我们提示了什么,进而思考能否掘出新意来,可以从哪个角度展开,也许这样的思维过程更容易使学生把握住话题范围,更容易展开思考。
三、审限制语
并不是所有的话题作文都是贯彻“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的三“自”原则的,尤其是话题作文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话题都进行了相应的限制,所以看清限制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编辑 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