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888(2008)1A-0083-02
心力衰竭是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致残率高、致病率高。健康教育是一种治疗手段。在护理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对促进病人康复、预防疾病、改善护患关系具有积极作用。为此,我科对慢性心力衰竭多次住院病人实施健康教育,收到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0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住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的病人51例,男25例,女26例;年龄5l岁~83岁;原发病依次为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病、退行性心脏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因心力衰竭加重在医院住院平均3次或4次。造成病情加重的原因包括不良生活方式、生活行为;医疗顺从性差,间断用药或随意撤减、更换药物等。
2 健康教育实施过程
2.1 进行健康教育需求评估通过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收集资料,重点了解,分析导致以往及此次病情加重的原因,如起居、饮食、嗜好、活动、情绪等生活习惯及医疗依从性。结合病人住院后的实际情况(疾病状态、身体状况、已有知识、学习能力)制定具体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定期对病人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排除干扰健康教育的因素。
2.2 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时机急诊住院病人在疾病的恢复期,以一对一方式个别指导、床边教育为主;在住院不同阶段制定个体化的教育计划,结合病情进展的不同时期进行教育,如新人院病人病情加重期,以如何缓解胸闷、气憋等心功能不全症状,选择安全、舒适体位的示范教育为主;疾病恢复期,针对病人个体进行系统地、有计划地教育。出院前期以检查教育效果,弥补知识为主。要求病人及家属向护士示范、复述所掌握的知识。发给病人心力衰竭有关知识的手册,以便随时阅读。
2.3 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以四类病人为反复教育对象:①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下降者;②身体健康状况较差,自护能力较低者;③住院次数多且自认为疾病知识有较多了解者;④对疲劳等症状易于忽视的病人及家属。
2.4 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
2.4.1 帮助病人掌握预防保健知识,增加对疾病的认识曹桂兰等报道,心力衰竭病人把药物治疗、症状和预后3方面学习的重要性排在前3位,说明这3项为心力衰竭病人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病人认为用药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因而对药物治疗的学习格外关注;对症状方面的熟悉有助于病人及时向医务人员诉说不适,便于及时处理;对预后知识的了解说明病人对自己生命状态的关注。故对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①心功能不全的基本知识。如原发病发展为心功能不全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应用强心、利尿剂的机制及监测脉搏、尿量的原因与方法;如何安排合理的运动和休息。②加强对自身症状的鉴别,尤其是老年人。有资料表明,老年人对心功能不全症状的反应较慢,即心功能不全症状出现后较长时间才去住院治疗。告诫病人当原有症状加重或有新症状出现时,如手足皮肤紧有绷感,体重增加等.及时向医务人员咨询。③学习如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获得有效救治,如何避免诱因,减少心功能不全的发生。④告知病人按时、规范的药物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2.4.2 从医行为的教育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病人从未对诱发心力衰竭急性加重因素采取过预防措施,较多的病人不能按心力衰竭护理的特殊要求去做,有些病人更愿意实施自我处置。如在服用药物中,漏服药物、自行用药、不按时服药、不按指导服药、拒绝服药等时有发生。个别病人有保护性欺骗行为,如加量服用或停用利尿药,长年服用地高辛。此外,为了节省药费,有的病人将缓释片减半服用。对此。护士应立即给予护理干预。进行讲解、教育,提高病人对药物的认知程度.如用药的注意事项、名称、剂量、服用方法及副反应等,增加病人对医嘱的依从性。正确估计病人出院后可能发生的变化,与病人及家属一起制定切合实际的院外康复护理计划,特别提醒病人不可随意停药,坚持按时按量服用,并定期、及时就医,使之达到理想的康复水平。
2.4.3 不良生活方式、行为的教育病人病情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良生活方式、生活行为,如吸烟、饮酒、喝浓茶、饮食过成、连续长时间打牌、缺乏体育锻炼、体重超重等。特别是病人对控制钠盐的限制不够重视。说明他们对心力衰竭与摄盐、饮食的关系认识不清,不遵守低盐饮食常导致心力衰竭的恶化,因此必须加强对心力衰竭病人饮食方面的教育。健康教育强调改变人的行为方式,促使人们自愿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提高生活质量。教育中要宽容接纳,灵活多变,注重实效。出院前期,应进一步强化住院教育内容:①列出家庭和环境的诱发因素;②列出出院后自我监控计划,选择合理的饮食、起床、散步、如厕、洗澡有人照顾;③明确出院后继续用药的目的和意义;④结合个人兴趣及活动能力选择不同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2.4.4 就诊指导对病人及家属介绍有下列情况需主动就诊:①无法解释的疲劳、消化道症状、运动耐受性下降;②新近发生的劳累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③下肢水肿、尿量减少或体重增加。以上内容应强化于病人及家属记忆中,以能正确复述为目的。出院时发出出院指导书,与病人建立联系。
3 效果评价
经过系统的个体化健康教育,本组95%的病人达到了预期目标,与韩清萍报道一致。
4 体会
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认识到对此类多次住院病人应在适当时间,以恰当方式,选择重点内容,对不同个体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教育。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护士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病人的卫生宣教,更重要的是通过行为干预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有利于其康复的健康行为。
(本文编辑卫竹翠)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888(2008)1A-0083-02
心力衰竭是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致残率高、致病率高。健康教育是一种治疗手段。在护理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对促进病人康复、预防疾病、改善护患关系具有积极作用。为此,我科对慢性心力衰竭多次住院病人实施健康教育,收到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0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住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的病人51例,男25例,女26例;年龄5l岁~83岁;原发病依次为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病、退行性心脏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因心力衰竭加重在医院住院平均3次或4次。造成病情加重的原因包括不良生活方式、生活行为;医疗顺从性差,间断用药或随意撤减、更换药物等。
2 健康教育实施过程
2.1 进行健康教育需求评估通过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收集资料,重点了解,分析导致以往及此次病情加重的原因,如起居、饮食、嗜好、活动、情绪等生活习惯及医疗依从性。结合病人住院后的实际情况(疾病状态、身体状况、已有知识、学习能力)制定具体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定期对病人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排除干扰健康教育的因素。
2.2 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时机急诊住院病人在疾病的恢复期,以一对一方式个别指导、床边教育为主;在住院不同阶段制定个体化的教育计划,结合病情进展的不同时期进行教育,如新人院病人病情加重期,以如何缓解胸闷、气憋等心功能不全症状,选择安全、舒适体位的示范教育为主;疾病恢复期,针对病人个体进行系统地、有计划地教育。出院前期以检查教育效果,弥补知识为主。要求病人及家属向护士示范、复述所掌握的知识。发给病人心力衰竭有关知识的手册,以便随时阅读。
2.3 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以四类病人为反复教育对象:①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下降者;②身体健康状况较差,自护能力较低者;③住院次数多且自认为疾病知识有较多了解者;④对疲劳等症状易于忽视的病人及家属。
2.4 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
2.4.1 帮助病人掌握预防保健知识,增加对疾病的认识曹桂兰等报道,心力衰竭病人把药物治疗、症状和预后3方面学习的重要性排在前3位,说明这3项为心力衰竭病人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病人认为用药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因而对药物治疗的学习格外关注;对症状方面的熟悉有助于病人及时向医务人员诉说不适,便于及时处理;对预后知识的了解说明病人对自己生命状态的关注。故对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①心功能不全的基本知识。如原发病发展为心功能不全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应用强心、利尿剂的机制及监测脉搏、尿量的原因与方法;如何安排合理的运动和休息。②加强对自身症状的鉴别,尤其是老年人。有资料表明,老年人对心功能不全症状的反应较慢,即心功能不全症状出现后较长时间才去住院治疗。告诫病人当原有症状加重或有新症状出现时,如手足皮肤紧有绷感,体重增加等.及时向医务人员咨询。③学习如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获得有效救治,如何避免诱因,减少心功能不全的发生。④告知病人按时、规范的药物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2.4.2 从医行为的教育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病人从未对诱发心力衰竭急性加重因素采取过预防措施,较多的病人不能按心力衰竭护理的特殊要求去做,有些病人更愿意实施自我处置。如在服用药物中,漏服药物、自行用药、不按时服药、不按指导服药、拒绝服药等时有发生。个别病人有保护性欺骗行为,如加量服用或停用利尿药,长年服用地高辛。此外,为了节省药费,有的病人将缓释片减半服用。对此。护士应立即给予护理干预。进行讲解、教育,提高病人对药物的认知程度.如用药的注意事项、名称、剂量、服用方法及副反应等,增加病人对医嘱的依从性。正确估计病人出院后可能发生的变化,与病人及家属一起制定切合实际的院外康复护理计划,特别提醒病人不可随意停药,坚持按时按量服用,并定期、及时就医,使之达到理想的康复水平。
2.4.3 不良生活方式、行为的教育病人病情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良生活方式、生活行为,如吸烟、饮酒、喝浓茶、饮食过成、连续长时间打牌、缺乏体育锻炼、体重超重等。特别是病人对控制钠盐的限制不够重视。说明他们对心力衰竭与摄盐、饮食的关系认识不清,不遵守低盐饮食常导致心力衰竭的恶化,因此必须加强对心力衰竭病人饮食方面的教育。健康教育强调改变人的行为方式,促使人们自愿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提高生活质量。教育中要宽容接纳,灵活多变,注重实效。出院前期,应进一步强化住院教育内容:①列出家庭和环境的诱发因素;②列出出院后自我监控计划,选择合理的饮食、起床、散步、如厕、洗澡有人照顾;③明确出院后继续用药的目的和意义;④结合个人兴趣及活动能力选择不同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2.4.4 就诊指导对病人及家属介绍有下列情况需主动就诊:①无法解释的疲劳、消化道症状、运动耐受性下降;②新近发生的劳累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③下肢水肿、尿量减少或体重增加。以上内容应强化于病人及家属记忆中,以能正确复述为目的。出院时发出出院指导书,与病人建立联系。
3 效果评价
经过系统的个体化健康教育,本组95%的病人达到了预期目标,与韩清萍报道一致。
4 体会
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认识到对此类多次住院病人应在适当时间,以恰当方式,选择重点内容,对不同个体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教育。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护士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病人的卫生宣教,更重要的是通过行为干预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有利于其康复的健康行为。
(本文编辑卫竹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