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阳其人其事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ish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潘朝阳是在1991年,他与我是《福建商报》的同事。
  他进《福建商报》时,还是个略显稚嫩的小伙子,身材也嫌单薄,不过气度却很有一些,尤其是那双睿智的眼睛,让你会想到,这小伙子将来准会在什么地方让你吓一跳。
  朝阳的性子跟他的名字一样充满朝气,声音大,频率急,办事风风火火,打电话、接电话很少超过三分钟,有时刚刚还在办公室打电话,待你一抬头,人已不见了——后来才知道,转眼间,他已经一头扎进报社的暗房里。
  朝阳学的是会计专业,后来能在摄影方面取得一些成就,完全是一场“巧合”。1983年,他生病住院时,同病房的是个摄影爱好者,天天在病房里摆弄照相机,出于好奇,他也跟着摆弄,觉得挺好玩。1986年他“正式”开始学摄影,没想到第二年,他的一幅作品就刊登上《福州晚报》,这给了他很大的鼓舞。调到《福建商报》当摄影记者以后,父母眼中“不务正业”的儿子,堂堂正正地“不务正业起来。为了摄影,他早出晚归,寻找题材;为了摄影,他可以整夜整夜地泡在暗房里;单位暗房不够,他自己掏钱在家中搞了个暗房……。按朝阳的话说,在《福建商报》的那段日子,是他摄影生涯的起步期,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991年,朝阳调到《福建日报》社后,学习机会更多了,接触面更广了,层次更高了。五年当中,每年都发表了不下500幅的摄影作品。1992年,他的作品《省长与老农》荣获华东六省一市新闻摄影邀请赛一等奖;《鼓起云帆乘东风》等两幅作品获第十二届全国新闻摄影优秀作品奖;1995年,他在福州举办首次个人作品展,同时出版《潘朝阳摄影作品选》。个展中,《省长与老农》等3幅作品被港商买走,朝阳把所得1.5万元全部捐献给福建希望工程……一不小心,朝阳在新闻摄影这个行当中,让人吓了一跳。


  初识朝阳,总以为他“坐不住”,实际上,他是个十分执着、心气很高,有时也是个很“有心”的人,焦灼、动荡是潘朝阳性格的一半,另一半是静思和细腻。1995年,他在福州发起成立福建青年摄影协会时,刚刚27岁。协会驻会的干事只有一位,协会的办公地点是他自己的宿舍。而正是这位27岁的青年,将青年摄影协会最初的几十号人马组织起来,每年策划举办多达二十几项的作品展览、比赛、创作、交流、讲座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由海峡两岸摄影爱好者参加的“海峡摄影大赛”;邀请李元、周志刚、翁庭华、林光霖等著名摄影家到福建讲课、交流;带领会员走出福建、走出国门,参加各种摄影学术交流、创作活动,培养锻炼了一批优秀的摄影新人。说朝阳“有心”,一是指他经常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创意;二是指对贫穷落后地区儿童的爱心。1996年,福建青年摄协成立前,他亲自率领三十多号“会员”深入福建省“希望工程”实施县市采风、创作。协会创办时,他举办了一场“福建省希望工程摄影展”,作为青年摄影协会成立仪式,他在会上发动会员、企业以义买作品的形式,募集了7.5万元,捐献给福建省“希望工程”;1997年,他又发动会员、企业募集了20万元,在宁德市屏南县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成为全国首个援建“希望小学”的摄影社团,引起全国摄影界的瞩目。福建青年摄影协会成立的当年,也就是1996年,朝阳就在酝酿创办、出版《海峡摄影报》,“报社”的地址也在他的宿舍里。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1999年12月,新闻出版主管部门终于批下正式刊号,《海峡摄影时报》正式出版,这也是福建摄影社团自己创办、出版的第一份报纸。潘朝阳,又足足让人吓了一大跳。
  1997年,29岁的潘朝阳当选福建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成了全国最年轻的省级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1999年11月,他如愿以偿地抱回“摄影人”梦寐以求的“中国摄影金像奖”,2000年,他又荣获中国文联中青年会员“德艺双馨”称号。
  其实,朝阳还是普通的朝阳,他该静的静,该急的还急,对朋友照样大大咧咧,每次电话还是不出3分钟。还有什么比这更好更朴实更值得我尊敬的呢?  
其他文献
中画幅相机,也就是咱们平常说的120相机,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有的人一辈子也上不了中画幅的道,而有的人一辈子都离不开它。原因是:中画幅有中画幅的游戏规则,如果你不了解它,则需要先了解以下秘诀。  1、中画幅相机由于底片的面积大,所以同等拍摄条件和复制手段下,影像质量比135底片要好;  2、同类型的120相机要比135相机相对的笨重,体积也要大,功能设置要落后;  3、一定不要买你能买得起的最贵的
期刊
2001年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一年,中国男子足球队终于打进世界杯决赛圈,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确实让中国人感到无比的兴奋,在体育比赛中同样可以显示出一个国家的实力与国际地位。在大型的体育盛会上,除了体育健儿的精彩角逐外,体育摄影记者手中的超长焦距镜头形成庞大的“大炮群”,也是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体育摄影是一个独特的门类,用相机把运动员在激烈比赛中的瞬间凝固下来,让更多的观众感
期刊
从电视上获取图片也是很多报社常用的新闻报道方式之一,首先因为电视具有实时报道和转播的特点,一些报社常常因条件所限,无法掌握第一手资料;其次,从电视画面上获取图像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减少记者外派的开销。所以拍摄电视画面成为了部分报纸获取新闻图片的捷径。当然,一些报刊除了从电视新闻中拍摄图像外,还可以通过互连网下载图片,但有时从互联网下载新闻图片不如电视及时,虽然电视分辨率的缘故,拍摄电视的效果远远不
期刊
2001年购得一支价格为人民币500元轻量级的俄罗斯产“MC鲁宾纳尔(PYENHAP)500mm1:8微距螺口(配尼康简易接环)折反式镜头,多层镀膜,镜头号为990351。镜头的视角为5度。有了此镜头,约上好友,到郊外荷塘边实拍,一是检验此镜的素质,二是拍点荷花、蜻蜓之类的作品。用折反镜头特有的效果去创作,才是购得此镜的最大乐趣。  整个春夏,荷塘一片生机,阳光将风带来,荷叶被风爱抚,似朵朵绿云在
期刊
★王瑶荣获第43届“世新赛”一等奖    2000年2月11日,第43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评选揭晓,中国新闻社记者王瑶拍摄的一组黑白照片《60岁舞蹈家重返舞台》获艺术类(组照)一等奖。这是我国女摄影记者首次在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奖。    ★“乐凯”又上新台阶    2000年3月9日,中国乐凯胶片公司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这意味着“乐凯”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9日6日
期刊
近年来“摄坛伉俪”赵彤杰和王瑶在新闻摄影的圈子里可是势头有增无减,夫妇俩各自都拿到了不少大奖,尤其是王瑶,获得了2000年“荷赛”的一等奖。2000年奥运会场,他们“各为其主”披挂上阵,拍出的精彩奥运瞬间已经广为传播。在我们回望奥运会的背影时,选取了他们的赛场之外的新闻照片,来细品其中滋味。    《生命的律动》赵彤杰摄    这张照片是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拍到的。与赵彤杰其它的“奥运作品”相比,几
期刊
这是一个花草繁茂的季节,花卉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拍摄花卉也是许多摄影爱好者乐此不疲的事。不过多数花卉照片主要是记录花卉的形态,将镜头对准花芯,你会发现另一个缤纷世界,你能从另一种途径来看色彩和构成,所以本期演兵场的主题就是“微距拍花”。  在商业图片中,微距效果的花卉照片也有着非常大的需求。尽管微距拍花的技术难度不是特别复杂,但是需要特别细心地去观察、去摆布、去拍摄。首先,稳固的三脚架必不可少,因
期刊
[结缘性瞬间]这是决定性瞬间和延续性瞬间的折中;是在尊重对象前提下的“非偷之窥’”和“无强之迫”。  对于布列松的“偷窃”,有些重视主客互动关系的摄影家并不认同。  法国摄影家尚路普-谢夫认为,一张好的人像,是相机前后两个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关系。因而,唤醒了内在光热的对象才有“光晕”,才会“上照”,这种“珍藏下来的一刻”包含了比“决定性的一瞬”更深的东西。  阿根廷女摄影家伊娃-鲁宾斯坦更明确表示不
期刊
摄影使平淡的人生变得多彩,使老年的生活变得年轻。摄影留下了历史的真实;抽象摄影更为人生留下了绚丽的梦幻。  ——陈炳石(抽象摄影小组成员)     生命 陈炳石(73岁)摄   构成 王美珍(女75岁)摄   能量 刘中民(78岁)摄   刚柔相济  刘晓秦(女60岁)摄   昆明湖北京/刘焕义(68岁)摄   恬静北
期刊
上篇介绍的是风景摄影的装备篇,不知影友们在春暖花开之际实践了没有?春季正是新枝吐绿、百花争艳、鸟语花香、蜂蝶乱舞的时节,为了配合影友们出门采风,我这次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位日本昆虫摄影家的装备供大家参考。  日本著名的昆虫摄影家海野和男先生1947年出生于东京,少年时代就迷恋蝴蝶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后考入东京农工大学,主修“昆虫行动学”,一边学习一边用镜头记录昆虫的习性。1994年出版了画册《昆虫的形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