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雪高原,国之利器昂首向天;军令如山,大国长剑动若风发。一位女军人裹紧军大衣,驻足仰望苍穹中的壮美航迹,那是她亲手编织的“大国剑网”。
她叫李贤玉。都说“战争让女人走开”,但李贤玉不这样看:“我理解,那是以体能较量胜负的年代男性对女性的爱护和保护。而在高科技时代,智力使男女在战场上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我把这句话改动了一个字,叫做‘战争让女人走来’。”
入伍第一年,李贤玉被安排到一个通信连锻炼。人工接转电话,口口相传指挥,与这位北大研究生想象中的“高科技部队”差了不止十万八千里。恰在这时,海湾战争爆发,全新的战争形态深深触动着李贤玉,她意识到自己参军“真是来对了”。
因为这场战争及其掀起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李贤玉留在了军营,走向了战场。23年来,世界新军事变革大潮一浪高过一浪,李贤玉也在建设信息化战略导弹部队的征途上,步步紧追,年年跨越。
“军事科研就是打仗”
李贤玉经常说:“军事科研就是打仗”。那年,某常规导弹旅机动指挥系统研制工程启动,李贤玉披挂上阵。当时,武器装备控制接口五花八门,指挥系统“烟囱”林立……李贤玉坚决开出“药方”:进行“大手术”,再造大国长剑的“神经中枢”!
再造谈何容易?如果把导弹武器比作人,李贤玉要做的,就是重建并打通这个人的“奇经八脉”。上万条通路如何搭建?数百套软件如何兼容?系统与装备如何铰链?每一个问号,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三年艰辛耕耘迎来瓜熟蒂落。那年盛夏,某重大军事演习拉开序幕。李贤玉和她的团队迎来第一次实战“大考”——
“中军帐”里,指挥员运用该系统,同时指挥多支导弹旅、多种型号武器装备连续转场,对预定目标实施多波次火力打击。
多箭连发,发发命中。见此情景,部队首长赞扬李贤玉:“别看一个女兵,能顶好几个导弹旅长!”
这绝非虚言。后来,这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专家鉴定评审委员会评价此项成果是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部队需求就是方向”
这是一场空前激烈的“对抗战”。仅仅两年不见,某训练基地“信息化蓝军”发现,昔日的对手、某导弹旅变得异常强大。
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近两年,这个导弹旅经历信息化转型洗礼,已破茧成蝶。促其浴火重生的,正是李贤玉。
某导弹旅信息化试点建设启动后,李贤玉被点名担任技术组组长。
“部队需求就是方向。”光是调研论证,李贤玉就用了3年。旅长施湘阳提起李贤玉,张口就是一组数字:到旅调研30次,座谈120场,审改文件1100份……
一种设计被否了,推倒重做;一次试验不成功,从头再来……三年磨一“案”,五载始完工。当第一个信息化导弹旅趋于成型后,“神经中枢”经过再造的某导弹旅在随后参加的多场对抗演练中锐不可当。
“信息化之路没有尽头”
李贤玉入伍第二年,部队信息化建设艰难起步——组建第一套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她面对的第一道难题竟是如此“古老”——计算机系统尚未汉化。这意味着,即使再简单的汉字,也无法用键盘“打”出来,而只能靠编程“画”出来。
这就是日后战略导弹部队“一网联千军”的坐标原点。历时4年,李贤玉和她的同事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千里之外腾飞的导弹实时呈现在北京指挥所的电子屏上时,作战部队“口口相传”的靶场指挥模式宣告终结。
这是一次超越地平线的远征,需要看清楚“山那边”的事情。
——全军一体化指挥平台研制启动,李贤玉担任该系统总师组成员和导弹部队分系统副总师。奋战两年,一体化指挥平台顺利建成,我战略导弹部队如期换“枪”。
——李贤玉率先提出指控软件创新计划,历时3年终于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某新型指挥信息系统……
这些年,李贤玉共换了5副近视眼镜。“信息化之路没有尽头,我们一定要尽可能看得远一些。”
靠实干实现“强军梦”
空谈误事,实干兴军。李贤玉取得不凡业绩,靠的是实干。
正因为实干,信息化建设这个宏大主题在李贤玉眼里,就如同柴米油盐一样实在,像穿越枪林弹雨一样真切。她搞科研始终紧贴部队需求,一切为了“能打仗、打胜仗”;无论工作轻重,无论事情大小,她都脚踏实地、努力做好。李贤玉前行的路径启迪我们,只要胸怀理想、埋头实干,我们的“强军梦”就一定能实现。
她叫李贤玉。都说“战争让女人走开”,但李贤玉不这样看:“我理解,那是以体能较量胜负的年代男性对女性的爱护和保护。而在高科技时代,智力使男女在战场上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我把这句话改动了一个字,叫做‘战争让女人走来’。”
入伍第一年,李贤玉被安排到一个通信连锻炼。人工接转电话,口口相传指挥,与这位北大研究生想象中的“高科技部队”差了不止十万八千里。恰在这时,海湾战争爆发,全新的战争形态深深触动着李贤玉,她意识到自己参军“真是来对了”。
因为这场战争及其掀起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李贤玉留在了军营,走向了战场。23年来,世界新军事变革大潮一浪高过一浪,李贤玉也在建设信息化战略导弹部队的征途上,步步紧追,年年跨越。
“军事科研就是打仗”
李贤玉经常说:“军事科研就是打仗”。那年,某常规导弹旅机动指挥系统研制工程启动,李贤玉披挂上阵。当时,武器装备控制接口五花八门,指挥系统“烟囱”林立……李贤玉坚决开出“药方”:进行“大手术”,再造大国长剑的“神经中枢”!
再造谈何容易?如果把导弹武器比作人,李贤玉要做的,就是重建并打通这个人的“奇经八脉”。上万条通路如何搭建?数百套软件如何兼容?系统与装备如何铰链?每一个问号,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三年艰辛耕耘迎来瓜熟蒂落。那年盛夏,某重大军事演习拉开序幕。李贤玉和她的团队迎来第一次实战“大考”——
“中军帐”里,指挥员运用该系统,同时指挥多支导弹旅、多种型号武器装备连续转场,对预定目标实施多波次火力打击。
多箭连发,发发命中。见此情景,部队首长赞扬李贤玉:“别看一个女兵,能顶好几个导弹旅长!”
这绝非虚言。后来,这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专家鉴定评审委员会评价此项成果是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部队需求就是方向”
这是一场空前激烈的“对抗战”。仅仅两年不见,某训练基地“信息化蓝军”发现,昔日的对手、某导弹旅变得异常强大。
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近两年,这个导弹旅经历信息化转型洗礼,已破茧成蝶。促其浴火重生的,正是李贤玉。
某导弹旅信息化试点建设启动后,李贤玉被点名担任技术组组长。
“部队需求就是方向。”光是调研论证,李贤玉就用了3年。旅长施湘阳提起李贤玉,张口就是一组数字:到旅调研30次,座谈120场,审改文件1100份……
一种设计被否了,推倒重做;一次试验不成功,从头再来……三年磨一“案”,五载始完工。当第一个信息化导弹旅趋于成型后,“神经中枢”经过再造的某导弹旅在随后参加的多场对抗演练中锐不可当。
“信息化之路没有尽头”
李贤玉入伍第二年,部队信息化建设艰难起步——组建第一套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她面对的第一道难题竟是如此“古老”——计算机系统尚未汉化。这意味着,即使再简单的汉字,也无法用键盘“打”出来,而只能靠编程“画”出来。
这就是日后战略导弹部队“一网联千军”的坐标原点。历时4年,李贤玉和她的同事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千里之外腾飞的导弹实时呈现在北京指挥所的电子屏上时,作战部队“口口相传”的靶场指挥模式宣告终结。
这是一次超越地平线的远征,需要看清楚“山那边”的事情。
——全军一体化指挥平台研制启动,李贤玉担任该系统总师组成员和导弹部队分系统副总师。奋战两年,一体化指挥平台顺利建成,我战略导弹部队如期换“枪”。
——李贤玉率先提出指控软件创新计划,历时3年终于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某新型指挥信息系统……
这些年,李贤玉共换了5副近视眼镜。“信息化之路没有尽头,我们一定要尽可能看得远一些。”
靠实干实现“强军梦”
空谈误事,实干兴军。李贤玉取得不凡业绩,靠的是实干。
正因为实干,信息化建设这个宏大主题在李贤玉眼里,就如同柴米油盐一样实在,像穿越枪林弹雨一样真切。她搞科研始终紧贴部队需求,一切为了“能打仗、打胜仗”;无论工作轻重,无论事情大小,她都脚踏实地、努力做好。李贤玉前行的路径启迪我们,只要胸怀理想、埋头实干,我们的“强军梦”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