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菌双酶法转化富马酸生成β-丙氨酸

来源 :发酵科技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ixinsi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T)和L-天冬氨酸α-脱羧酶(PanD)偶联,以富马酸和氨作为底物催化合成β-丙氨酸(β-Ala)是工业合成β-丙氨酸的重要途径。但传统的双酶工艺需要分别发酵两个酶,且酶无法固定化。通过将AspAT和PanD构建入同一个大肠杆菌中,使其通过一次发酵就能产生两个酶,并且通过固定化通透细胞使酶可以重复利用。构建的工程菌的整体酶活为85.4U/g,固定化率为64.2%,固定化细胞最适反应温度为45℃,最适反应pH为7.5,最高可将质量浓度为300g/L的富马酸完全转化生成β-Ala,
其他文献
2018年11月20日,沈寅初院士为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师生作了“科学思维与方法”系列讲座的第四讲——“丙烯腈水合酶的研究开发”,学院一百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中,沈
采用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ESI-Q-TOF-MS/MS),在正离子模式下,对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及其合成中间体共8种化合物的裂解规律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显示碳青霉烯
《发酵科技通讯》是由浙江工业大学主管主办、全国公开发行的科技类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3-1131/TS,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4-2214。本刊在刊登一定行业(企
二十碳五烯酸(C20∶5,n-3,EPA),是一种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目前,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EPA的生产藻株而被广泛关注.针对微拟球藻野生
空气过程控制是发酵生产中保证生产高效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结合生产改造实践和国内发酵企业实际生产需求,从空气压缩进气、空气预处理、空气在发酵罐中的分布利用、
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法对产褐藻胶裂解酶菌种Microbulbifer sp.ALW1发酵产酶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发酵条件如下:培养基初始pH 7.5,接种量5%,装液量50 m L,
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初筛(利用精氨酸双水解酶筛选培养基)和复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L-瓜氨酸质量浓度),从杭州市勾庄地区西瓜大棚的土壤中筛选获得45株产L-瓜氨酸菌株。其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