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杀本·拉登之后……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fgdf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理想世界里,一个三角洲特种部队的指挥官应该像只变色龙,能随时融入人群之中,既不丑得过分,也不美得出挑。
  戴顿·弗里就是这样一只变色龙。
  弗里现在是一个作家,出过一本自传和几本惊险小说。他最著名的作品当然是那本自传《猎杀本·拉登》(Kill Bin Laden),讲述了美军策划托拉博拉战役以杀死“基地组织”首脑本·拉登的来龙去脉。作为那场战役的指挥官,弗里从深度和广度上都刷新了人们对美军特种部队行动的认识,他立刻成为了名人,但他的真实长相至今仍是个谜。
  这并不是说他不肯出现在公众面前。2008年,他还接受CBS《新闻60分》的采访,但出现在镜头前的却绝非他的真容。他戴了帽子,粘上一把阿拉伯式的大胡子,甚至对面部皮肤都进行了一定的处理;按中国武侠小说的说法,他简直是个易容高手。
  最近弗里又出了本反恐主题的小说,名为《全攻击模式》(Full Assault Mode)。《大西洋月刊》记者蒂娜·杜普伊跟他约了采访,他们一起吃了午餐,但观察能力一流的记者依然没法描述出他的特征:“他个头不高也不矮,身材很好,但肌肉并不夸张,也不显得瘦削。他是白人,但白得很不显眼。皮肤既不显得苍白,却又没有晒成古铜色。他穿着T恤和一条卡其色的裤子,美国南方口音,但听不出来具体是哪里人。除了那头典型海军陆战队的发型(两边剃光,中间短发)外,他看起来就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中年人。”
  “画一个你所能想象的最没特点的人,”杜普伊说,“那就是他。”

三角洲的冷血战士


  弗里的真实姓名和长相都相当神秘,他却不介意透露,他出生在肯塔基,是个军属小孩,从小就跟着军队四处走。19岁的时候,他正式参军,头15年都在陆军游骑兵兵团,后来加入了特种部队。他在特种部队待了6年,曾在阿富汗、波斯尼亚和伊拉克等地服役。
  “三角洲和海豹六队是世界上最花钱的部队,”弗里在《猎杀本·拉登》书里写道。倒不是说他们每个士兵能有多高的薪水,而是说,他们的武器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都是最贵最好的。“而且,这里没什么繁文缛节,几乎没有任何禁令。”弗里写道,“我们就像摇滚明星一样。”
  摇滚明星都是天生的。弗里从未经受过任何“控制情绪”的训练,但在战场上,哪怕是有队友死在他的脚边,他都可以按原计划将任务执行下去。三角洲没有专门的“情绪指导专家”,来教导他们如何在战场上排除干扰专心任务,但他们的选拔标准就决定了一切—进入这个部队的人,只会是那些在最危急的时刻也能控制住情绪的人。
  弗里说,这个选拔过程漫长而又残酷,如果你无法在意志、体能和精神上达到比普通士兵还要高得多,那么你就无法进入三角洲。“特别是有时候你会听到一声惨叫,但你不能分心,因为你还没完成任务,”他说,所以能通过这种选拔考验的人,在实战中才能表现出色。这听上去有些冷血,但弗里却说,这非常有必要:“在做任务的时候,情绪是非常危险的,”他说,“如果有兄弟在你旁边倒下了,而你因此受到影响,那么整个任务就有可能失败,而这会导致更大的风险,甚至引发国际问题。”
  在选拔进入三角洲后,这种意志上的磨炼会更加明显。“我们当然也是人,不是机器,我们总会有反应有情绪。”弗里说,“但我们平时的训练就特别现实,我们知道,每一次交火都可能是我们生命的最后一战,每一次行动开始的时候,我们都不能肯定结束时还能见到谁。”—死亡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而他们已经对此习以为常。
  然而,习惯与死亡为伴,并不代表他们缺少人性。弗里说,他们也会为普通的事情烦恼。头一天可能还在荒漠里追踪目标准备猎杀恐怖分子头目,之后或许有个休假机会,回到家里,就要开始为了账单、孩子的数学作业和漏水的屋檐而烦恼。
  他们的生活也并不会像人们想象中那样神秘,更不会像电影那样,亲朋好友都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朋友和家人当然都知道我在特种部队,”弗里说,“我又不会因为进了特种部队就跟他们断绝来往。”不过,弗里承认,他的邻居几乎都不知道他的身份。三角洲的成员和家属都接受过特别训练,不会在社交网络上谈论军队事宜,也不会在房子或者汽车上贴军队标志;甚至于,他们也很少跟邻居一起玩乐,因为“这样更难保持秘密”,所以三角洲的成员们倾向于有空就聚在一起休闲。

猎杀本·拉登


  弗里在三角洲执行过很多任务,毫无疑问,猎杀本·拉登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
  2001年12月,9·11事件发生三个月之后。CIA通过无线电渗透和其他情报方式得出结论,本·拉登就藏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交界的托拉博拉山脉之中。三角洲特种部队被派遣去执行猎杀任务:“我们的任务是找到他,活捉或者杀死他都行。但我们都知道,事实上我们就是得杀死他,因为没有人愿意把本·拉登带回美国进行审讯。”弗里说。
  弗里的队伍跟CIA以及阿富汗军队混编在一块儿。根据他接到的上级命令,三角洲负责杀死本·拉登,而尸体和战利品则归属阿富汗军队,这样能让他们在战争中保有颜面。他们原本打算采取偷袭战术,“但高层的某人否决了这个提议,”弗里回忆道,“我不确定那个某人究竟是谁。”
  他们还有第二方案:扔几百颗地雷在逃往巴基斯坦的必经之路上,这样本·拉登就不会在他们不知道的情况下离开阿富汗了。但这个计划也被高层否决了,弗里说,他同样不理解这是为什么。
  然而令行禁止,在接连两个方案遭到否决后,他们唯一的选项就是正面攻击。弗里当时是三角洲的前线行动指挥官,他手底下只有50名精锐,但本·拉登有至少1000名士兵。“我必须得到阿富汗军队的支援,”弗里表示,“但阿富汗士兵并不这么想—在那个时候,他们之中的许多人还将本·拉登视为英雄。”   在这种情况下,弗里陷入了两难。有一天夜里,弗里得到情报说,本·拉登就在他们两公里之外的地方。当时阿富汗盟军还没到来,事实上,即使他们到来了,弗里也不知道是否能够信任他们。“在基地组织和阿富汗军队之间好像有某种协议,像是某种默契,”弗里说,“他们每次遭遇的时候会合起来上演一场好戏,打一打就离开,从来不动真格。”他手上只有自己的50个士兵。
  他必须要做出抉择:誓死一搏,或者原地观望。他选择了后者。“从指挥官的角度来说,不值得冒这个险。”但是他还补充说,这个决定对他来说也非常难受:“感觉上像是我让整个国家在关键时刻失望了。”
  没过多久,弗里得到了第二次机会。一个代号为“豺狼”的三角洲突袭小队报告说,他们发现了本·拉登:“豺狼队说他们观察到50人左右的行动,这些人钻进了一个他们以前从未见过的山洞。其中有一个人,个头较高,穿着迷彩夹克。所有人都觉得,那就是本·拉登。”这一回没有必要再进行正面袭击,他们呼叫了空中支援,对那个山洞进行了几个小时的定点轰炸。“我们不知道他到底死了没有,反正阿富汗司令宣布了胜利,我们就离开了托拉博拉。”弗里回忆说,“当时我们有一半的人相信他死在了那个山洞里,而另一半人认为他逃走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离开,去进行下一个任务了。”
  2004年11月,当本·拉登再次在半岛电视台上出现,弗里终于确信他逃脱了当年的那次轰炸。但那个时候,弗里已经不再会对当时的决定感到遗憾,“当你忙着追捕萨达姆或者扎卡维的时候,你不会花太多时间来遗憾这样的失败,”他说,“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爬进核电站


  在加入三角洲特种部队6年之后,弗里终于决定退伍,“这样我就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女儿”,他说。尽管从摇滚明星变成普通人的落差有点“难以适应”,但在退伍之后,弗里的生活也依然丰富。除了写书之外,他还当“顾问”,包括给电子游戏《使命召唤》当参谋,还接一些其他的活儿,比如给一些核电站进行安保测试。
  他的最新小说《全攻击模式》就是他最近工作内容的体现。在这本新书里,恐怖分子会对一座核电站进行恐怖袭击。“这并非天方夜谭,”弗里说,“我就曾经爬进去好几座核电站。”
  弗里爬进核电站主要是为了寻找安保漏洞。他解释说,在美国,一共有61座核电站,总共有100个反应堆,而他每一个都去过,其中有些还去过不止一次。“我们进去过65%的机密区域,”他说,在这100个反应堆里,有40%的敏感目标都在他和他同事的掌握之中,包括核燃料池在内,“如果愿意的话,我们能导致核心熔毁。”
  这种测试是反恐演练的一部分。美国核管理委员会认为,海外确实存在着一些恐怖分子和敌对国家,会利用核电站来给美国带来真实的威胁,于是他们雇佣了私人承包商来进行安保强化,而弗里这样的退伍特种兵则是模拟恐怖分子的最佳人选。
  在他爬过的核电站里,哪一座的安保措施最差呢?弗里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笑了起来,他说,在所有的美国核电站里,安保措施最好的,反而是那些商业核电站。“相反地,政府核电站会有一些问题,哪怕是在加强防守之后。想象一下吧,如果核电站旁边有一家化工厂,而我是一个恐怖分子,我发现核电站里里外外重兵把守,我当然不会进去,而是转而去化工厂。因为政府根本没告诉化工厂的人也得注意安全。”
  最近,《华尔街日报》报道了一起发生在2013年的恐怖袭击,当时恐怖分子侵入了硅谷一家发电站,在19分钟内损坏了17个变压器。尽管当时加州电力单位反应迅速,此次袭击并未导致大规模停电,但它证明了,恐怖袭击对于电力的威胁是真实的。“不管干这事的人是谁,我只能说,这帮人是专业的,”弗里说,“这很显然是一次详细策划好的袭击。他们一开始就关闭了目标地区的监控,切断了发电站与外界的通讯线路,而且在警方反应之前就逃之夭夭,这说明他们对执法机关的行动速度也有研究。”
  弗里说,如果是他或者其他的退伍特种兵,他们也会非常轻易地完成这样的袭击。他说,关键就是“3D”:伪装(disguise)、分散注意力(diversion)和欺骗(deception)。他以他曾经做过的任务为例。有一次圣诞前后,他团队中的一个人打扮成圣诞老人的样子,看起来像是要发小礼物的样子,于是他就被迎接进了核电站;另外一次,他们有人假装受伤流血,核电站里的人也打开大门来救助他们。弗里说,“我们的核电站安保漏洞实在太多了。”
  关键的原因是人性固有的缺点。“只要有人,就会有人性的弱点,”弗里说,“现在的安保系统太强调佩枪保安的重要性,但问题是,不管你手上的武器多强大,只要你有五分钟没有集中注意力,我就能找到缝隙溜进去,而你根本不会留意到。”
  来源:大西洋月刊,CBS,Guns.com等
其他文献
2月28日,在亲手写下最后一行代码后,35岁的女程序员冯爱荣关闭了她经营了四年的创业项目:一家软件外包公司。  订单还在那里,但是人没了。  过去的一年,冯为她的7名雇员中的5个加薪20%,另外两个加薪40%,但到国庆就走了4个,春节又走了3个,更糟的是,即便拿着更高些的薪水去招聘,也找不到人—這是一场完全不知对手来自何方的对决。离职的员工有些去了其他行业,有些去了其他城市,冯甚至听说有些去了国外
1  以前看北京人艺的话剧《骆驼祥子》录像,见剧中英若诚饰演的刘四爷在没事儿时哼哼的,就是乐亭大鼓《妓女上坟》,李婉芬的虎妞儿自个儿唱的是评戏《马寡妇开店》,老车夫二强子则是唱过两次京戏,一次是《大登殿》里的“薛平贵也有今一天”,一次是伍子胥那句“一事无成两鬓斑”,不禁感叹创作者的用心。每个曲种都各有其性格,能用得合适,更不容易。  不禁想起朋友跟我说起的一件趣事:前几年,某对新人举办婚礼。婚礼上
当今全世界草莓年产量大约为2500万吨,绝大多数都是你在超市里能买到的那种。  为了满足现代商品化农业的需求,育种师们一直在努力培育具有更多优良特性的草莓品种:多挂果,果子个头更大、更坚硬,结果期更长,抗病,呈现红唇般的色泽……育种师并非不关心香气和味道,然而要在一代又一代的杂交之后保存这些性状实在非常困难,每次有新的性状加入,育种复杂程度都会提高。人们不得不优先保留那些生存相关的性状,而且必须承
先说个身边的故事。我一个师弟,2013年年底父亲突然过世,按照当地风俗,要么在一个月之内完婚,要么得等三年之后才能结婚。他妈妈让他决定,这次他丝毫不拖延,选择了三年之后。他妈妈说,你把你爸拖死了,现在是要把我再拖死。如果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对师弟的要求不算严苛,2014年他就要四十岁了。  类似这种逼婚的故事,每年年底在大江南北都要上演无数次,要说起没有完成的年度计划,没找到男女朋友,没结婚,大概都
巨龙出土  时间:2014/5/16  地点:阿根廷/巴塔哥尼亚/La Flecha沙漠  2011年,La Flecha沙漠附近的一位农民偶然被露出沙地的骨化石绊了脚,并将这一情况通报给当地古生物博物馆。化石的开采、运输和包装工作由费鲁利奥古生物博物馆(MEF)的卡博利多(Carballido)和迪亚戈(Diego)博士带领,此外还得到了阿根廷国内多所大学和博物馆研究人员的协助。  过去三年,博
2010年10月22日晚,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坐游艇夜游黄浦江。浦江两岸万家灯火映照,坐船穿行在繁华城市,别有味道。同船共游的,有我的朋友牛文文、陈婷等人。  文文当时正在做一本叫《创业家》的杂志,这是他离职《中国企业家》后的新事业,不过,彼时他还在为这本杂志的发展生存焦头烂额,还没有取得今天的成功。陈婷当时还在《环球企业家》总经理的任上。  那天同行的,还有大名鼎鼎的施正荣,无锡尚德当时的CEO兼董
诚如爱尔兰大诗人谢默斯·希尼在论述俄国大诗人曼德尔施塔姆时所说的那样,“诗歌也许真的是一项失落的事业—像雅各宾主义,正如一位年轻的苏格兰诗人最近所注意到的那样—但是每个诗人都必须把他的声音像篡权者的旗帜一样高高举起。无论这个世界是否落到了安全机构和脑满肠肥的投机分子手中,他必须加入到他的词语方阵之中,开始抵抗。”在精准指出诗歌之于曼德尔施塔姆仿若刺向极权律令的武器的同时,希尼暗示我们,几乎所有迥异
他的新作刚开始就非常吸引人。弗雷德里克·贝格拜德尔用一个章节的篇幅解释道,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他只接触比他小二十岁的人。“我过去把‘青春时代’和‘青春状态’搞混了。”而在书的结尾,他似乎还没有放弃这样的想法,“我的青春期永无休止,我永远不够成熟,不够完美,我永远是一个生活在衰老躯体中的年轻人。”  在开头和结尾之间,贝格拜德尔讲述了青春期的乌娜·奥尼尔。她是上流社会的明星,是剧作家尤金·奥尼尔之女,
系统地善待自己,待着舒服、睡得香,是‘时尚时尚最时尚’光鲜背后的生活哲学。 ”  你见过凌晨两点的意大利吗,有那么几天我常见。其中一次是意大利人不耐烦,一次是中国人不耐烦,从中悟出了点什么。  第一种情况是:某天需要到世博园区拍摄晚上的Party,回到米兰市区已经是凌晨,而等待我们的地陪司机竟然回家了,他太累了。一群疲惫的中国人开始原地召唤他们,难免有点不开心。我让一位中国翻译问陪同的意大利姑娘,
上海康定东路87弄,张爱玲出生于此,并在这里生活了20年。张爱玲1942年至1948年在此居住,当年名为爱丁堡公寓。  张爱玲曾在圣约翰大学就读。  东北男孩宋斌最近有些郁闷,他是在上海工作的一个三维建筑设计师,在上海的生活对他来说压力特别大,房价也很贵,所以他每天的生活就是拼命努力去赚钱,这让他的生活也变得非常压抑。  与宋斌相反,他的女朋友卢亦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女孩,自由职业者。他俩相爱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