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有的放矢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geof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练习讲评课在英语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然而传统讲评课是枯燥、且低效的。笔者结合“分层导学”理论,创设学习小组,在讲评课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的合作探究、互帮互助、个别辅导的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学习的要求,提高学习成绩,也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关键词】讲评 分层导学 小组合作
  练习讲评课在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从学生层面来看,它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检测阶段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也能强化学习效果,为新知识的学习扫除障碍。从教师层面来看,练习的讲评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反思,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练习讲评课就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然而,如此重要的练习讲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笔者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尝试运用“分层导学”理论来进行课堂的改革,收效显著。
  一、传统课堂中的英语练习讲评课的现状分析
  传统讲评课中,有的老师认为讲评练习不需要备课,只需要把练习做一做,甚至拿参考答案或学生的练习来进行核对即可。讲评过程中,由于准备不足和缺乏精心设计,老师经常独霸课堂自己的逐题讲解,而学生只是单纯的听讲、改错、笔记,简单的重复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更多的老师在讲评过后往往一了了之,认为已经完成任务,没有深入的分析和进一步的拓展。
  这样的课程“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烦”。没有充足的课前准备,会导致讲评时针对性的引导和相关知识点拓展不足,无法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有效的理论体系。讲评过程中的固定单一化流程,会显得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由于讲评方法死板单一缺乏艺术,很难获得学生的共鸣,达到有效的讲评效果,更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讲评过后如果未能让学生自主思考,加以分析错题的原因,会导致他们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无法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丧失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分层导学”理论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立人学校实施的“分层导学”理论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对于学习的要求。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成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在英语的练习讲评课上效果明显,既能够把老师从口沫横飞、滔滔不绝的“满堂灌”中解脱出来,提高讲评的效率,更能够让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联系,让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并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错误中总结方法,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储备,可谓“三赢”。
  三、合作探究,高效讲评
  1.优差兼顾,合理分层。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是实行分层导学的第一步。经过对学生的个性品质、英语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全面了解,我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四分之一的学生为A层,他们基本功扎实,学习主动,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接受能力强。B层次的学生大概占班级的一半,他们基础不够牢固,但有一定的能力和潜力,需要老师給予督促和辅导。而学习不自觉,英语基础较差,需要时时关注和提醒的就是C层。由一名A层、两名B层、一名C层同学组成互相合作、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四人小组,这样能够兼顾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让优生发挥所长,让学困生能得到帮助。
  2.以兵带兵,合作学习。练习的讲评我们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时由B层同学轮流念出答案,小组成员如果有不同答案或有疑问提出来互相讨论,A层的同学负责针对C层同学的错题和小组成员的疑问进行解释。讨论结束之后,指定某个小组里的C层的同学来向全班同学展示答案,并且尝试解答其他同学在讨论过程中犯的错误或存在的疑问。
  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和答疑者。老师既要关注同学反应,确保所有同学都能够认真投入的参与到讨论中,更要不断走动,适时的解答学生时所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老师应关注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否正确,解释是否到位,并及时对重点进行强调,难点拓展和补充,及时的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对易错题进行同类型题的拓展练习,并对答题方法进行科学系统的指导。
  一般来说,整个讨论的环节差不多要占20分钟,同学的讲评占10分钟,老师的拓展占10分钟,还有5分钟的时间可以供同学们自由提问或者消化所讲评内容。而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最大问题,在于可能有学生认为已经校对过答案了就没问题了或者不敢提出问题。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根据学生讨论过程的情况,对个别可能走神或掌握情况不太好的学生进行再提问或出同类题让他们再练习,来检测他们的掌握情况。
  这样的讨论—讲解—整合—拓展的练习讲评课中,A层学生从答疑中锻炼了解题能力,建立起知识内在联系,B层同学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分析,C层学生则能够在展示答案的时候树立信心,不断提高英语成绩。由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既能让学生觉得上课有趣生动,更能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学会、学好的目的,从而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春生.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要】伴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国除了在政治经济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外,也在文化领域尤其是在语言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英语,被誉为世界的通用语言之一,普及率极高。在我国,英语教育是重要内容,英语也是生活和工作的一大工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各国语言文化相互碰撞,相互繁荣,形成流行语盛行的现象。英语流行语也被中国年轻群体所喜爱,成为日常用语的一个来源。
【摘要】“产出导向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意在解决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学用分离”问题。本研究基于“产出导向法”,对大学英语课堂口头报告进行重新设计并实施教学,结果表明,通过“驱动-促成-评价”三个环节,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学习效果得到改善。除此以外,行动研究过程也使笔者对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获得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行动研究;口头报告;“产出导向法”  【作者简介】颜楠(1981-),
【摘要】本文以语言迁移理论为指导,分析了维吾尔族学生在三语习得过程中受到母语对英语的影响,在语法、语音和词汇层面上产生的负迁移现象,并提出相应教学对策,为英语教学提供依据。  【关键词】语言迁移;三语习得;负迁移  【作者简介】李佳(1980- ),女,中央民族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英语教育。  一、引言  维吾尔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经济社会、语言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
【Abstract】Edward Albee has received Pulitzer Prize for Drama three times and won the Tony Award for the Best Play twice in 1963 and 2002 respectively, which made him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laywr
William Faulkner’s Gothic story “A Rose for Emily” written in collective voice is about a horrible story of the last heir of the Griersons as well as an old virgin, Miss Emily Grierson, who poisons he
【摘要】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不仅是对学生课堂表现的一种评价,更是和学生沟通、交流的一种重要工具。富有魅力的精彩教师评价语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打动学生,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启学生的心灵世界。英语课堂上,教师可运用丰富具体的评价语言,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德育的渗透,关注课堂的瞬息万变,抓住机遇生成精彩课堂,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一直接有效的评价方式绽放出无限的魅力。  【关键词】课堂评价语
【摘要】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关键阶段,承担着知识传授、能力提升、技能培养的职责。作为大学英语文化类课程教师,要始终站在学科理念发展的前沿,在工作当中积极探索,进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新课程改革作为大学英语文化类课程教学的新风向,为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效借鉴,同时也能够让我们在理念的引导上更具针对性,在工作实践中更具方向性。但是在现今的教学实际当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学习方式的更新,学生能力的
【摘要】隨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对外宣传翻译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对外宣传翻译中,针对中国传统四字格的翻译已逐步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四字格是汉语中的一大特色,提到四字格,就会想到中国的《诗经》,这都是中国数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宝贵遗产。本文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四字格为例,在目的论的指导下,通过举例深入分析,分类研究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四字格
【Abstract】Stance bundles signal the mastery of a certain academic discourse and accordingly this study combined corpus data and interview data to compare the usages of stance bundles across different
引言  中國英语教育界对英语课程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从知识性为主,到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工具性课程,再到深刻认识其人文素养培养意义的发展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前,英语课程以语言知识学习,即记单词、练语法、背课文为全部内容;80年代到90年代,英语教学开始重视语言技能,即听、说、读、写、译能力训练。  21世纪,中国英语教育界认真思考,在人文性层面,英语课程义务教育承担着怎样的责任。  就人文性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