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大仪之潜运,阅往古于来今——纪念范老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1月13日下午,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周勇老师那里惊悉,范敬宜老师走了,一时茫然无措。作为一名受教于范老师的学生,几天来,被一种巨大的伤感裹挟,有时竟不能自己。实在不愿相信,这样一位“体大仪之潜运,阅往古于来今”的智者、尊者,走得如此匆忙。
  我与范老师的交往,始于2003年,那时候他开设新闻评论课,因为即将毕业,未能选他的课,只能旁听。后来,我的毕业论文,范老师逐字逐句地看,并改出一些别字和标点符号,在匿名评审的老师里,范敬宜老师和金兼斌老师改得最为仔细。毕业前夕,范老师找我在他办公室谈话,大约有50分钟,因为我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希望我到一个高的平台去,希望我眼界宽广,前途远大。殷切之情,至今历历。工作后,我与范老师有一段时间没有联系。
  大概是在2003年底,范老师突然给我电话,“听说你干的不错啊”。大概是我当时单位的领导曹照琴主任给了我一些好的评价和肯定,大意好像是说,我一进单位即能把工作干得很好,很快成为业务主力,不用“回炉”云云。那次通话,范老师特别高兴,电话里都能感受到他的那种满足感和开心状,他真的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任何一点成绩,都替他们感到由衷的欢喜。
  后来断断续续,一直和范老师有交往。
  2005年,我去中央某机关工作,期间与范老师通过多次电话,也去看过他几次,他知我辛苦,一直叮嘱我工作之余注意身体。2008年后,范老师身体常有不适,有次电话,我说给他带点东西,补补身体,他很生气,说,你来,但只带人,不带物,拿任何东西我都不见你。
  之后,他眼睛做手术,我说我托老家人去山上采了一些野生的决明子,冲水喝,可以明目,也不值几个钱,他似乎很高兴,后来还特地电话告诉我说,那个决明子很不错,他在日记里特别记下呢。2009年春节,一好友送了些台湾兰花,我觉得范老师谦谦君子,于是转送给他。他很是生气,说那个东西很贵,你工资不多,不要去为我破费。我忙说下不为例,他情绪才稍微有点缓和。
  再后来,后来,就是2010年9月14日下午5点20,我给范老师电话,我说我后天去看他,他说,你明天就来吧,我说那我明天下午三四点到,他说两点我就不休息了,你来吧,“但是我有个请求,不能带任何东西”。我如约而至,聊到5点。期间,他不断问我的工作情况,问其他毕业生的情况,我说了个大概,我说娅楠、左娅、李强他们都很优秀,在单位反响都很好,他似乎特别开心,说这几年精力跟不上,关心不到,也少给毕业生们打电话了,不知道他们干得好不好、适应不适应,诸如此类。话题主要都集中在学生身上。之后他讲到学院教育,我每次都劝他不要再去学院,要多休息。他说有很久没去了,也没有做什么,我能感受到他心里的愧疚,我说你为清华做了很多,我们都记得。他又说这几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就业他也没打电话了,言语之中,也有愧疚。离别时,约好国庆后再去看他,他说过两天他回家了,到时来家里。期间因为老家亲人去世,各种理由就拖下来了,返京后,打算11月15日去看范老师,不料噩耗突袭。
  几天来情绪一直低迷,内心填充了一种巨大的空白,绵绵思绪了难断。想写篇回忆文章,笔拿起又放下,不知从何入手。先生为善于乙夜,勤劳于寸阴,其为人、为文、为师、为学,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先生前承先贤,后励来者,当今新闻界、文化界、知识界,出其右者,寥若晨星。
  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辽宁日报》,辽沈大地,凡范老师留下足迹的地方,人们都尊敬“老范”,思念“老范”,祝福“老范”。《人民日报》人都亲切地叫他们的范敬宜总编辑“老范”,公认老范是个大才子,是文中翘楚,对他格外尊敬。《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人讲到“老范”,自有一种亲切感,“老范”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新闻工作者,他们传唱他众多的故事,成为一种对美好往事的回忆。毕业进《人民日报》时,很多长辈讲述与“老范”共事时的神情,既轻松又向往,脸上挂满了对美好过往的陶醉:“老范”上夜班改稿到最后,吃别的编辑吃剩的饭菜毫不介意;在食堂,“老范”拿着碗跟在他们后面排队打饭;“老范”用亲身经历告诉他们,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
  我经历的几件事情,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范老师的影响远远超越了专业、地域和年龄,他以其独特人格魅力和卓越才华,受到各界、各领域、各年龄层中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的尊崇和敬仰。
  2004年10月,我在中国美术馆看一字画展,展厅一对50开外的夫妇喃喃地说,这些字画比范敬宜老先生的差多了,现在有范敬宜学养的人少。我惊异,你们认识他?我和他们攀谈,这对夫妇来自安徽,是地质系统的工作人员,早年毕业于北大地质系,业余爱好字画,不认识范老师,但很仰慕他。我当时想,一名搞地质工程的人,竟也知道范敬宜,足见其影响之大。
  我在中央某机关工作期间,一天在值班室,不记得因为什么,一位年轻领导突然说,现在报纸文章没看头,并冒出一句“像范敬宜那样的大家没了”。我心里又是一惊,我说范敬宜曾是我的老师,他说,“你文字不错,原来受教于范总”,我怕辱没了范老师名声,赶忙解释,他是我们院长,我们是泛师生概念。
  后来我还知道,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特别尊敬范老师,有的还向老人家求过字。
  范老师以其道德文章,举诗、书、画,并学贯中西,“四绝”名满天下,成为一个时代的绝唱。“四绝”之誉,是已故季羡林老先生对范老师的评价,并称其文达“四真”之境界:真实、真切、真诚、真挚。《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梁衡在追忆范老师时,认为在《人民日报》史上,惟邓拓堪与“老范”比肩,在历史长河中,范敬宜直追其祖先范仲淹。
  范老师的《敬宜笔记》和《敬宜笔记续编》,我买了送、送了买,是我唯一反复送亲友的书,也是唯一亲友读后又买来送亲友的书,以至于我自己现在都没有了。
  《敬宜笔记》集老人日常思考和功力,以身边事,谈人生、聊生活、论情长,看人事代谢,寒来暑往,文字质朴清新,文风秀色天成。薄薄两小册,胜却万卷言。
  他的《范敬宜新闻作品集》,是一部中国当代新闻现场史,也是一部经典的新闻写作范本,字里行间,都能闻到他深厚的学养。
  范老师最后十年,主要心血都倾注在学生、学院和学校,我认为,这既是他的快乐,他的寄托,也是他的牵挂,他的生命。每次去看他,他都问起同学们的情况,问起后来和我去同一单位的毕业生情况,问我们工作压力大不大,干得好不好,殷殷关切,款款深情,有长辈之慈祥,有师生之情谊,有育人之迫切,更有为年轻学院担当、护苗之意。
  2008年的一天,在万寿路清香林茶楼,他问我,现在培养的学生,能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他说,“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培养思路,也不是所有老师都同意,也有个别不同看法。可见,他一直在思考适合清华新闻传播学院的人才培养之路,一直在思考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他希望清华培养的学生能够业务精、作风正、能力强、入主流。
  前些年去看他,有一次,他说起中宣部、教育部对清华新闻传播学院教育的肯定,以及清华传播学院排名全国前列,喜乐之情,溢于言表。他生怕自己辜负清华,没有尽到院长之责。他还经常念叨说,学院的事情他都没怎么管,都是学院老师辛苦,他还是有挂名之嫌。而这,是他最不能接受的。
  这几年去看他,他不时问起我老家的一些情况,问我了解不了解乡间田野的事情,也会说起他在辽宁工作的那些乡亲,除了感激他们,也流露出思念之情,想知道他们的近况。言辞之中,能感受到他对基层的关注。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最后一次看他,我说同学们想拍一部关于他的专题片或纪录片,因为他的经历折现了共和国的起伏。他笑笑,说,我的命运的确和国家的命运结合得很紧,时局顺时则顺,时局危艰则危艰。我能听出来,他希望国家繁荣强盛,百姓安居乐业。
  作为国家高级领导干部,他关切民生;作为知识分子,他心有忧思;作为普通公民,他对一些不良现象感到痛心和不解。范老师的最后十年,我认为,他最希望“三好”:学生好、学院好、家国好。
  范老师从不拒刍荛之请。他工作过的地方,清洁工都成了他的好朋友,都得到他字画的鼓励。他以善心待人,以仁心做事,以佛心处世,近乎圣人。他总怕麻烦对方,却从不忍拒绝别人。他帮助过的人从来不曾记得,而帮助他的人,他一直念念不忘。那个冒险帮他这个“右派”入党的县委书记,他记了一辈子,总觉得欠太多太多。有一次我和他说,这是东北人豪情无畏性格的自然延伸,要在南方可能就不是这样了。他表示认可,似乎释怀了一点。
  先生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先生。范老师的离去,带给我们无尽的绵思,也留给后人一座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我想,纪念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像他那样,做一个品行高洁、情趣高雅、目标高远、追求高尚的人。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
   (责任编辑:徐会超)
  
其他文献
  无论中医、西医都存在缺陷和不足,都不足以完全代表现代以及未来医学发展的模式,因而将两者的内涵合理、有机地结合,吸取两种医学的理论精华,将现代医学体系的解剖概念、生理
  通过儿科临床典型病案讨论,巩固强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中西结合思维方式来诊治疾病,为儿科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会遇到多种风险,如果可以对风险进行预见性控制则可以降低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提高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能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基础上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本文结合在《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实际经验,强调了要重视教师队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面临着越加严峻的市场竞争.如何有效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占据市场有利地位成为现代企业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企业内控制度的
  通过医学人文素质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树立重视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规范的道德行为、正确的医学价值观,具有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
成功的交易者是可以通过训练与学习而得的,这无关乎聪明才智,全在于交易者的方法、原则。理查·丹尼斯大概估计过,他做单95%的利润来自5%的好单。让利润增长,迅速砍掉亏损,过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系本科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但该课临床实习存在几个突出矛盾,使得学生对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的临床实习机会减少,严重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程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是中西医结合类专业的必修课,其作为临床学科的特点决定,教学要着重于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双重培养,同时也要注重中医与西医部分的平衡拿捏。如何能够有效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而在日常的临床专业科教学工作中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做到“以人为本”,构建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