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dog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工程材料”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阐述了有关改革的目标和构想,强调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性及应用性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工程材料;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能力中心
  作者简介:路书芬(1978-),女,河南安阳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机电工程系,讲师。(河南郑州450004)崔宇(1979-),男,河南商丘人,郑州机械研究所,工程师。(河南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91-01
  “十二五”时期,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迫切需要加快,才能系统地培养出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人才支撑。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仍然是薄弱环节,在教材体系、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要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为全面落实这一政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要立足培养目标,建立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及学生的能力培养体系,最终目的是要加强学生应用专业技术的能力,培养其综合实践能力。[1]
  在高职教育中,如何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不仅仅是专业设置方面的探索任务,也需要具体到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工程材料”是机械及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中涉及材料结构与性能、强化与处理、选材、成形工艺等知识及相关实践能力,对学生将来从事机械技术类工作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本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结合专业特点,以培养能力为目标,重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实践环节,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以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以致用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对人才的培养方案则要求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调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则要求适度即可。工程材料逻辑性弱、概念繁多、内容分散、难于归纳重点。在过去的教学中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在知识的组织编排上从维护学科逻辑结构的严密性出发,强调其系统性和完整性。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了基本理论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技能培养、知识点的综合性及实用性。其人才培养不能体现出新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的教学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材料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如何合理地选择、应用材料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及生产成本。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对材料的应用则侧重在正确地选择、应用材料,并且能够结合材料性能特点合理选择加工方法并制订工艺路线。因此,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更需要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材料基本知识以及对材料的应用能力,对材料的学习也就需要在了解材料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强调要掌握产品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失效形式,并能根据工作条件对材料性能提出要求,经过对比、分析,选择满足使用要求且经济实惠的材料,而且还要能够合理地选择加工方法、正确地安排加工路线。那么,机械相关专业“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则一定要符合机械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需要,更加强调学以致用。
  本次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变“学科中心”模式为“能力中心”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分析某种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各种具体的业务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所需的知识内容,侧重强调综合性、实用性。
  二、以“应用”为主旨重组教学内容[2-3]
  工程材料内容繁杂,主要包括金属学基本知识、材料的强化与处理、常用金属材料(包括工业用钢、铸铁、有色金属及合金、粉末冶金材料)、高分子材料与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复合材料、材料成形技术、零件毛坯选择以及工艺路线制定等内容。
  本次教改以“应用”为主旨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以传统金属材料的有关知识为核心,突出两条主线,即整个课程内容围绕“成分—组织—性能—应用”、“成分—工艺—组织—性能—应用”两条主线展开,教学过程保证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及系统性,更突出了知识的实践性。对主要的原理、规律及重要的概念定义作重点讲解,对常见金属材料的牌号、性能、热处理工艺、零件毛坯选择、工艺路线制定等与实际生产密切联系的一些知识点则结合实践灵活讲解。而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如塑性变形机理等则进行了弱化处理。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为提高教学效率可采取以下措施:
  1.上好第一节课
  上好第一节课是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第一节课采用“复习导入法”,如一上课首先让学生一起总结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材料有哪些,工程材料有哪些,如何分类,然后引入正题讲明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作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材料课,都要学习哪些内容,应该怎样学。通过“复习导入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一步步引导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思路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抵触心理。
  2.课堂内引入讨论,改进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课堂讨论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是实行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还能够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适时引入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教师思维同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纳。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并帮助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引入问题和讨论问题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学习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灵活应用于实际当中,因此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将一些工程实际应用案例贯穿于相关理论知识内,从而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知识本质及其应用,最终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到S、P杂质元素对材料性能影响时,可引入“泰坦尼克号”轮船断裂原因分析,如此一方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了理论联系分析问题的意识。
  4.设置综合实验,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工程材料”的传统实验主要是验证性的,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及内容,之后仅仅是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结果。综合实验则更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拿到任务书后,首要的是要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而设计方案则需要理论知识作基础,并需要查找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及教师指导的方式确定方案的可行性,并根据具体条件在实验中验证。设计方案的过程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综合分析、应用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强化了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在平时作业中增加需要查阅资料并思考的题目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平时作业中增加需要查阅资料并思考的题目,并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为了完成作业,学生必须通过图书馆、网络去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分析筛选、整理应用,最终以恰当的论据对题目进行充分论证完成小论文的撰写。这类作业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独立检索文献资料并对占有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恰当运用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对学生的理论、实践学习的考核方法上,传统的考试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方式改进为多元评价体系,即平时表现(20%)+综合实验(30%)+课业答辩(50%)。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及平时作业情况,综合实验考核内容包括方案设计及验证过程与结果,课业答辩则采取分组做综合大作业的形式,期末对大作业进行答辩,如让每组学生选择某特定模具(或机械零件),根据工作环境综合分析其使用性能要求,结合使用要求进行选材、制定加工工艺路线、选择适当的方式强化处理并制定热处理工艺规程等。这种多元的评价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基础知识,并达到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
  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A07_zcwj/201109/124851.html.
  [2]李立明.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3]王章忠.机械工程材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宋秀丽)
其他文献
摘要:“计算水力学”是一门水利、交通、环境、土木等工科专业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从课程背景、课程特色出发,阐述了开设“计算水力学”课程的必要性和实用性。按照“重组基础、反映现代、融入前沿、综合交叉”的原则,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精选优化。采用“基础理论+应用实例+教学软件+学科前沿”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培养了学生利用计算水力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创新思维
期刊
摘要:为适应软件工程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在武汉工程大学“E+”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下设的英语+软件工程双专业经过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作为软件工程专业主干课之一的“软件体系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内容剪裁和教法改进。  关键词:双专业;软件体系结构;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玮(1973-),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何成万(1
期刊
摘要:结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针对目前“锅炉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贯彻“以德为先”的培养理念、实行差别化培养、加强设计工作规范化教育和采用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考核方法等措施,有效提高了该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锅炉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卓越工程师  作者简介:王波(1981-),男,四川珙县人,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袁益超(1965-),男,浙江嵊州人
期刊
摘要: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基本理念和培养“职业能力”的基本目标,阐述了在“集散控制系统”课程教学过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必要性,以及实施的要素和应用实践;实践表明项目教学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职业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集散控制系统(DCS)  作者简介:蒋兴加(1969-),男,湖南道县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副教授;梁
期刊
摘要: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开展的“‘理论力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就工科院校“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就改革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展开探讨。  关键词:理论力学;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简介:韩宪军(1975-),男,山东邹城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王钦亭(1973-),男,蒙古族,河南镇平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期刊
摘要:“电路原理”是一门研究电路理论、电路分析与综合的基础工程学科,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着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不易理解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在教学中利用Multisim11软件进行电路仿真引导学生理解电路理论的一种课程教学新方法。以常用RC无源低通滤波器频率特性分析为例进行教学实践,内容包括网络传递函数、幅频特性、相频特性等。该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
期刊
摘要:一阶动态电路暂态分析是“电路”课程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为此,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教学。对经典的RC一阶电路暂态分析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与评述,针对其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分方程求解的一阶动态电路暂态分析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深刻揭示了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适用范围广,易于掌握,无需死记硬背。  关键词:一阶动态电路;暂态分析;微分方程  
期刊
摘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每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都是基础、实践和创新的结合体,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只有三者有效结合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效果。结合多年在计算机领域的教学和研究经历,以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为例,从如何夯实专业基础、设计新意实践、引导学生创新等几个方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了探讨。实践证实,这样的教学模式和引导机制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针对高职学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专业课程联系性差、毕业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较差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探索并实践了高职机电类专业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连环载体+目标产品”教学模式改革的途径,为培养高职学生的岗位能力、解决专业与行业、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员工脱节的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连环载体模块化;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陈伟珍(1963-),女,广西南宁人,广西
期刊
摘要:分析了新疆高校专业教育过程中双语授课的情况,并根据生物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指出专业课程的汉语授课是民族地区学科发展的需要,是民族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是地方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专业教育;双语授课  作者简介:谢丽琼(1972-),女,四川内江人,新疆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王咏星(1965-),女,陕西汉中人,新疆大学生
期刊