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同义词是结构组织的质疑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ker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们一般认为一组同义词是一个数目有定的、完整的、封闭的结构组织,但是这种说法却解释不了很多的语言现象。实际上,词语如果意义基本相同而且能够通用,就会被人们主观地认定为同义词。因为人们的主观性存在着差异,所以同义词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组织。同义词因为意义基本相同但又往往存在着差异,因而它更能明显地体现出词汇的系统性。
  关键词:结构组织 通用 主观 词汇系统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一 问题的提出
  同义词是结构组织最早是由刘叔新先生提出来的。刘叔新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指出:“同义词组是词汇中的结构组织。它还可以扩大为包括同义固定语在内的同义组。”此后,刘叔新先生在他的文章及著作中一再重申和强调这一观点。刘先生的观点在词汇学界有很大的影响,也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刘叔新先生提出这一观点,是为了在两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试图将同义词与近义词区分开来。他指出:“在同义组内,每个词语成员都同所有其他成员存在着同义关系。由近义关系联结起来的词语却不是如此,而是甲相近于乙,乙相近于丙,丙相近于丁,而甲与丁之间可以相距很远而毫不相干。”第二:试图发现并描写词汇的系统性。刘叔新先生指出:“如果能够发现一定的词语按照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而集结成组,而且这样形成的组织相当的多,那么现代汉语词汇较强的组织性就会显示出来,会使人看出这个词汇有其自身复杂的聚合排列,呈现出一种颇有关系和条理的汇集状态。”,刘叔新先生同时指出:“由若干个词汇单位聚合而成的同义组,不是简单的集合体,而是一种结构组织,不能同词汇的各种类集等量齐观。”“互有同义关系的词语,在语言一定时期内,是确定的,而且数量上有定,是有限的若干个。换言之,同义组总是包含着确定的、数目有限的成员,在共时的平面上是一个完整的、稳定的、封闭的结构组织。”
  但是刘先生的这一提法却不能解释很多的同义词现象。如苏新春就曾指出;“在语言研究的实际中,人们对同义词与近义词的区别往往时显时隐,时别时合。需要时着力区分,不需要时,掉以轻心,随意换用,如对日本学者井上义昌编的《A DICTIONARY OF ENGLISH SYNONYMS》(1965,东京),学者在同一书中既称之为《英语同义词典》,又称之为《英语类义词典》。《同义词词林》是我国现代汉语的第一部类义词典,它的作者写了一篇文章:《汉语类义词典探索——〈同义词词林〉编后》”。在很多情况下词语间是否存在着同义关系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对于同一对词是否同义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会做出不同的判断。
  又如,不同的同义词词典对于同一组同义词的收词是不同的:张志毅主编的《简明同义词典》在“安静”义的同义词组中收有“安静、宁静、平静、清静”4个词,刘叔新主编的《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在“安静”义的同义词组中收有“安静、静谧、恬静、谧静、静”5个词,张清源主编的《同义词词典》在“安静”义的同义词组中收有“安静、平静、静谧”3个词,夏葳主编的《同义词词典》在“安静”义的同义词组中收有“安静、宁静、恬静、平静、清静、寂静、幽静”6个词。如果同义词真的是结构组织,这一现象是不可能出现的。
  二 把同义词看作是结构组织的问题根源
  刘叔新先生把同义词看成是结构组织的说法之所以解释不了上面提出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刘先生把同义关系看成完全是由词语意义本身所决定的。将同义关系看成完全是由词语意义本身决定的由来已久,并非始于刘先生。人们一般认为词义相同或是基本相同的词就是同义词。那么怎样才算词义相同或基本相同呢?人们首先想出的是从“同一概念”的角度来解决它。比较典型的是石安石先生的说法:“同义词,正确地说,应该是概念相同但词义有所不同的词。同义词间意义的差别,不能大到概念的差别,只能是在同一概念的情况下的细微差别,或所谓‘补充意味’的差别。例如感情色彩上的,风格上的,运用范围上的,等等……如果意义差别超出了一个概念的范围,那么它们的意义无论怎样‘相近’,也不是同义词。”但是对于“同一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只有所谓等义词即异称词才是“同一概念”,有人认为只要理性意义相同,色彩意义有别也可以算是“同一概念”,再或者理性意义大致相同就是“同一概念”、内涵与外延都相同才叫“同一概念”、内涵相同或基本相同就是“同一概念”、外延相重合或大部分相重合才是“同一概念”……等等。概念与词义都是抽象的,且不说什么是同一概念就众说纷纭,就是要确定几个概念的内涵或者外延是否一致或基本一致,并不比确定词语的意义是否基本相同更容易。从概念的角度来谈同义词,不仅把词汇学的问题和逻辑学的问题搅和在一起,而且还使问题越谈越复杂。
  针对“同一概念”存在的问题,刘叔新先生另辟蹊径,根据是否指称同一对象来确定词语是否同义词。提出“确定不同的词语互有同义关系,依据的是它们指同样的事物对象。也就是说,不同的词语,只要各自的意义(当然是一个意义)所反映的对象的外延一致,就互为同义词语。”刘叔新先生将外延相同作为确定同一对象的标准,说明要确定词的指称对象是否相同并不总是很容易解决的(对于指称对象都有着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词语,我们还比较容易判断它们的指称对象是否相同;对于指称对象没有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词语我,们很难断定它们是否指称同样的事物对象),往往还需要借助于逻辑手段,这就又会产生与根据外延来判断是否同一概念相似的麻烦。
  “同一概念说”与“同一对象说”都认定同义关系完全是客观的,由词义本身所决定。这是关于同义词的误解,由此得出的同义词是结构组织的观点必定也是错误的。
  三 同义词产生的机制
  词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主观反映,它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同义关系的认定应该也会带有主观性。同义现象一直存在于语言运用之中,我们不妨从同义词的运用入手来加强对同义词的认识。
  我们先看一组例子:抱怨——埋怨
  “抱怨”与“埋怨”的意义略有差别,“抱怨”指的是因为自己利益受损而表示不满,“埋怨”指的是因为认为某人做得不对而表示责备。“抱怨”与“埋怨”的意义虽有差异,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既可以用“抱怨”也可以用“埋怨”。如:
  (1)近些年老百姓经常抱怨地方官员不按中央指示办事,说是“歪嘴和尚”把“经”给念歪了。(《人民网》2009年9月14日,徐祥临《历史视野下的县域经济》)
  (2)没有得到提拔重用,就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埋怨组织上亏待了他,大有怀才不遇之感。(《人民网》,2009年4月29日,《年轻官员成腐败案高危人群“该谁自醒”?》)
  例(1)中用的是“抱怨”,它也可以换成“埋怨”,用“抱怨”强调老百姓因地方官员不按中央指示办事而使自己的利益受损因而表达不满,用“埋怨”强调老百姓认为地方官员不按中央指示办事是错误的因而发出责备。例(2)中用的是“埋怨”,它也可以换成“抱怨”,用“埋怨”强调认为组织上做得不对而对其发出责备,用“抱怨”则强调因为认为自己的利益受损而表达不满。
  “抱怨”与“埋怨”在运用中的互换不是偶然的,它带有一定的经常性。这是因为“抱怨”与“埋怨”经常都纠结在一起,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认为别人做得不对是以自己的利益受损作为参照的,反过来,我们的利益一旦受损,就会认为是别人做得不对造成的,因而发出怨言时,既可以认为是在抱怨,也可以认为是在埋怨。只要不去刻意区分,人们不会觉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但这并不是说,“抱怨”就等于是“埋怨”,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如:
  (3)在西方人抱怨对中国巨大的贸易赤字的时候,我们却面临着对西方巨大的文化赤字。(《人民网》2008年3月21日,《提升文化软实力 中国的战略选择》)
  (4)徐海东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愧疚中,心里一个劲地埋怨自己的疏忽大意。(《人民网》2009年5月18日,《为让官兵顺利过冬 毛泽东给徐海东打了一张借条》)。
  例(3)中,西方人因对中国的巨大的贸易赤字这个结果不满,认为利益受损而发出“抱怨”,但他们并不能一下子就说清楚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或是责任者,因此这一例中不宜用“埋怨”。例(4)中徐海东已陷入自责与愧疚中,并没有考虑自己个人的利益是否受损,所以此例中的“埋怨”不宜换成“抱怨”。但在很多情况下,“抱怨”与“埋怨”都能够互换。
  “抱怨”与“埋怨”的互换,造成了“抱怨”与“埋怨”的通用。“抱怨”与“埋怨”这组例子反映了同义词的普遍情况。很多同义词尽管理性意义有区别,它们还是可以经常替换并且不影响句子的表达。尽管同义词替换往往体现了不同的观察视角,但是从这些不同的观察视角出发所观察的现象的表现形式又常常有很大程度的重合,所以替换了同义词的句子的意思在人们看来只要不刻意区分就没什么差别。这造成了同义词的通用。
  同义词的通用符合适用性理论。威尔森和司坡伯将适用性理论定类为认知心理方面的一种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追求的是以最小的气力得到最佳的认知效果。它的两大原则是适用性的认知原则和适用性的交际原则,前者是说人类的认知是为了尽可能地提高信息的适用度,后者是说交流双方均假定所提供的信息应该具有最优的适用性。适用性理论认为语言具有一定的松散性可以增加其交流的有效性。如果语境合适的话,人们会觉得带有模糊性的信息可能比非模糊性信息更可取。同义词的通用往往忽略了意义上的差异而突显了意义上的相同点,它提供的是模糊性的信息,这样能够保证认知的效率和交际的有效性。因而同义的通用在语言运用中大量存在。
  正因为同义词常常能够通用,而且它们的意义虽然往往有差异,这个差异却又有一定的模糊性,人们并不能一口就把它说清楚,所以这些词就被人们认做是同义词。
  四 结语
  同义词产生于因语言“松散使用”的词语通用的基础之上,那么同义关系就是在语言运用中形成的一种动态关系,而不是词语本身固有的静态关系。正因为同义关系不只是由词义本身决定,它还需要人们的主观认同,所以同义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松散的关系,自然同义词也不会是一个封闭的结构组织。
  刘叔新先生希望通过同义词是结构组织来说明词汇具有系统性。实际上,虽然同义词并非结构组织,但词汇仍还是具有系统性的。刘叔新先生认为:“彼此同义的词语单位,在意义上一般基本相同而微有差异,在构造材料上则必不同,因而互相形成同中有异的对照,而且各自以自身的特点在共同的聚合体中占有特定的位置,从而互相制约着意义特点或意义的内涵。这样的对照、制约关系,使牵连着的有关词汇单位密切相聚,形成一种聚合结构。”在一个词汇系统内,所有的词都是各自以自身的特点在共同的聚合体中占有特定的位置,从而互相制约着意义特点或意义的内涵,这是由词汇的系统性决定的,不独同义词如此。只不过因为同义词的意义往往差异较小,因而能够更鲜明地形成同中有异的对照,这也使得“各自以自身的特点在共同的聚合体中占有特定的位置,从而互相制约着意义特点或意义的内涵”更为明显。应该说,词汇的系统性使得系统内的所有词语的意义相互分工,相互协作,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义词因其意义往往大部分相同而又有差异的特点而使得词语意义的分工协作更明显,也使得词汇的系统性更为明显。
  
   注: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认知视野中的同义词研究(项目编号:08WX6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叔新:《同义词与近义词的划分》《语言研究论丛》,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 苏新春:《汉语词义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 石安石:《关于词义和概念》,《中国语文》,1961年第8期。
   [5] 张乔:《模糊语义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吴峥嵘,女,1968—,湖北汉川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词汇及语法,工作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由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引起的玻璃体对黄斑部的牵拉[1] 。以往的检查方法如间接或直接检眼镜 ,裂隙灯显微镜及三面镜 ,立体彩色眼底照相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