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科普:“有知去畏”

来源 :军工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ing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则需要辟谣的消息与核科普的紧迫性
  7月19日,“英国每日邮报转载韩国一家网站”的一组巨大变异畸形农作物的图片新闻再次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因为出自于“福岛日记”网站的这则消息给出了暗示:这是日本福岛核泄漏惹的祸。仔细分析这一新闻的放大效应,实际折射出了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造成的“恐核”阴影依然弥散在世界各地。
  很快,“果壳网”的“谣言粉碎机”小组刊文辟谣:“福岛日记”是专门收集和刊登政府对福岛地区的政策方针、福岛核电站事故对民众和生态影响等文章,而畸形农作物所在地的辐射早已达正常水平,果壳还引证科学依据证明畸形变异是大自然的普遍现象。
  有关核辐射的谣言,似乎更容易传播。福岛核泄漏事故后中国大地弥漫的“抢盐”风波就是例证,而要预防类似“恐核盲从”的社会群体性事件扩散,则绝非仅仅依靠事后“辟谣”或“谣言粉碎”。现在,社会舆论和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核技术作为国家战略性高科技,在保持国家核战略威慑,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低碳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等方面作用巨大。2012年10月,《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过,预示着在经过一年半的科学论证和慎重考虑后,中国再度重启核电项目。
  由于核技术的敏感性,社会“恐核”现象较为普遍。“谣言四起”和“粉碎谣言”的事后诸葛亮的做法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如果想要从本源上遏制谣言产生,就必须主动加强科普宣传,营造正面舆论,促进我国核能和核产业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核科普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
  2002年,世界首部《科普法》诞生在中国,可见中国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科普法》明确规定了“科学类社会团体”科普工作的责任和义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也视科普为协会重要任务。作为全国性行业学会,中国核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是核科普的主力军,在核科普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科普法赋予的职责,也是行业学会的社会责任所在。学会王德林秘书长说,“学会始终把科普列入学会的重要本职工作,尤其近年来我国核能发展加快,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公众都比以前更加关注核电产业发展,科普工作就变得更加突出和紧迫。这是对产业负责、对地方政府负责、对社会公众负责,让公众了解核以及核电站,才能消除误解、减少阻力,更好地在中国发展核电产业。”
  学会的科普品牌
  2011年9月就任以来,王德林秘书长一直在思索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的时代如何做好核科普?政策不明晰,国内民众、政府对内陆核电站存在争论,有关核的谣言很容易引起社会恐慌……这一切都给学会科普工作压力与动力。作为一个有过7年研究院院长和5年公司总经理从业经历的老核工业人,王德林秘书长对学会的科普工作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索:科普传统说教已经老套,必须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尤其是新媒体对民众接受信息的影响,做创新性、时效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活动,才能发挥科普的作用。
  经过摸索与实践,学会的“院士-专家行、媒体面对面、魅力之光”等品牌科普活动已基本成型。
  “院士-专家行”活动是充分发挥学会专家资源优势形成的科普品牌,主要通过院士、专家的社会影响力和权威性开展科普,对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地方科技创新、
  完善高校学科建设、推动核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社会公众的欢迎。2009年以来,学会分别在吉阳、海盐、彭泽、二连浩特、成都、绵阳等地组织“院士、专家行活动”,直接受众约10000余人。自2011年开始,学会进一步加强了“院士-专家行”活动范围、频率,特别强调主动性、时效性。2011年3月29日,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不久,学会邀请叶奇蓁院士在中国科协“科学家的社会责任——2011中国科协热点问题学术报告会”上作报告,及时通过媒体介绍了我国核能的安全现状。在今年5月的“绿色核能、给力湖南”院士行科普活动中,学会理事长李冠兴院士带队,王大中、樊明武、叶奇蓁、陈念念、邱爱慈等6名院士参加,积极支持我国内陆核电站建设。李冠兴院士介绍了辐射防护的基本原理、概念和核电的安全性;叶奇蓁院士介绍了福岛事故后国际上各国的动态和中国的核电政策。院士们结合自身从业经历的讲座,促进了社会公众对核电安全性、高效性的正确认识。通过讲座,老百姓明了真相,会理性支持地方政府的核电产业发展;地方政府了解核电行业,会更加支持推进核产业发展;高校是未来核电行业的主力军来源地。由于效果甚好,“院士-专家行”已经成为学会近年来科普工作的重要形式。
  “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主要是中国科协组织、全国学会承办,旨在针对社会热点和焦点,通过中央主流媒体渠道,传播知识、传递政策,解疑释惑,及时发出科学共同体的理性声音。2011年3月19日和4月20日,学会在第2期和第3期活动中,请院士和专家就核污染、核能安全、核与辐射安全、核辐射防护尝试以及日本福岛核事故漂流物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等问题与媒体进行交流。2013年4月26日,学会主动承办第26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主题为“清洁核能助力美丽中国”,叶奇蓁院士阐述我国发展核电的中长期规划和战略意义;肖雪夫教授分析了核电清洁、高效、安全的特性,阐述了核电在应对雾霾等环境问题中的作用;俞冀阳副教授结合世界范围内的三次核电事故,对比分析了我国三代核电的安全标准和政策现状。对比这三次媒体见面活动,可以看出科普的重点已经从针对核事故的辟谣科普转为事关未来核能发展战略的主动指引。
  今年,学会科普工作的重点在于打造首届“魅力之光”杯全国中学生核电科普知识竞赛,并计划连续举办3年。王德林秘书长告诉我们,科普从学生抓起,意义非凡,因为他们是中国的未来。这次活动共吸引了全国6089名中学生参加,490名获奖,20名一等奖获得者可每人邀请1名物理老师共同参加“魅力之光”夏令营,实地参观秦山核电站。可以讲,首届“魅力之光”杯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除了参与学生人数众多外,活动还到了业内企业、政府、高校、中学的肯定与欢迎,新华社、人民网、光明日报、科技日报、新浪网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本次活动,很多核电站基地纷纷表示希望能作为下一届活动的承办单位。当然,收获最大的还是参加夏令营的学生。福建的汤睿杰说,“正如李冠兴院士所言:无知者有畏。我对走进核电站还是怀有一定恐惧心理。但看到厂区和反应堆毗邻而居,我确认核电是绿色、安全、清洁、高效的新能源”。湖南的刘哲说,“当我把走进秦山核电站基地的消息告诉我的朋友们时,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个很疯狂的举动,说我如果平安回去,就请我吃饭。回去后,我要很骄傲地告诉他们,参观核电站真的很cool”……   “规划3年,是因为形势变化太快,我们希望在这一活动的基础上衍生出新的品牌。”飞信、微博刚刚时兴不久,微信就挟裹着强大的气场抢占了很多受众,王德林秘书长告诉我们,“科普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借助新媒体,充分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广大民众阅读与接受信息的习惯。”
  “魅力之光”活动得到了中核集团及其板块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要求各成员单位将科普工作列入重点,将“魅力之光”活动作为重要平台,采取多项措施推动科普工作深入开展,形成有效的核电科普机制。
  对企业来说,进行科普同样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产业发展,更是攸关国家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事情,而且,中国核学会代表的是第三方立场,公正、客观,具有权威性,所以支持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有知无畏”
  其实,从事科普工作的人都有切身体会,科普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是一项基础事业,投资巨大而收益性广、长远见效的事情。科普是一项战略性工程,这正是科普的独特社会价值所在。
  也正因为如此,科普所需经费,是个关键问题。王德林秘书长告诉我们,美国核学会在大体制和运行方式上和中国类似,但是每年大企业为之捐献一千多万美金的科普经费,因为在美国,核学会已经形成公信力,很多时候政府的决策也要咨询学会。这次“魅力之光”,得到了秦山核电站的经费支持,也是因为他们认识到核科普意义非凡。“在进行科普活动中,一定不能沾染铜臭气,要站在企业的角度,要脚踏实地做一些事情,形成权威,获得认可。”这是任重道远的事情,王德林语气凝重,“相信经过几年扎扎实实的工作,一定会有质的改观。”
  因为核科普工作的长期性和紧迫性,学会必须做好核科普的顶层设计与指引工作。2012年,经过长期思考和学习调研,学会专门制定了《中国核学会科普工作报告及未来发展设想(2012—2017)》,作为未来几年科普工作的行动纲领,并且加强对科普工作机构——“中国核学会科普咨询教育工作委员会”的建设,增加了委员数量,调整了构成单位比例,尤其是增加媒体和企业的比例。根据规划,在探索、完善体制机制的过程中,学会要着力开发社会紧缺科普资源,创新科普宣传形式。2013年9月完成的“快堆科普动漫视频”就是学会采用最新科普理念和形式开发的一项紧缺科普资源。未来,学会还筹划拍摄一些视频和纪录片,建立科普基地,利用移动媒体和新媒体,多渠道多方式让科普接近更多民众。
  科普的本质意义,就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在学会组织的科普讲座中,一个被反复提及、也是受众感受最深切的词就是——“无知者有畏”。这是一句和“无知者无畏”相矛盾的观点,实际上反映了中西方哲学观的不同。“无知者无畏”是中国哲学注重感知和意念的体现,认为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知道,也就不存在畏惧了;而“无知者有畏”则是西方注重思辨和学以致知的体现,认为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知道,就会心存畏惧。作为一名核科学家,李院士强调的是“学以致知”。所以对敏感的核科技来说,科普的使命就是要做到“有知无畏”。
  这是学会矢志不渝推动核科普的根本动力,也是中核集团如此重视的原因所在,因为事关中国未来清洁能源的发展,事关人类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