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

来源 :教育与职业(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y009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随着产教深入融合需求和职业技能大赛、1+X证书制度等作为产教深度融合推进器而被广泛认可的,其联结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证书界四大主体,通过标准、内容、过程、评价等育人要素及人、财、物、环境、文化等資源要素的融合,全方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在现阶段的“岗课赛证”融合育人过程中,仍面临着融合逻辑不明确、融合过程缺乏组织合力、融合结果难以评估等问题,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要基于岗位能力需求设计“岗课对接”课程体系,借助第二课堂实现“赛证促学”,在多维评价体系下明晰“岗课赛证”融合效果,以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导向和路径问题。
  [关键词]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岗课赛证;育人模式
  [作者简介]张慧青(1963- ),女,山东聊城人,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山东  济南  250200)王海英(1997- ),女,山东潍坊人,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在读硕士;刘晓(1982- ),男,山东淄博人,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浙江  杭州  31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院2021年职业教育重大资助项目“数字中国建设职业教育历史使命与担当”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21A006,项目主持人:张慧青)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1-0027-08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新发展格局下对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也是新时代高职教育构建“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类型教育体系的使命担当。在新发展格局下,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升级引起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层次和素养需求的提升,而高职院校现阶段的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对接不够紧密,社会各界参与融合育人的模式仍然停留在资源整合的浅层面,导致我国在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人岗技能不匹配问题日益突出,综合职业能力水平偏低问题日益凸显。“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联结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证书界四大系统的人才培养需求,以人才供需为联结抓手,在人才需求、人才培养、人才展现、人才供给之间实现了高度互融,对于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和增强高职教育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因此,本研究试图在厘清新阶段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逻辑内涵与时代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对“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理和问题的深入探讨,提出“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优化路径,以期培育一批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引领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内涵与价值
  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岗位需求变化背景下,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深入理解“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逻辑内涵和时代特征,是探索基于产教融合、赛教结合、书证融通的高职院校类型教育建设的前提条件。
  (一)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逻辑内涵
  “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随着产教深入融合需求和职业技能大赛、1+X证书制度等作为产教深度融合“推进器”而被广泛认可的,其联结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证书界四大系统,在市场人才需求侧和人才培养供给侧的双向结构要素中深度融合,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融合育人模式。“岗”即市场岗位能力需求,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更新迭代会引起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通过市场调研明确产业行业最新技能标准、岗位需求、用工数量,以企业真实岗位能力需求为基点,以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相融合为载体,以企业培养与校内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平台,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产业需求与专业设置、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是对接产业界进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导航仪。“课”即学校课程及教学体系,在高职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课程体系紧扣行业发展需求,围绕专业群发展的组群逻辑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从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逐步转向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和项目制的教学实施”①,建立“岗课对接”的师资、设备场地、实践文化等资源,是教育界进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战场。“赛”即校级、省部级、行业类、国家级和世界级五级技能大赛,“以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展示高端技能引领教学改革”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是对接竞赛界进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试金石。“证”即1+X证书,在院校内实施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对学习者完成某一职业岗位关键工作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相关职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后获得的关于某种专项职业技能或能力水平的证明,是对接证书界进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认可凭证。
  “岗课赛证”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需为抓手,联结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证书界四大系统,产业界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导向,教育界提供人才培养机会,竞赛界提供人才展示平台,证书界提供人才认可凭证,进而在四个系统主体间联结的同时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四个育人要素的融合:职业标准、课程标准、技能竞赛标准与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融合;企业培训内容、教学内容、竞赛项目与X证书培训内容的融合;生产过程、教学过程、赛训过程与X证书考试流程的融合;企业考核形式、课程评价方法、竞赛评分标准与技能鉴定方式的融合。四个融合又推动着企业资源(企业大师、工作场地设施、校企合作投入资金、生产情境、企业文化氛围等)、学校资源(师资、模拟实训场地、学校经费、实践环境、校园文化等)、大赛资源(专家裁判资源、技能竞赛平台、大赛组委会经费、竞赛氛围、大赛环境等)、证书资源(行业专家资源、证书认定平台、证书认定费用、考证情景、行业文化等)等人力、物力、财力、环境、文化五大资源要素全方位的融合,通过“岗课赛证”四大主体及四大育人要素、五大资源要素的相互融合实现课程改革,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见表1)。   (二)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内涵质量转变,培育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责任担当,也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转型、高水平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具有深刻的时代意蕴。
  第一,“岗课赛证”融合育人顺应了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随着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需求侧和人才培养供给侧在数量、结构、质量等方面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智能化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增加了操作设备及技术的复杂性程度;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组织架构的灵活化和岗位间界限的模糊化加快了岗位间流动的速度。在此环境下,精通某一职业领域专门知识、技能的单一化技术技能人才,已难以适应当今产业发展所需。“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优化了人才培养的载体,融合了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证书界四大系统的育人要求,可以使所培养的人才掌握产业发展所需的多项必备技能和最新技能,从而缓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技能供需不匹配、人才“输出”质量难以获得行业企业认可等矛盾,顺应了产业转型升级所需。
  第二,“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展现了高职院校类型教育建设的特征需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化改革指明了方向”③。高职“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进一步围绕人才培养类型化改革在教学层面予以落实,“岗课对接”着重构建产业链与教育链统筹融合发展格局,校企共同构建适应产业需求发展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体现了“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④类型建设需要。“课赛融合”以各级技能大赛为纽带,从技能大赛的准备、培训、参赛等方面不断提升参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让个体在群体竞技的氛围中实现“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⑤需求。“课证互融”从整体行业需求角度将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使教学内容和X技能培训相互融合,培养现阶段产业发展所需的拥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第三,“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满足了学生高质量就业与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需要。高职毕业生能力达成是实现高质量就业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全国高职毕业生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从2016届的83%上升至2020届的86%”⑥。这表明高职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能力越来越对接岗位要求,日益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但不容忽视的是,“企业招工难”和“毕业生就业难”两难依旧并存,关键原因在于高职毕业生所达成的能力程度难以对接企业岗位需求以及难以获得行业企业认可。“岗课赛证”融合企业岗位发展需求,并通过技能竞赛、技能等级证书将高职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复合化、标准化、透明化,使所培养的人才得到社会和行业企业对高职学生“输出”标准的共同认可,从而在共同认可中实现更满意的个人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⑦。
  二、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面临的现实问题
  高职“岗课赛证”间的融合不仅仅是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证书界间“主体”的融合,更是标准、内容、过程、评价等育人要素及人、财、物、环境、文化等资源的融合。但是在各要素融合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融合逻辑不明确、融合过程缺乏组织合力、融合结果难以评估等问题,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一定的挑战。
  (一)“岗课赛证”融合机理尚不明确,将“相互融合”变成了“片面整合”
  产业界、教育界、競赛界、证书界是四个不同的系统,各系统之间各自的运行逻辑有所不同。“岗课赛证”在融合过程中缺乏明确的逻辑或抓手,导致形成“为融合而融合”的片面整合现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高职“岗课赛证”相互融合的要素机理尚不清晰。“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证书界”是四个不同的系统,四个系统之间在“运行机制、发展策略、行动准则、改革方式以及主体构成”⑧等方面有较大差别,产业界所遵循的市场逻辑、教育界所遵循的育人逻辑、竞赛界所遵循的奖牌逻辑和证书界所遵循的标准逻辑使得“岗课赛证”融合育人面临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重当下轻未来的尴尬现状,四个系统尚未明确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相互融合的要素机理,导致“岗课赛证”综合渗透整体育人的作用难以发挥,难以实现从局部“终端接入”到整体“全程联结”。
  二是高职“岗课赛证”相互融合的逻辑机理和发展需求尚未明确。“岗课赛证”并非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职业技能竞赛培训和岗位实践技能培养等课程育人要素的简单融合,而是依据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进行有选择的“岗课赛证”关联培养,以“课”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形式,以“岗”为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起始点,以“证”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基本成果凭证,以“赛”作为更高层次的高水平、拔高式、前沿式的学生培养,根据学生的实力和水平进行有选择的“赛课融合”,在通过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以赛促教”的同时实现更好的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
  “岗课赛证”育人模式要改变的是各主体间片面整合的割裂现象,以“整体设计思维、多元治理思维、关联互动机制”⑨来设计和推进育人全过程,明确四个系统相互融合的标准、内容、过程、评价等育人要素和师资、场地设备、资金投入、环境、文化等资源要素,以高职课程改革为核心将各个系统的要素融合到技能培训课程体系中,将简单的“主体”整合变为全方位、全过程、多要素的相互融合。
  (二)“岗课赛证”融合过程缺乏组织合力,将“多元参与”变为“多方配合”
  从主体关系看,高职“岗课赛证”联结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与个人等多个利益主体,是不同利益关系相互碰撞、交流对话和融合创新的复杂治理场域。但在现阶段“岗课赛证”融合系统中,各主体间的协同关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在总体上处于一种“局部配合、分散培养”的离散性参与现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二)教学创生:借助第二课堂扩展实践教学形式,实现“赛证促学”
  一方面,课程教学采用主辅结合的方式。主线为第一课堂教学,涵盖公共基础课、岗位技能课、实习实践课等课程类型,主要进行“宽基础、准定位、强能力”的岗位群对应教学;辅线为第二课堂扩展实践,主要针对岗位技能课这类专业课程,采用导师指导、项目实施的形式,以专业课程对应的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比赛等竞赛项目以及X技能等级证书考试、行业认证等职业考证任务为载体展开,围绕竞赛项目、考证任务的标准、内容、过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第二课堂教学,主要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例如,图样识读与绘制课程可与“制图员(中、高级)”职业资格和“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大赛融合,通过常规课程学习和竞赛考核,学生同步完成技能等级证书考试以及竞赛体验。这种主辅结合的形式,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在技能竞赛中感知整个产业链、专业链的模块化对接,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落实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推动“岗课赛证”灵活实施。一是师资共享。将企业大师、学校教师、专家裁判、行业专家等教育人力资源组建成符合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优化教师层次和能力结构。二是倡导使用内容形式与时俱进的新型教材。高职院校要健全教材选用制度,更多选用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引入典型生产案例,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建设“立体化”教材。三是创新灵活多元的有效教学方法。高职院校要深入总结推广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经验,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大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推动“岗课赛证”融合教学。
  (三)评价赋能:落实“岗课赛证”多维度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改”
  第一,构建课程实施前、中、后全过程评价体系。一是在课程实施前对课程体系的课程结构(各门课程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一门课程内部的内容组织模式16)、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多主体评价,构建由“岗—课—赛—证”所代表的学校专家、企业工匠大师、竞赛组委会和技能证书机构等组成的多元评价共同体,对课程体系目标、内容、方法、资源以及课程标准等进行不同主体角度的评价,了解不同需求所指向的课程设置要求,避免高职课程与行业企业需求相脱节。二是在课程实施中对课程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进行过程评价,根据目标多元、方法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授课教师为主导、多元评价共同体参与”的“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17方式进行教学阶段的过程性评价,对教学内容与方法、阶段性教学效果、评价内容与方法、评价标准等进行及时评价,以便发现教学过程、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改正17。三是在课程实施后对课程的结课形式和标准进行多样化结果评价,在“人才出口”通过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的有机结合切实体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其中包括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替代课程结课考试、技能竞赛成果转换为课程学分等形式,以社会认可并能够彼此衔接、转换、互认的各种“资格要求”实现整个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与融通。
  第二,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一是依据课程改革效果和多元评价共同体反馈,进一步改进高职课程方案与标准。通过学科评估、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重点企业满意度调查等数据收集方式和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数据分析方式,了解以“岗课赛证”为载体的课程改革效果和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证书界的课程改革满意度情况,从而依据分析和反馈有针对性地调整并更新高职课程体系。二是依据教学效果和过程性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综合了解高职教学质量和“岗课赛证”实施情况,并通过“一班一报告、一师一报告、一校一报告”18的教学质量评价报告形式呈现,多元评价共同体根据评价报告进行针对性的教研和教师培训,建立长效反馈及改进机制。
  综上,高职“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是培养适应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有效实施为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当前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高职院校需要与地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联动对接,与行业企业保持深度合作,结合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和高职院校类型特色发展进一步审视新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岗课赛证”的深度融合为载体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注释]
  ①陈子季.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5):6.
  ②曾天山.“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9.
  ③李鵬,石伟平.中国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的政策理想与行动路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内容分析与实施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20(1):109.
  ④⑤陈子季.优化类型定位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7,7.
  ⑥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21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22.
  ⑦刘盾,徐岩.职业能力与体面劳动:理论·测度·实践[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89.
  ⑧庄西真.产教融合的内在矛盾与解决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8(9):81.
  ⑨李政涛.“五育融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J].人民教育,2020(20):14-15.
  ⑩陈章,幸荔芸,杨鸿.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体系建构:“3+N+4”模式与实践[J].职教论坛,2020(11):39.
  11周丙洋.共享发展视域下高职产教融合生态系统优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19):14.
  12吕建强,许艳丽.从聚焦到转向——近20年我国高职教育学习评价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3):73.
  13朱德全,杨易昆.职业教育“产赛教”融合:机理、问题与治理[J].职教论坛,2020(11):35.
  14崔志钰,陈鹏,倪娟.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的误区解析与实践策略[J].职教论坛,2020(12):33.
  15龚芸.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逆向设计及其实践[J].教育与职业,2020(22):99.
  16徐国庆.高职教育课程质量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2):91.
  17王红艳,杨育宏.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5):39.
  18刘辉.促进学习的评价:从报告分数到建立反馈机制[J].当代教育科学,2016(4):32.
其他文献
[摘 要] 我国多数军事院校学员队采用参与式领导,因此提升学员队队干部参与式领导能力是确保军校学员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军校学员队队干部参与式领导的作用机理和实际效果,并提出提升学员队队干部参与式领导能力的建议。结果表明:参与式领导能够正向影响组织绩效和组织归属感,角色清晰度能够正向影响组织归属感,组织归属感作为中介因素正向影响组织绩效。角色清晰度的调节作用部分显著,队干部角
期刊
[摘 要] 以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为核心环节的CDIO模式代表了工程教育的系统性改革。广东药科大学生物制药专业根据专业特色,在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开展了系列CDIO模式改革。包括建立基于课程群的“跨课程综合性实验“培养系统集成能力;通过导师制《专业拓展训练》强化创新思维培养,结合创新创业竞赛塑造构思与设计能力;建立基于生物医药企业孵化器的“3+1”协同育人模式,让学生在企业中了解项目实施、运
期刊
[摘 要] 医学本科生文献阅读是拓宽专业视野,了解国际医学前沿,补充课堂基础教学局限性的有效方式。而我国医学本科生教育培养过程中,文献阅读相对匮乏,这一现状急需改善。“Journal Club”是以文献阅读、分享、讨论为主体的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研究生教学与培养。通过对海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展“Journal Club”第二课堂活动,对其应用于培养医学生文献阅读习惯和能力进行分析、实践
期刊
[摘 要]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背景下提出班级育人团队建设实践,旨在充分集结学校、家庭、社会各方教育力量,共同搭建协同育人的有效运行机制和资源网络平台,把青年大学生培养
期刊
[摘 要]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对原始创新、技术创新需求强烈的今天,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加迫切。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大飞机等高端装备和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产业的飞速发展,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生物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形成了诸多优异的功能、结构、色彩等,为工业设计提供了不竭的创新动力与源泉。通过工业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并引入仿生学理论和方法提升人才培
期刊
[摘 要] 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工作是留学生教育的重要保障,针对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下留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有必要对其进一步规范化的管理方案进行探索。首先对疫情时期留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基于对这些实际案例的梳理和深入思考,对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学生的组织和师生交流形式、学生信息录入的冗余性、教育教学文件网络访问的便利性和共享性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
期刊
[摘 要] 在立德树人成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新时代,劳动教育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在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小学应当在充分认识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基础上,整合当地的教育资源,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用切实有效的举措来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分析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问题及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探讨新时代重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职业教育具有就业脱贫和提志强技的防返贫功能,可以增强脱贫人口的生计资本和可行能力,是稳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方式,在全面脱贫后的精准防返贫中起着关键作用。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防返贫过程中,存在职业教育与产业防返贫融合较低、职业院校专业供给与防返贫需求脱节较重、职业教育防返贫管理与协调长效机制欠缺、职业教育防返贫资源配置效率缺乏等问题。因此,要加强京津冀区域协同力度,实施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防返贫,整
期刊
[摘要]在国家资历框架建设面临多重挑战而进展缓慢的背景下,推进构建职业教育资历框架既是一种可行路径,也是一种必然趋势。构建职业教育资历框架,在我国具有四个方面的潜在优势,包括:职业教育与企业及工作岗位联系紧密;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改革符合国家资历框架建设需求;职业教育资历框架教育形式单一,可操作性比较强;职业教育更容易接受培训成果,尤其是技能培训成果。构建职业教育资历框架建设,应重点从五个方面着手推进
期刊
[摘要]师徒关系具有全面发展性、选择性和共生性、制度性和约束性的特征。基于需求冰山理论,分析师傅、徒弟和校企的不同层次的需求,通过完善师傅激励制度、开展师傅培养、校企共同完善课程设置、优化学徒管理模式、构建学习型师徒关系、完善法律法规等维护师徒关系等措施来满足师徒需求,构建稳定良好的师徒关系,促进现代学徒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师徒关系;冰山理论;需求  [作者简介]杨红荃(1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