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与近现代中国美术”研究笔谈两札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c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履生致曹庆晖札rn庆晖教授,您好!rn非常高兴看到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您的《中央美术学院与近现代中国美术》《走进学院的中国画》两本专著.rn感谢您的馈赠.两本专著反映了您近年的学术方向和学术成果,确实不一般.作为中年学者,您在近现代美术史个案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基于自己从教的中央美术学院而展开的多方面的研究,让人刮目相看.毫无疑问,关于近现代美术史的研究,这几年已经改变了过去“冷”的状况,显得非常“热”,但是,像您这样深入细致地做个案研究的依然是稀缺.对于近现代美术研究,现在有很多问题,可能表现在很多方面,但缺少对美术史论的感觉,缺少对美术史论的兴趣,应该是比较严重的一个方面.很多年轻的学者是为了学位而进入这个专业之中,一切都非常勉强.
其他文献
太庙配享变动是国家政治和礼制的重要事件.明嘉靖朝,靖难功臣姚广孝被移出太庙从祀之列,开国功臣刘基配享太庙.《明世宗实录》的编纂者将姚广孝除祀于太庙归因于他的佛教徒身份.而以沈德符的“海内公论”说为线索,可以将姚广孝太庙除祀事件与靖难之役历史评价的转变联系起来.此外,嘉靖帝的“崇道”思想在此事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太庙配享变动一事,朱厚熜不仅树立了自己在国家礼制体系中的权威地位,更证明自己此时已彻底实现驭权于柄.
中晚唐时期,令狐家族不仅是世家大族,也是重要的文化大族.令狐家族成员践行儒学风尚,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政治地位得到提升,推动了令狐家族的振兴.令狐家族成员文学创作繁盛,他们通过诗歌创作与提携文人等行为对中晚唐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旅英马来西亚华裔作家欧大旭的代表作《和谐丝庄》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来华人林强尼发家致富的故事.小说通过展现人物的离散经历,书写移民在流散海外的过程中所建构的杂糅性身份.欧大旭在小说中的杂糅性身份书写具有明显的空间维度,也体现出他对移民群体身份的关注和思考.
袁枚是清代具有思想解放意识的文学家之一,他的女性人物传记文映射出开明的女性观,也蕴含了他对程朱理学的反抗、对个性解放的呼吁以及对男女平等的追求.但袁枚更多关注女性作为妻子与母亲的身份,因而也呈现出一定的思想局限性.
明代绘画中,出现古琴图像的画面并不鲜见,特别是明中期以后,社会安定,经济蓬勃发展,文人士大夫以耽情诗酒为高致,以琴棋书画为闲雅,以禽鱼竹石为清逸.而他们闲雅的艺术生活方式,在绘画中的表现也尤为多样,其中琴作为表现明代文人闲雅生活中的高逸之乐,也成为明代绘画中音乐图像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回望百年来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与历史沧桑,徐悲鸿先生不愧为伫立于中国文化群峰的一座美术高峰.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的一代宗师和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创者,徐悲鸿先生始终怀抱坚定的理想和志向,无畏人生的险阻和境遇的波澜,以敢为人先的勇魄和百折不挠的恒心穿行于美术教育、艺术创作、文化交流与社会活动多个领域,为中国美术的历史进步书写出崭新的篇章,为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精神做出毕生的贡献.
期刊
解放初期的锦州市城市教育工作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开展城市工作的重要环节.根据中共中央和东北局的政策指示,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培养革命人才和生产建设为目标,对干部、职工、青年学生和市民进行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经过一年多的城市教育工作,锦州市初步建立起了满足人民群众思想文化需求的教育体系,奠定了今后城市发展的思想基石.
三、艺术品价格评估的逻辑rn(一)艺术品价格评估的逻辑起点rn1.艺术品的财富本质rn艺术品的本质是财富,财富的本义是“有用之物”.较早论述财富问题的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在其著作《经济论》中认为,财富包括有实际用处的马、羊、土地等,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艺术品财富管理在行业内越来越热,就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品是一种有用之物.作为财富的艺术品是“各种有用的艺术品”,其中隐含着两层含义:其一,不是所有的艺术品都能成为艺术品财富;其二,成为艺术品财富的艺术品的种类很多.
期刊
近几年,“无X不Y”的创新用法频现于报纸期刊以及网络新闻标题中.相比于传统用法,创新用法在音节和词性等方面均有突破.对“无X不Y”创新用法的界定标准有音节、词性、X和Y的语义关系以及是否构成整体意义4项.创新用法有周遍义、条件结果义和属性判断义3类.表“属性判断义”的“无X不Y”是构式,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无X不Y”的创新用法之间可以互相转换,但有一定限制.
君臣本为同性却无法以同性身份对话,只能以女性身份作为媒介进行交涉,其根源就在于自屈原以来君主“视臣属如女色”下的“性别阉割”.《长门赋》中,司马相如借与陈皇后的“同性”身份召唤“被放逐者”的共同情感,后妃思慕君主却不得的愁苦与无助映射的是赋家终其一生追求与君主“同志共为治”理想却不得的怨闷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