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唯审美特性谈油画创作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eb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绪论
  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运用已经掌握的艺术创作本领,将生活中得来的素材——诸多表象作材料,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意象,随即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方法把它物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形象,即完成艺术作品的全部创作过程。美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审美则是艺术的核心本质。莱辛曾说: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的其他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必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必须服从美。油画创作是一种美的艺术,不管作者诉诸的是什么内容、表达的是什么情感,总是以美的方式呈现在观者面前。“艺术”所涉及的概念很广,包括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本文所探讨的内容仅限于绘画艺术中的油画创作问题。
  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美术学院毕业生和一些青年艺术工作者在油画创作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普遍性的问题,像作品原创性和精神文化内涵的缺失,再一个是审美取向单一等等。当然,导致这些问题存在也不是一方面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科四年的绘画学习将要结束了,总体来讲,我们的习作课时要远远多于创作课时,大学生更多得是进行课堂习作和临摹而从没有真正进入到创作状态。创作绝不是一种规范的重复,也不是简单的对物写生,它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活动。下面我将根据近现代绘画史中的油画名家、名作及我的油画创作经历和过程中注意到的几点审美特性谈谈油画创作。
  (一)唯物——生活体验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二)唯心——思维和情感在作品中的灵魂地位
  (三)唯美——艺术的感性显现方式
  (四)唯一——绘画的本质特性所在
  提高油画创作水平,是一项需要学院、教师等长期共同努力,各方面综合发展才能实现。画家在油画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精神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对语言风格的选择及绘画过程中坚守的原则等是油画创作核心问题,按照自己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责任感,踏踏实实研究学问,争取为我国油画事业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大学二年级我开始接触到“荷”这个题材,可能是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关系,我对城市里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并没有太多的兴趣和感情,尤其是表现在画布上,反而更倾向表现城市夹缝中不可多得的一草一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国人对荷花有一种很深的情感寄托,对荷的表现从古至今也从未间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艺术趣味而言更是如此,我对荷花的柔美娇艳,亭亭玉立也没有太多兴趣,反而对它干枯残败、东倒西歪、没人愿意多看它一眼的躺在深秋的浊水中的景象更让我震撼。油画创作在今天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繁荣,艺术源于生活,油画创作是一种高度的精神劳动,是一种主体意识很强的艺术劳动,必须从传统思想的僵化禁锢、从西方艺术模式中解放出来,呼吸新空气,多关注一些国内外艺术名家展览,以我们本土文化为出发点,也只有在这时,自我才能诞生,才能真正成为你自己,才能创作出具有我们民族文化的作品。
  二、从四唯审美特性谈创作
  (一)唯物——生活体验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这里讲的唯物,并非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唯物主义”,而是说艺术表现源于生活,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我始终坚信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产生。一个具有创作才能的艺术工作者,如果长期脱离社会生活的哺育,失去时代精神的滋养,即使手上功力再如何了得,也不可能创作出动人的作品。
  我们品读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如果不了解画家本人生活的时代,及不了解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就很难深入体验这幅作品的现实意义。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的创新,然而他也从未脱离对现实生活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烂炸,毕加索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义愤填膺,放弃了原本创作的一幅作品,转而用六周时间就将此画完成。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描绘,而是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仍然没有脱离现实生活。
  在绘画创作的道路上,探索适合自己特点的风格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我们常常是对自己常识性的作品充满兴趣,却又不总是怀疑和否定,探索,否定,再探索,这样反复进行着,只有不断坚持自己最终才会找到适合自己表达的语言。“荷”以她纯真谦善的气节成为很多艺术家表现的对象,从古至今未曾间断,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荷之一生充满禅意,莲花寓意重生。我却独爱表现她干枯残败的景象,当我第一次看到荷叶干枯铺满池塘就被这景象深深震惊了,原来娇柔的荷叶也可以这么的惨烈、悲壮。我随即拿相机拍下大量照片、千姿百态。在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荷”常作为文人表现孤高气节的象征。然而我表现的是枯败的残荷,大片枯萎的荷叶以主题形式出现在画面中,肉红的色彩,衰败的形体,干枯、扭曲、充满了张力和欲望的造型,展示出一种生命的内在力量。我所运用的虽然不是写实手法,但仍然不能脱离开现实生活,离不开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没有生活积累一时的冲动和感受是不可能深化的。我以枯荷为题创作了《暮秋》组画,满堂的枯叶在深秋几近干枯,而且精神抖擞,感觉像是在向人诉说她美丽的曾经。我拍回大量素材仔细研究,满堂荷叶其实每片叶子都形态各异,最后决定以正圆形作为画面边围,以大片荷叶为主题布满整幅画面,挤挤压压、苍劲有力。在色彩搭配上,我觉着原本自然形态的灰色在画面上无法表现出她强劲的生命力来,我以红色、绿色和黑色作为画面主色调,强烈而富有张力。
  (二)唯心——思维和情感在作品中的灵魂地位
  1、思维
  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我们这里说讲唯心主要探讨的是思维和情感油画创作中的重要性。绘画作品是画家在现实的基础上通过艺术构思而产生的艺术意象和主体审美意识的统一,是客观物象和艺术家主观情感高度融合的典型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的主观构思和情感起到灵魂和主导地位。油画创作不能不受创作主体思维方面的种种条件制约,其表现形式当中不可能不包含艺术家的自我认识,如果这些能够成功的反映到油画创作中,那么艺术家所特有的思想、情感、审美理想、生活经验及个人气质就能够让他寻找到最合适的表现语言,也决定了油画在理性思维层面的渗透和文化品位的追求以及在精神疑云层面的挖掘。   “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的王克举老师是我所喜欢的一位当代油画名家,观他的作品总会有种让人酣畅淋漓快感。王克举的油画作品尺幅很大,而且常常是对景写生,然而他却不是在画面上追求客观对象的逼真性,我们在他的画面上也看不到自然主义的影子。眼前的一片树林、一块荒野,到了他的画布上只是一块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颜色和笔触,有时甚至看不到半点现实的影子。自然的形态在他的形式关系中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画家主观意志的反映,是经过作者艺术思维的组织加工和情感的转化,或者说是他的审美意识的反映,是他的潜意识中对乡土情感的回归。画笔只是他抒发情感的一种工具而已,没有这种感情和思维的定向不可能画出如此动人的风景作品和具有如此感染力。
  2、情感
  绘画创作应该是最直接表达画家自身以及画家所处的环境的情感世界。梵高是我们所熟悉的一位油画大家,他笔下的《向日葵》之所以代代流传百看不厌,是因为注入了画家满满的感情在整幅画面,在每一个笔触中。技法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情感的注入,再高明的技法也将画不出有生命力的作品来。
  在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荷”常作为文人表现孤高气节的象征。而我表现的确是枯败的残荷,大片枯萎的荷叶以主题形式出现在画面中,肉红的色彩,衰败的形体,干枯、扭曲、充满张力和欲望的造型,我用浓郁,滞重的笔触,有时甚至会把颜料直接挤到画布上。我画枯荷想表现的恰恰是生命力,欲扬先抑。现实中的枯荷是没有艳丽色彩的,一片灰暗低沉如乌云般密布在临近冬日的水面上。色彩是油画表现的一个优势特性,我在枯荷创作的过程中也将色彩赋予它,而且比普通景色更为浓烈的颜色,一幅油画作品在征服观众之前首先要征服画家自己。
  (三)唯美——艺术的感性显现方式
  美,是我处理画面永恒的追求,也是艺术的核心,它来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是现实美的凝结化、集中化。油画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他的直观性,它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产生感觉、知觉和表象。我在创作过程中也是力求把所要表现的事物完美的呈现出来,注入自己的情感,用美来和观者交流。一般情况下画面美感会通过两种情况传达出来,即愉悦感和紧张感,这是两种不同的视觉感受,但都需要通过画面的美来传达。
  1、愉悦
  视觉美感的第一类是愉悦,愉悦是作品能够顺应人类的视觉和心理基本需求,而产生的舒适感、平和感。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给我们提供审美愉悦,它将长久的影响我们,使我们受到深刻的感染。当我们欣赏表现自然美的山水画、花鸟画时,他们的色彩、线条节奏与我们的审美观念恰好相符合,理性得到满足,怡然自得。读者处于一种喜悦的心理状态与精神状态,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这是我创作中最为坚持的一个原则。
  优秀的艺术作品的愉悦美感具有普遍性,可以超越民族、地域,为整个世界人民所共赏。《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出自于公元前一世纪的“希腊化”时代,当她被发掘出土,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没有一个民族的人民不为它的美所感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又有谁能不为她的一丝微笑而无动于衷呢?还有中国的万里长城、故宫等。狗尾草是我家乡非常常见的一种草本植物,路边、墙角下、漫野遍地都是,那时也没觉它有什么稀奇,倒是经常拿它用来嬉戏,自从走出家门上了大学就很少再见到它的身影。不久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儿时朋友的相册里看到他拍的家乡的一张照片,一缕缕狗尾草在夕阳的映衬下闪闪发光,这是在现代都市根本没有机会看到的景象啊,于是创作了这幅《狗尾草》,希望能给城市里每颗躁动的心灵带来一丝安宁。画面中暖暖的灰色调充满画面,首先给人一种很温馨的感觉,背景是家乡的土坡、房舍,老槐树、还有一条缓缓的小河从记忆中流过。主体的狗尾草占据画面的视觉中心位置,我也有意加强了它的画面体量感和主体性。
  2、紧张
  视觉美感另一类便是紧张,是作品产生逆向人类视觉需求非常态的画面设置,而产生的刺激感、冲撞感、振作感的画面氛围。这种美感设置在以往政治性、批判性的主题画面中较为常见,像戈雅的名作《1808年5月3日的枪杀》是抗议民族压迫、控诉侵略战争残暴的最有力的作品之一。深夜,一队动作统一的刽子手正在枪杀抓来的起义者。刽子手们是一帮机械的、无情的、铁石心肠的人,在画面上看不到他们脸。起义者们表现出愤怒、不屈和仇恨,也有面临死亡的惊恐和哀痛。在已经死亡和正在英勇地死去的人们中间还有几个站着的人。中心人物是一个对着枪口的白衣起义者,伸开双臂向死亡挑战。不祥的天空,夜间的黑暗,令人不安地若隐若现的灯火,都加强了现场的悲剧感、紧张感。珂勒惠支是我们所熟悉的一位德国艺术家,她作品的主题是反抗、爱与死亡,艺术的力度不仅表现在接受者心灵深处的感应程度,同时也包含了共鸣程度。强大的艺术力量无疑能够引发生命震撼中的心灵对话,一种强烈而直观的艺术品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我在画面中想要传达的是顽强的生命力,是一种生命的内在力量,而要想到到这样的画面感染力也并非易事,必须在色彩设置和造型上创造强烈的形式感。在这组作品中,我用了红色作为主色调,红色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加之夸张扭去的造型,浓郁、滞重的笔触,就像血液在画布上激昂流淌,迸发着顽强的生命力。
  (四)唯一——绘画的本质特性所在
  作品的唯一性是画家个性的语言与独到的思维的结合,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面风格,唯一性应该是油画作品最可贵的品质,如果失去这个品质,甚至大量复制,作品生命力会降低,而失去其应有的光彩。唯一又离不开独创性,独创性是指一幅作品经独立创作产生非抄袭和模仿,而是作者独立构思的产物,在表现形式上与已有作品存在差异。只有具有独创性的作品才可能具有唯一性,这一点恰恰是青年艺术工作者易存在的问题。创作一幅作品之前一定要有自己亲身的体会和感受,即使这种体会和感受别人早就体验过。盲目追求个性而不具真情实感而画出来的作品最终会显空洞和无力。
  三、综述
  油画创作是一种美的艺术,不管画家诉诸的是什么内容、表达的是什么情感,总是以美的方式呈现在观者面前。以上四个唯度的审美特性我对它的内容及意义分别作了论述,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强调一下,一幅相对完整和具有较高价值的作品并非只需具备一个审美特性,而是要四个元素同时具备,只是在不同条件和题材下侧重点和比率会发生变化。而仅仅具备一个或两个特性,作品价值会降低,最终被时代所淘汰。四个唯度的审美特性是同时内在于作品之中的,并最终通过美的方式传达给观者。
  在毕业创作中我同样运用了“荷”这个题材,我对它是比较熟悉的,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在画面形式和构成上寻找到一些突破,以“圆”和“方”并置,以达到视觉和谐。我希望我的画面能带给观者一丝对生命的感动,不因变得老丑而自卑,不因被冷落而变得颓唐,不因生活困顿而倒下……就像枯荷一样顽强的矗立在寒风中顽强、乐观的孕育着新的生命……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动力装置艺术是机械工业时代的产物,录像装置艺术是在60年代家用电视机普及后诞生的。机器与视频单纯作为一种社会媒介,早已失去了当年作为推动社会变革时的耀眼光环。即使作为
唐卡(Thang-ga)是藏文的音译,又名唐喀,唐嘎,指的是一种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而唐卡在语言上也可解释为“可向上卷起之物”,这是为了表明唐卡这种可向上卷的形式。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