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美好 向春而行

来源 :初中生学习指导·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we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朱自清的散文《春》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早春图,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诗意的体验,还给人以热情向上的激励。关于“春”的文章很多,每篇都会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下面向同学们推荐冰心的《我们把春天吵醒了》,让我们跟随冰心的笔触,走进20世纪50年代,去欣赏生机盎然的春之美景,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劳动激情。
  【美文在线】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
  冰 心
  季候上的春天,像一个困倦的孩子,在冬天温暖轻软的绒被下,安稳地合目睡眠。
  但是,分秒必争的中国人民,是不肯让它多睡懒觉的!六亿五千万人商量好了,用各种洪大的声音和震天撼地的动作来把它吵醒。
  大雪纷飞,砭骨的朔风扬起大地上尖刀般的沙土……我们心里带着永在的春天,成群结队地在祖国的各个角落里,去吵醒季候上的春天。
  我们在矿山里开出了春天,在高炉里炼出了春天,在盐场上晒出了春天,在纺机上织出了春天,在沙漠的铁路上筑起了春天,在汹涌的海洋里捞出了春天,在鲜红的唇上唱出了春天,在揮舞的笔下写出了春天……
  春天揉着眼睛坐起来了,脸上充满了惊讶的微笑:“几万年来,都是我睡足了,飞出冬天的洞穴,用青青的草色,用潺潺的解冻的河流,用万紫千红的香花来触动你们,唤醒你们。如今一切都翻转了,伟大呵,你们这些建设社会主义的人们!”
  春天,驾着呼啸的春风,拿起招展的春幡,高高地飞起了。
  哗啦啦的春幡吹卷声中,大地上一切都惊醒了。
  昆仑山,连绵不断的万丈高峰,载着峨峨的冰雪,插入青天。热海般的春气围绕着它,温暖着它,它微笑地欠伸了,身上的雪衣抖开了、融化了,亿万粒的冰珠松解成万丈的洪流,大声地欢笑着,跳下高耸的危崖,奔涌而下。它流入黄河,流入长江,流入银网般的大大小小的江河。在那里,早有亿万个等得不耐烦的、包着头或是穿着工作服的男女老幼,揎拳掳袖满面春风地在迎接着,把它带到清澈的水库里、水渠里,带到干渴的无边的大地里。
  这无边的大地,让几千架的隆隆的翻土机、几亿把上下挥动银光闪烁的锄头,把它从严冬冰冷的紧握下,解放出来了。它敞开黝黑的胸膛,喘息着,等待着它的食粮。
  亿万担的肥料从猪圈里、牛棚里、工厂的锅炉里、人家的屋角里聚集起来了,一车接着一车、一担连着一担地送来了。大地狼吞虎咽地吃饱了,擦一擦流油的嘴角和脸上的汗珠,站了起来,伸出坚强的双臂来拥抱千千万万、肥肥胖胖的孩子,把他们紧紧地搂在怀里。
  这些是米的孩子,麦的孩子,棉花的孩子……笑笑嚷嚷地挤在这松软深阔的胸膛里。泥土的香气熏得他们有点发昏,他们不住地彼此摇撼,呼唤着:“弟兄们,姐妹们,这里面太挤了,让我们出去疏散疏散吧!”
  他们隐隐听到了高空中春幡招展的声音;从千万扇细小的天窗里,他们看到了金雾般的春天的阳光。
  他们乐得一跳多高!他们一个劲地往上钻,好容易钻出了深深的泥土。他们站住了,深深地吸了一口春天的充满了欢乐的香气,悠然地伸开两片嫩绿的翅叶。
  俯在他们上面,用爱怜亲切的眼光注视着他们的,有包着花布头巾笑出酒窝来的大姑娘,也有穿着工作服的眉开眼笑的小伙子,也有举着烟袋在指点夸说的老爷爷……
  原来他们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春天在高空中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它笑着自言自语:“这些把二十年当作一天来过的人,你们在赶时间,时间也在赶你们……”
  春天掮上春幡赶快又走它的云中的道路。它是到祖国的哪一座高山、哪一处平原,或是哪一片海洋上去做它的工作,我们也没有工夫去管它了!
  横竖我们已经把春天吵醒了!
  (选自冰心散文集《我们把春天吵醒了》)
  【品读鉴赏】
  本文最初于1959年2月8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后收入散文集《我们把春天吵醒了》。
  文章以一个新奇的拟人句为标题,总领全篇,并用拟人手法构建全文,热情赞美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吵醒春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壮举。语言激情洋溢,暖人心扉。
  开篇,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将春天比作一个“困倦的孩子”,为后文设置背景,做好铺垫。接着,作者将笔锋一转,直奔主题,浓墨重彩地描绘分秒必争的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不让春天多睡懒觉,“用各种洪大的声音和震天撼地的动作”去吵醒春天,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火朝天的壮观场景。
  行文中,作者充分调动语言积累,综合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将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写实有机结合,使自然景观的描写与劳作场面的描绘交相辉映。文章不但生动地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活力四射的特点,生动地展示了一幅幅壮美的春景图,而且形象地写出了各行各业的人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烈场面,展示了人民充沛的干劲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透过文字,我们既看到了春天的美好,也感受到了春天带给人们的巨大力量。
  【思想之光】
  学生甲:冰心的文章中饱含的情感像涓涓细流,静谧、温润,读者从她的文字中能得到爱和力量。《我们把春天吵醒了》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20世纪50年代末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让读者既能感受到那一时期人们昂扬的斗志,又能感受到生命焕发的勃勃生机。
  学生乙:是的。冰心的情感是细腻的,她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春天万物复苏之间找到了联系,并且用形象、唯美的语言写出了蓬勃向上的气势和力量。
  学生丙:冰心用细腻饱满的情感去感知自然,加上她超强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得文章富有画面感,我仿佛听到了冰雪融化的声音,看到了满山遍野的鲜花,嗅到了泥土的芬芳。
其他文献
在積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与图形性质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的事实出发,证明一些相关性质后,第(2)问充分展示数学问题中由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思想,增加了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进而展示图形推理的多样性.  第(3)问难度大,集中考查了对称思想、模型思想,加强了综合探究及计算能力的考查.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数学解题技巧,只是单纯地利用面积公式进行思考不仅会延误答题时间,还增加了运算难度.使用模型解题策略则会提
期刊
[原题呈现]  例(2020·沈阳·第21题)安安和康康共同探究物质A和物质B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实验所用装置如图1甲所示,在安装上有一处明显的错误,其错误之处是______;  (2)调整好器材后,他们开始实验,如图1乙所示,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  (3)在实验过程中,他们每隔1 min记录一下物质A和物质B的温度,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里。
期刊
[原题呈现]  例(2020·鞍山·第13题)水平桌面上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甲和乙中装有体积相同的两种不同液体。现将质量相等的A、B两个球(VA>VB)分别放入两烧杯中,A球沉底,B球悬浮(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烧杯内的液体密度大于乙烧杯内的液体密度  B. A球受到的浮力小于B球受到的浮力  C. 将甲烧杯液体倒入乙烧杯中,B球会下沉  D. 甲烧杯对桌面的压强大于乙
期刊
[原题呈现]   例(2020·辽宁·抚顺)在学习了酸的化学性质之后,某实验小组选用稀盐酸做了如图1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烧杯中,铜不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原因是 。  (2)能产生气泡的是( )(填字母序号)。  (3)写出C烧杯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D烧杯中,溶液由红色变为( )色,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期刊
[原题呈现]  例(2020·沈阳·第22题)安安和康康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f=10 cm。他们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 cm处,调节蜡烛的烛焰与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1)如图1甲所示,若此时他们想在实验中能用光屏承接到烛焰的实像,光屏应在______(选填“50~60 cm”、“60~70 cm”或“70~100 cm”)范围内移
期刊
[原题呈现]  例(2020·大连·第22题)如图1所示,开关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于A端,小铁片被竖直吸在电磁铁的左侧。若将滑片從A端移动到中点,则铁片受到电磁铁的吸引力将_____,铁片受到的摩擦力将______。(均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试题解析]  本题以电磁铁吸引小铁片的情境为依托,综合考查了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流大小对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电磁铁对小铁片吸力发
期刊
清代文人袁枚曾说:“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这里的“曲”,是指文章情节的曲折多变。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文章情节设置得当,往往会让读者不忍释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学习情节设置的技巧。  一、误会法  渲染误会,制造波折。利用时间、地点等因素,造成人物之间的误会,为行文推波助澜,增强情节的曲折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下面以《驿路梨花》为例,详谈误会法的运用。  文章写的是关于一间小茅屋的故事,
期刊
2020年是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学科统一命题的起始之年,是使用教育部审定的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实施考试的开局之年,是试点市实行开卷考试的第一年。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首套历史试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体现初中历史课程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是引领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的新引擎,有利于使课堂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
期刊
曹老师:《水浒传》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智多星吴用、行者武松、黑旋风李逵等等,这些人物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他们血肉丰满、生动鲜活、真实可信。下面请同学们分析一百单八将中排位第22的好汉黑旋风李逵的性格特点。  李莉:李逵又叫李铁牛,他刚正不阿,将生死置之度外,多次只身冲锋陷阵;他豪侠仗义,疾恶如仇,眼里揉不得沙子,即便是天王
期刊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可惜仕途坎坷,徘徊于求官与归隐之间。40岁时游长安,进士落第。曾短暂为张九龄的幕僚,不久后回到故里。孟浩然的作品大部分为五言诗,多写山水田园、隐居情怀、羁旅行役与交友之乐。本文结合孟浩然的经历探析他的诗歌创作和特点。  一、钟爱自然风物,寄情山水田园  孟浩然的作品大部分是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