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酵母样亨德逊霉引起皮肤真菌病国内首例报告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告国内首见圆酵母样亨德逊霉所致头癣、体癣1例。患者女性,68岁,干部,曾旅居过缅甸、泰国。主诉头皮出现脱屑性斑片并断发、痒3个月,皮损向左侧延及耳轮、耳背,右肩出现脱屑性斑片,痒3周。以上皮损处取材镜检均见粗细不等之淡棕色分支分隔菌丝,关节菌丝。断发镜检见发外孢子、发内关节菌丝。皮损处多次取材培养,均为同一菌落。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基、27℃培养,菌落生长良好。接种3d后,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基可见白色绒毛状菌落,10d后逐渐变为灰褐色绒毛状菌落,背面为黑褐色,镜下见粗细不等之分支分隔菌丝、关节孢子、棕色厚壁孢子及烧瓶状分生孢子梗。关节孢子特征呈双轮廓。在含有放线菌酮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基上菌落未见生长。鉴定为圆酵母样亨德逊霉(<I>Hendersonula toruloidea</I>)。本文首次用实验证明该菌可侵犯毛发。在血琼脂基37℃培养,菌落呈酵母样,镜下见孢子形成的假菌丝。首次提出该菌为双相型真菌。

其他文献
幽门螺杆菌(Hp)是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究其机制尚不清楚。一氧化氮(NO)是机体内的一种特殊效应分子,具有第二信使分子和靶细胞毒功能。当NO过量产生可诱发基因突变、细胞凋亡或肿瘤的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Hp感染状态下胃黏膜组织内一氧化氮合酶(NOS)基因表达、NO含量改变与细胞凋亡增殖变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